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艷 高 飛
[摘要]體育是社會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體育與文化所包含的思想觀念、社會風尚、行為規(guī)范和價值取向等都有著不可分割的緊密聯(lián)系。體育電影是一個重要的電影類型,觀眾可以從體育電影中享受到體育運動的美感,感悟電影中的體育精神,并受到鼓舞。本文將中西方體育電影特點進行總結、對比,并分析造成兩者不同的原因。
[關鍵詞]
電影;體育;對比
體育是社會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體育與文化所包含的思想觀念、社會風尚、行為規(guī)范和價值取向等都有著不可分割的緊密聯(lián)系。由于人類社會的“文明進步孕育了體育,并帶動體育不斷發(fā)展;而體育的發(fā)展又豐富了文明的內容,并推動了文明的進程”。所以發(fā)揮體育電影的“傳道”功能,將對全民的身心健康、對我國社會主義的精神文明建設帶來積極的促進作用。體育借助電影鏡頭。講述體育的人生故事;電影選擇體育題材,塑造體育的藝術形象;而觀眾則從銀幕的形象中享受體育運動的美感,從故事的情節(jié)中感悟體育的奧運精神。
我國的體育電影源遠流長,而影片所反映的文化視角卻能隨著不同時代背景、依據(jù)不同題材內容進行各種角度的不同切換。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體育電影將中國體育史當作強國教材,通過表現(xiàn)解放前后中國運動員不同的遭遇和命運,反映民族文化落后勢必國家落后、國家落后勢必體育落后這一特定社會背景下的社會文化內涵。50年代的體育電影《女籃5號》,顯示了個人命運與時代背景緊密結合的特點,影片把人物的悲歡離合與整個社會的時代變遷聯(lián)系在一起。影片在當時不但取材新穎。而且反映角度也較獨特,受到了廣大觀眾的贊譽。
在體育競賽場上,每當奏響雄壯國歌、升起五星紅旗的時刻,人們的激動心情和民族自豪感便會油然而生,這種發(fā)自內心的愛國情感、強國愿望,是體育電影為之而歌的一大主流題材。《女籃5號》《水上春秋》《一盤沒有下完的棋》等影片,將體育比賽與民族精神緊緊地聯(lián)系在一起,在觀眾中引起極大的反響。改革開放初期,伴隨著中國運動員在國際賽場上的揚眉吐氣,以頑強拼搏、為國爭光為題材的體育電影也曾感染了一代國人。影片《沙鷗》,講述了排球女運動員不斷遭受打擊,但仍然為實現(xiàn)打敗日本隊、奪取世界冠軍目標而頑強奮斗的故事。影片把中華兒女的愿望與民族復興、祖國騰飛牢牢地聯(lián)系在一起,表達了華夏兒女為祖國必將雄起的堅定信念。
在改革開放之后我國的體育電影逐步轉向多角度、多層面地表現(xiàn)體育文化,在題材內容的創(chuàng)作上大膽突破、在體育項目的選擇上多方衍生,在聚焦體育活動的同時,將人物戰(zhàn)勝人性深處的貪婪、恐懼、消沉、彷徨的消極面和發(fā)揚人性崇高的寬容、勇敢、堅韌、自強的積極面。加以深層次的描述和刻畫,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勵志、拼搏、向上”的體育電影風格。如《黑眼睛》《隱形的翅膀》等描寫殘疾運動員的影片,強調了殘疾人的“健全”與“正常”,通過體育運動的人生歷程和人性表現(xiàn),說明了殘疾人與常人的“相同”。影片一反以往殘疾人題材作品的沉重與辛酸,以樂觀的態(tài)度、開朗的性格積極面對人生。顯示出溫暖人性的人格力量。
在商業(yè)電影發(fā)達的西方社會,體育片作為一個電影類型,有著強大的生命力和表現(xiàn)力。每一項體育運動都有成千上萬的參與者和熱愛者,他們很自然地成為表現(xiàn)這項目的電影觀眾。在美國,由于體育和電影的高度發(fā)達,特別是社會結構的高度組織性,大批體育片接連不斷地創(chuàng)造出來,內容涉及各個體育項目,以美國人喜愛的籃球、棒球、橄欖球、拳擊為甚,也包括許多世界通行的項目,甚至還有登山、賽馬等并不普及的內容。在美國體育片中,幾乎都是個人英雄主義、團隊精神最終獲得成功的故事。在這些體育大片中,人們既可以欣賞到激烈的競技體育,也可以受到片中主人公自強不息精神的鼓舞。如默默無聞的男女拳擊手創(chuàng)造奇跡(《洛奇》系列、《憤怒的公牛》《百萬美元寶貝》等),其中《憤怒的公牛》真實地反映出一個拳擊手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以及豐富微妙的情感世界。拳壇是杰克向生活挑戰(zhàn),超越自我的空間,也是他蒙受不平等待遇和挫敗的生死場。因此本片中的拳擊場面噴灑著一種幽閉、粗獷和恐怖的色彩,本片中的拳擊場景被譽為電影史上最經(jīng)典拳擊場景。影片的攝影技巧高超,特別是拳擊場面,把人物的勇敢姿態(tài)和狂牛般的性格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也有為民族榮譽而戰(zhàn)的體育電影,如《火之戰(zhàn)車》,片中主人公哈羅德是為猶太人的名譽而戰(zhàn),埃立克是為蘇格蘭人名譽而戰(zhàn)。猶太人、蘇格蘭人在英國都是相對的弱勢群體。因此,宗教意識、民族情結是他們奮發(fā)圖強、奪取勝利的原動力。《火的戰(zhàn)車》的體育人品、體育精神中融入了宗教、民族情結,使其不單單是一部體育電影,更確切地說,它是一部以體育為依托的人文電影,所以《火的戰(zhàn)車》呈現(xiàn)的層次更豐富、內涵更深遠、人文思考更深邃。這也是在眾多體育電影中,《火的戰(zhàn)車》最燦爛奪目、經(jīng)久品味的原因。有以經(jīng)濟蕭條時期為背景的影片,如《奔騰年代》。一個蕭條的年代、三個人一匹馬和一股不服輸?shù)膭蓬^,造就了一段美國傳奇。本片是美國精神的象征。30年代初期的大蕭條,這種灰心喪氣的年頭,人們最需要的,除了面包和煤,就是精神上的激勵,而賽馬Seabiscuit恰逢其時,以比黑馬還黑的姿態(tài)橫空出世,以美國人最欣賞的不服輸?shù)膭蓬^突破體力極限,讓所有人大吃一驚,成就賽馬歷史上一個傳奇。還有監(jiān)獄中犯人橄欖球隊擊敗看守隊(《最長的一碼》),籃球巨星帶領卡通人擊敗宇宙怪物(《天地大灌籃》),各種奇怪的教練帶領衰敗的籃球隊走向榮譽(《挑戰(zhàn)星期天》《卡特教練》等)……可以看出,在一個電影和體育皆已深入社會組織結構的國度,體育電影都是一種高保險系數(shù)的電影商業(yè)存在。
中國體育電影以40多部的數(shù)量,撐起了一個類型的內容。但是新時期以來,除了《沙鷗》等少數(shù)影片獲得成功以外,絕大多數(shù)體育電影在文化和商業(yè)的層面全部失利,許多影片根本沒有機會面對觀眾,在藝術上乏善可陳。反觀西方體育電影,不僅數(shù)量眾多,內容覆蓋各個體育項目,取得巨大的票房成功,而且多次獲得獎項。由史泰龍主演的《洛奇》在1976年第49屆奧斯卡中獲得最佳影片、最佳導演和最佳剪輯3項金像獎。德尼羅主演的《憤怒的公牛》在1980年第53屆奧斯卡中獲得最佳男主角獎、最佳剪輯獎。另外還獲得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攝影、最佳音響效果、最佳男配角和最佳女配角提名。《火之戰(zhàn)車》在1981年第54屆奧斯卡中獲得最佳影片、最佳創(chuàng)作劇本、最佳服裝、最佳音樂4項大獎。《奔騰年代》在2004年第75屆奧斯卡中獲得最佳影片、最佳美工、最佳攝影、最佳服裝設計、最佳音響、最佳改編劇本和最佳剪輯7項提名。
其實中國體育電影,在構成元素上和世界各國并無大的不同,然而,由于電影傳統(tǒng)與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中國體育電影始終沒有形成以競技體育為主體的形態(tài),體育片,變成了負載著本應由其他電影類型承擔的多種功能。在類型功能遭到削弱的同時,中國體育電影中普遍滲透出一種
悲劇精神,本應高昂奮進的體育片變成了使人唏噓不已、久久反思的苦情戲。另外中國體育電影的人物設計和情節(jié)發(fā)展有一定刻板與雷同。主人公一般是兩個,一個意志堅定、品德高尚,但是存在技術難關無法攻克;另一個技術高超、雄心勃勃,但是存在著自私、懶惰等個人缺點。由于競技體育是對抗性、競爭性極強的活動,兩位主人公又長年在一起生活、訓練、比賽,自然會產生方方面面的矛盾沖突,最后在教練員的幫助下,兩位主人公各自克服自己的缺點,攜手并進,大團圓結局。在這種模式下,電影無法全面深入地刻畫人物,也無法得到觀眾的共鳴。體育電影最吸引人的往往是電影中表現(xiàn)體育運動本身精神的部分,優(yōu)秀的體育電影應該通過某一運動項目表現(xiàn)出更深刻的東西。從運動中的人回到社會中的人,層層剝離,最終才能成為一部經(jīng)典。
其次中國體育電影中涉及的運動場面不夠真實,更沒有形成以緊張、激烈的競技場面為核心的表現(xiàn)方式,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主要演員對影片所涉及的體育項目是否精通,是否提前進行長期的訓練,都影響影片對體育場景表現(xiàn)的真實性。而西方著名體育電影的主演都提前進行了嚴格的訓練。如西爾維斯特·史泰龍在出演他的名作《洛奇》系列影片時,為使片中拳擊比賽場面真實可信,不懈練習;而多才多藝的威爾·史密斯為拍攝拳王阿里的傳記片《阿里》,也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真刀真槍地練習拳擊。在電影《百萬寶貝》中斯萬克漂亮的重拳、快速靈活的腳步移動、將對手擊倒的“一拳致命”,讓人覺得她是個職業(yè)拳手,為此她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在接受拳擊訓練時,斯萬克每天要訓練兩個半小時,一周練六天,這樣持續(xù)了三個多月。在拍攝中也堅持每天練習,因此總共持續(xù)了五個月的時間。但值得慶幸的是,我們的導演與演員們也開始重視演員的專業(yè)體育訓練,以達到表演的真實性。例如《跆拳道》,沒有任何跆拳道基礎的陶紅跟隨國家隊訓練了將近半年。無論刮風下雨,陶紅每天堅持訓練。除了魔鬼式的基礎訓練,還要進行對抗訓練,每天陶紅都是傷痕累累。但是,當影片成功拍攝,得到大家的認可,這一切都是值得的。其次體育電影的運動場面要想表現(xiàn)得真實,還需要在技術上有所提高。要想拍出真實的運動效果來。后期的剪切制作是絕對不能少的。
中國體育電影實際上有巨大的市場。中國并不缺乏極強的群眾體育運動基礎,電影業(yè)也完全可以在體育機制存在一些問題的前提下進行一次體育精神的整合,滿足億萬受眾對競技體育精神的渴求,甚至反過來影響競技體育本身。作為體育電影如果希望提高影片的觀賞性,取悅和征服電影觀眾,使人們在電影院也能體味競技體育的興奮和魅力,那么就必須在體育美學、畫面藝術、人文理念等文化內涵上有所突破和建樹。體育電影需要以全方位的視角來表現(xiàn)體育活動、揭示文化內涵,這不僅是觀眾對體育電影的需求和渴望,也是我國體育事業(yè)蓬勃發(fā)展的必然要求。體育電影展現(xiàn)運動員健美體形和夢幻動作的審美意義,在于吸引和刺激電影觀眾熱愛體育、參與體育的平凡心靈:而反映運動員頑強意志和拼搏精神的觀賞本質,則在于激勵和鼓舞電影觀眾追求人生、實現(xiàn)夢想的超俗情懷。
為了迎接2008年北京奧運會,又有一批體育題材影片出現(xiàn),如《初夏》《大山里的拳擊手》《隱形的翅膀》《大灌籃》《夢之隊》《扣籃對決》《閃光的羽毛》《一個人的奧林匹克》《買買提的2008》等。而北京奧運會的成功舉辦,中國優(yōu)秀運動員所取得的絕佳成績,使每一個中國人都感到驕傲,也激起了群眾對體育運動的關注,這將促進體育電影的發(fā)展。回顧中國體育電影的發(fā)展歷程,似乎可以看到中國電影和體育所存在的希望和憂患。振興中國體育電影,中國電影人面臨著嶄新的歷史契機。
[參考文獻]
[1]趙寧宇,中國體育電影概覽[J],電影藝術,2008(04),
[2]應國虎中國體育電影文化內涵的注釋[J],當代電影,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