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華
創設情境是活化知識,提高教學有效性的重要途徑。因為“任何知識要具有生命力,都必須作為一個‘過程存在于一定的生活場景、問題情境或思想語境之中。”它一旦被抽象出來,離開一定的境域,就會變成呆板、僵化的認知符號而失去生命活力,就不利于學生感悟體驗,交流對話。因而新課程特別注重創設情境,以讓干癟的文本知識還原于具體生活情境。但只有教材情境還不能充分發揮其作用,教師還需要對其進行“鄉土化”或“校本化”的改造,使教材情境能與本地、本校的真實生活融通,才更有利于激活文本,讓枯燥的文本知識恢復“鮮活狀態”,使文本成為“對話者”,充滿張力與活力;才能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在文本知識與學生思維之間構筑橋梁與臺階,幫助學生順利走進文本,使“給定的知識”能轉化為學生“自己的課程”,使“文本課程”轉化為“體驗課程”,能促使學生靈感飛動,思緒飛揚,提高教學效果。
實現教材“虛擬情境”與學生“生活情境”(以下簡稱“兩境”)的融通需要找準契入點。根據筆者體會,以下方面應是“兩境” 融通的有效切入點。
一、將不同地域的情境融通,在拉近文本與學生的空間距離中提高教學效果
編寫者創設情境著眼的是同代人的生活背景與共性需要,而難以反映不同地區學生的特殊背景與個性需要。加之我國幅員遼闊,地域寬廣,這既有利于編寫者面向全國選擇典型材料創設情境,又容易使教材情境出現地域性與狹隘性,讓那些不熟悉情境內容的學生產生“虛擬感”與陌生感,使學生因不熟悉情境內容而對教材知識缺乏真切體驗,認識膚淺,也使教材情境難以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為學生理解文本知識鋪路搭橋,甚至還可能讓學生產生誤解。這就需要教師在準確把握課程標準、教材知識和情境內容的基礎上,從學生身邊篩選材料對教材情境進行加工,把文本中發生在其它地域的情境與發生在本地乃至學生身邊的情境溝通,使之相互印證,以拉近文本與學生的空間距離,增強教材的說服力,幫助學生順利理解教材知識。如《經濟生活》中講“按勞分配為主體”,編寫者以廣東深圳的南嶺村為背景來創設情境,情境中介紹了該村的固定資產達10億元,人均超過100萬元,在收入分配上,該村實行工資制,年老農民享受退休金,村民享受公費醫療,學生和兒童公費入學入園,村民全部住上別墅式樓房。同時,南嶺人致富還不忘扶持貧困地區,十多年來,用于扶貧和希望工程的款項總計達數千萬元。然后問學生:“南嶺村的收入分配有什么特點?”在該情境中,編寫者選擇的事例雖能讓學生受到教育與鼓舞,但其中也存在幾個不足。首先,編寫者選擇的事例就全國來說比較典型,但對中部不發達地區的農村中學的學生來說,就缺乏典型性與說服力,因為學生很難見到這樣的事例。其次,這種情境在體現教材知識上,也不貼切、不準確,難以起到幫助學生準確理解知識,引導學生積極探究和解決問題的作用。編寫者創設這一情境的本意是要幫助學生理解“按勞分配”,但在200多字的情境闡述中,能夠反映“按勞分配”的只有“該村實行工資制”這7個字,材料中著墨更多的是“年老農民享受退休金,村民享受公費醫療,學生和兒童公費入學入園,村民全部住上別墅式樓房”等內容,可這些均不屬于按勞分配,而是公有制經濟中的福利性分配。不僅如此,即使“該村實行工資制”這一內容,究竟它是否屬于按勞分配都還讓學生難以判斷,因為它究竟是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平均主義工資制,還是貫徹按勞分配中“多勞多得,少勞少得”的工資制,由于材料未說明,而該事例又發生在其他地區,學生無從了解,也就無法通過情境來領悟按勞分配的特點,準確理解按勞分配的內涵,甚至還因情境中存在“福利性分配”的干擾,使學生對按勞分配產生誤解,這就會影響教學效果。為克服教材情境中的缺陷,筆者根據本校農村學生多,學生對“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比較熟悉這一實際,以學校附近的金南村在農業生產中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和村辦企業實行“多勞多得的工資制”作為情境,既通過“工資制”使之與教材情境融通,印證教材情境的真實性,增加其可信度和學生的認可度,又使情境內容更加具體化,能有效利用教材資源和情境的設計思路。還通過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這一學生熟悉的分配方式,讓學生領悟按勞分配的內涵與特點,使學生能依托情境進行思考與探究,從而準確理解文本知識,消除誤區偏差,提高教學效果。
二、將不同時期的情境融通,在拉近文本與學生的時間距離中提高教學效果
教材出版有一定周期,其材料就難免滯后,難以反映時代變遷和當下學生的現實生活。而思想政治課具有鮮明的時代性,《經濟生活》、《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闡述的主要內容就是國家過去在經濟、政治和文化方面已經頒布實施的方針政策,國家政策又具有連續性,今天實施的新政策既是過去相關政策的連續,又體現了新時期的特點與要求,需要教師將其與教材相關內容聯結起來,使教材內容能反映時代發展與國家政策的變化。同時,高中學生都已接近或達到成年,知識的增長使他們不僅渴望了解自己與周圍,還渴望了解我們的國家乃至整個世界,因而他們對社會熱點十分關注,懷有極大興趣。教師要滿足學生的需要,注意把文本中過時的情境內容與最新的熱點現象結合,把與教材相關的黨和國家新的方針政策與教材內容銜接,使教材體現鮮明的時代性,以此提高學生的關注度,吸引學生眼球,拉近文本與學生所處時代的時間距離,彌補教材“滯后”的缺陷。如《政治生活》中講人民代表大會制是“適合我國國情的根本政治制度”,編寫者為學生創設了這樣的情境:“舊中國曾經照搬、套用西方議會制民主制,但是行不通。新中國建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中國人民的選擇。它在長期實踐中不斷得到鞏固和完善,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和無比的優越性。它保障了人民當家作主;它動員了全體人民投身于社會主義建設;它保證了國家機關的協調和高效運轉;它維護了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然后問學生:“你能根據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基本內容,結合你所了解的事例,對上述結論作出說明嗎?”這種情境雖能緊扣教材內容,引導學生從歷史發展、我國性質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優越性等方面來認識該制度適合國情,需要堅持,但也存在情境內容過于陳舊的問題。因為學生在初中階段已學過相關內容,其情境沒有新意,不僅難以有效激發學生興趣,也不能反映今天在政治體制改革中,黨和國家對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完善所作的改革與努力。在教學中,筆者在利用教材情境的同時,還補充了近年來我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在“開門立法”,加強法律監督,逐步實行城鄉按相同人口比例選舉人大代表,優化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的知識結構和年齡結構,全國人大常委會對議事規則進行審議和修改等相關材料。這種補充不僅有利于消除教材情境的陳舊感,提高學生的興趣,還能引導學生認識到,我國正在不斷改革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使之更好地適合國情,保證人民當家作主,鞏固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
三、將不同人物的事跡融通,在拉近文本與學生的思想距離中提高教學效果
教材情境中的材料雖來自生活,但它通過編寫者的篩選提煉,往往又高于生活,尤其是那些“榜樣”“模范”的先進事跡,雖對學生有很好的示范引領作用,但由于學生的思想境界是多層次的,有高有低,只選擇那些“高大”人物的優秀事例未必能產生好的效果。編寫者的本意是要讓學生以其為榜樣,從小樹立遠大目標,成為一個先進人物。但由于這些人物形象過于“高大”完美,反而可能讓學生覺得自己與這些“榜樣”的差距太大,無法達到這樣高的目標,從而放棄對目標的追求,致使編寫者的愿望落空。這就要求教師在利用教材情境的同時,還要根據本校學生的思想實際,適當補充學生周圍或自身所發生的事例,用貼近學生的平民化事例作為范例,這樣的“榜樣”就因其可學易行,對有的學生來說,可能會有更好的作用與效果。如《文化生活》中講“我心目中的道德典范”,教材選用了方志敏、雷鋒、牛玉儒等英雄或先進人物的事跡創設情境,筆者在充分利用教材情境的同時,還補充了筆者校近年來所發生的一些優秀事例。如2003年11月初的一天,一位小學生掉入2米深的池塘,本校兩位學生剛好路過,見狀便跳下池塘,奮不顧身地把小孩救起,在脫下自己的校服給小孩穿上后便匆忙離去,家長根據校徽找到學校,可學校想盡辦法都沒能讓這兩位學生“露臉”;學生賀回桃患了骨髓空洞癥,師生們不僅關心他的生活學習,還捐款一萬多元給他治病;學生梁凱在馬路旁檢到一個7萬多元的存折,立即毫不猶豫地交給學校;137班的同學數年如一日,照顧學校附近的梁大爺;近四年中,我校師生為各種公益性事業捐款計10多萬元,去年汶川地震發生后,師生更是傾襄相助,捐款達20多萬。這些活生生的事例就發生在學生身邊,它們與英雄、先進人物的典型事例相互輝映,不僅同樣具有教育意義,而且還因其真實可信拉近了情境與學生的思想距離,因其可學易行更利于全體學生認同接受。這種“融通”不僅使那些做了好事的學生有一種榮譽感和精神上的滿足感,從而強化其奉獻意識,也使那些思想境界還不是很高的學生認識到,做一個高尚的人并不很難,只要努力就可以做到,甚至能做得更好。這樣,就能激發他們的榮譽感和奉獻精神,促使他們將這種思想轉化為實際行動,并形成自覺的行為習慣。
四、將靜態的情境與動態的活動融通,在拉近文本與學生的心理距離中提高教學效果
受文本自身樣式的制約,教材創設的情境只能是一種靜態的事實或語言情境,其情境內容就可能因受形式的制約而缺乏生動性與趣味性,致使學生缺乏興趣,難以走進文本進行交流對話,難以在多樣化的活動中感悟體驗,領悟情境的知識與道理。要改變這種狀況,就需要教師化靜為動,將靜態的事實情境變為動態的活動過程,使學生能積極參與,成為情境中的角色,親為親歷,思考探究、感悟體驗、交流對話、表演操作。這既能有效改變學生被動接受的地位,又有利于引發學生興趣,幫助學生走進文本,領悟教材道理,提高動手動腦能力,使學生在探究過程中體驗所蘊含的情感智慧和方式策略,在多樣化的活動中感受迷惘與焦慮、困惑與驚奇、喜悅與興奮、自豪與自信,從而促使學生在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全面發展。如《生活中的法律常識》講“專利權”這一內容,編寫者創設了這樣一個問題情境:“張工自行研制出一種市場上從未銷售過的新產品,委托他人加工銷售。某企業在市場上看到該產品后,以其對該產品享有專利權為由,起訴張工侵犯了它的專利權。張工認為自己的產品雖然和該企業的專利產品相同,但這個產品是自己獨立研制的,并沒有侵犯專利權。你認為張工的說法正確嗎?應當如何處理張工與該企業的爭議?”這一情境內容雖能引起學生思考與探究,但卻缺乏趣味性,難以讓學生都“動”起來。為此,筆者將其內容改編成小品,將靜態情境化為動態活動,通過學生夸張的語言與活靈活現的表演,讓情境內容“活”了起來。然后筆者以贊成張工還是贊成某企業的觀點為依據,將學生分成兩大陣營,讓其展開辯論。雙方唇槍舌劍,你來我往,互不相讓,爭得面紅耳赤,課堂中氣氛熱烈,高潮不斷。這樣的活動就把動腦與動口、娛樂與學習、虛擬與真實有機融為一體,讓學生在表演、觀賞與爭議中走進文本,領悟其知識,學習的積極性與教學效果都大大提高。
(責任編輯:黃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