被視為臺灣在太空領域“走出去”重要象征的俄臺微型衛星計劃秘密協議日前曝光。臺當局承認,盡管臺灣為這顆衛星出錢又出人,但在合約中找不到臺灣的蹤影,俄方甚至宣稱衛星“與臺灣無關”,而且這顆衛星升空后,至今還無法和臺灣地面任務控制中心取得聯系。
是臺首次在美國以外地區發射衛星
《中國時報》23日評論稱,密約內容曝光,使民進黨當政期間標榜的“臺灣走出去”成為一大諷刺。相關官員無奈地說,臺俄微衛星“塔堤揚娜二號”是“國科會”前副主委謝清志在2005年6月率團到俄羅斯洽談臺俄雙邊科技研究計劃時,與莫斯科大學敲定的合作計劃。 “塔堤揚娜二號”屬于太陽同步軌道科學衛星,總重量100公斤,臺俄各出資150萬美元。其中莫斯科大學負責衛星本體研制,發射任務由俄羅斯的火箭執行;臺灣則負責衛星計算機測試、電離層濃度和溫度量測分析儀以及地球磁場量測分析儀等。
對這次合作,臺灣曾寄予厚望。2009年9月17日,該衛星成功地從哈薩克斯坦貝康諾太空中心發射升空后,島內媒體歡呼稱,“塔堤揚娜二號是臺灣太空中心繼福爾摩沙一、二、三號衛星后,第四個發射成功的衛星計劃”,“開創了臺俄合作發展太空科技的先例”,也是臺灣推動太空科技發展計劃以來,首度在美國以外的地區發射衛星。臺“國家太空中心”主任苗君易在強調這次合作的重要意義時稱,“對臺俄科技交流是全新的嘗試,也證實我們未來有能力自己設計研制科學設備,放到自己的衛星上”。
在合作計劃中“見不得光”
這顆衛星帶來一系列讓臺灣添堵的消息。先是衛星發射時間一再拖延,比原計劃推遲長達半年。《中國時報》還披露,衛星發射升空后迄今未把聯絡訊號傳送到地面任務中心,“國家太空中心”仍在追查失聯原因。按照計劃,臺灣應該于10月開始接收衛星傳送的探測資料,若這一問題得不到解決,相當于出錢又出力的臺灣白忙了一場。
盡管臺灣大力宣傳這是“走出去”的重要成果,但莫斯科大學“塔堤揚娜二號”專屬網頁提到的合作對象是韓國和墨西哥,而非臺灣,不僅只字未提“國科會”與“國研院”,連參與科學設備研制的“中央大學”和建置科學任務地面控制中心的成大也全不見蹤影。臺官員也承認,盡管衛星研制和發射費用由臺俄各負擔一半,但依合約協議對外的說法是:這顆衛星是莫斯科大學的,“與臺灣無關”。《中國時報》23日稱,這主要是當時臺灣與大陸關系緊張,俄羅斯顧慮大陸的想法,不希望有任何臺灣的名字出現。也正因為臺灣在此項國際合作計劃中“見不得光”,當衛星發射時程一再延誤時,臺方幾乎得不到任何解釋。
臺發展衛星一直依賴美國
臺灣對發展衛星向來非常重視。從1991年到2006年,臺當局共投入150億元新臺幣,采用自主或合作方式研制并發射3顆“福爾摩沙衛星”。臺灣資深媒體人孫藍說,在衛星科技方面,臺灣一直依賴美國的協助,但美國對臺灣輸出技術時,向來喜歡留一手,不僅不給臺灣關鍵技術,而且處處大賺臺灣的錢。像去年臺灣發射華衛系列衛星時,美國要求的代為發射費用就比正常費用多出數千萬美元。正因為如此,臺灣不希望“把雞蛋放在美國這一個籃子里”,而是經常尋求其他地區的幫助,如向以色列租借衛星偵察大陸等。與俄羅斯合作發展衛星,不過是臺灣尋求“國防”等高端科技協助的一個嘗試而已。▲
本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蕭師言 本報特約記者 馬 佳
花錢出力臺“隱姓埋名” 衛星升空卻不見蹤影
環球時報2009-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