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庸
60年前的1949年。我14歲。當時我家住在沈陽市東郊區舊站(現高坎鎮)。7月放暑假的時候,區委的文教高助理找到我說:“郊區委宣傳部最近通知,各分區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要組織一個文藝宣傳隊,讓我幫他張羅一下。我很愛好文藝,于是欣然接受了幫忙的請求,協助他策劃文藝宣傳隊成立一事。最后經區委領導研究決定,從6個中心小學抽調20余名愛好文藝的男女學生,又從對文藝很有興趣的青年農民中選拔十幾人,加上青年音樂教師6人,總計40多人組成一支文藝宣傳隊。一位姓馬的音樂老師任隊長,我任隊長助理。當時,宣傳隊的所有人都住在舊站中心小學的教室里,伙食由舊站村政府負責解決。
文宣隊分成了三個小組,一組是歌唱(占大部分人);二組演劇組;三組是樂隊。當時的樂隊很簡單,主要樂器就是一臺腳風琴、兩把二胡(其中一人兼板胡)、一支竹笛,一個音樂老師帶來一支小號和一套鑼鼓。這樣規模的樂隊,在當時6個區文宣隊中間還是屬中上等的。
學校還騰出兩個較大點兒的教室作為排練場,排練的節目大部分是歌曲,如《解放區的天是晴朗的天》、《咱們工人有力量》、《團結就是力量》、《東方紅》等。戲劇主要有《解放》、《盼八路》等從解放區傳過來的劇目。1949年8月中旬在舊站小學小操場搭建一個戲臺子,區文宣隊在這里做了第一場演出。周邊十里八村的男女老少也都來觀看文藝節目,足有一千多人。這次演出的效果極好,區領導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并決定在10月1日開國慶祝大會前,先到區內十幾個村莊進行巡回演出,以提高演出的質量。
從8月下旬起,文宣隊陸續到各村去演出。我們每天坐著大車往返各個村莊。巡演過程中,我們又發掘了一些有文藝特長的青年農民并吸收到文宣隊中。如在一個村發現一名青年喇叭吹的很出色,還有一個人的獨唱也很不錯,我們將這些人才吸收到文宣隊中來,擴大了隊伍,提高了演出的質量。9月初,我們應渾河南深井子區和李石寨區的邀請,到那里為他們演出一周左右。9月下旬,我們對節目進行了重新的整理和提高。
1949年10月1日凌晨4點多鐘,我們坐上從4個村子抽調上來的10輛大馬車,浩浩蕩蕩,打著國旗,唱著歌曲,奔向沈北蒲河中心區,參加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大會。當天7點30分,我們到達那里。那時的會場已經是人山人海。會場四角裝有高音喇叭。北京大會開始后,大家都認真收聽北京的開國大典盛況。當聽到毛主席在天安門上大聲向全世界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的話語時。會場頓時一片歡騰。當時的情景如今回憶起來仍令我熱血沸騰,激動萬分!
下午開始籌備演出,我們區文宣隊排在10月2日上午演出。當夜,我和隊長都住在浦河老字號——譚家小鋪后院一間小平房中。這里也是文宣隊的臨時隊部。譚家小鋪的主人是60多歲的老者,老人很健談,我們暢談直到深夜。老人講:“我們譚家鋪子是在清末時我爺爺開的,我家半商半農,還有十幾畝地,一邊種地一邊經營。到張作霖時期,他們軍閥混戰,為解決軍費,搞什么清丈土地,結果我們受罰500大洋,小鋪子差點沒搞黃了。偽滿時,我開始經營這間小鋪。到四十年代,戰事緊張,搞配給制度,許多物品不讓小販賣,小鋪幾乎沒有可賣的東西。光復后,國民黨又來了。大兵買東西不給錢,傷兵到小鋪來強拿也不給錢……只有解放后的今天,我們建國了才真正過上好日子。
我們對老人的回憶很感興趣,便對他說:“明天第一個節目就是舊站區文宣隊演出,請您去看節目。”老人爽快地答應全家去看我們的演出。晚間他對我們說:“孩子們,你們演的真好,比咱浦河中心區演的更出色。”我們的演出10月3日才結束。舊站區排在第一名,獲得一面錦旗,獎勵一套新鑼鼓。值得一提的是,我所創作的歌曲被評為二等獎。區里給我頒發了一個獎狀,一個白背心和五角錢(東北幣五千元)。這是我有生以來第一次獲獎,第一次拿到自己掙的五角錢。下午我用兩角五分錢買了一支鋼筆,又給弟弟妹妹買了浦河大麻花和一斤花生。
這就是60年前我的第一個國慶節,雖然時光已劃過一個甲子的歲月,可是60年前的記憶卻歷歷在目,清晰如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