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峰會引發國際大辯論 新興國家不甘丟掉話語權
●本報駐英國、德國、法國、加拿大特約記者 紀雙城 青木 姚蒙 陶短房 ● 本報記者 王躍西 黃培昭 ● 陳一
中國、印度、南非、巴西等發展中國家28日在北京就聯合國哥本哈根氣候變化會議達成統一立場,一些媒體迅速宣布新興經濟體達成對抗西方的“攻守同盟”。氣候問題儼然成為當今世界最大的政治和最激烈的利益紛爭。很多人期待,哥本哈根會議能以簽署“地球上最宏大協議”的方式拯救這個星球,但當前各國顯然陷入一片混亂的爭論。英國《泰晤士報》評論說,氣候談判如此艱難,是因為人類從未經歷過規模如此巨大的國際事務。還有評論者認為,各國在沒有更高強制力的情況下,通過談判來和平分配未來的發展空間,這是一項難以完成的使命。在中國,新近提出的減排目標引發民間的激烈爭論,有極端言論將其比做《馬關條約》,引來主流媒體的批駁。專家們認為,中國目前的經濟規模和碳排放量已將自己置于艱難的位置,中國的決定既不能傷害自己的發展,也不能傷害人類的安全。中國一定要聯合發展中國家在哥本哈根會議上據理力爭,不做退讓,同時中國也絕不能給西方公眾留下“拒不合作”的印象。
印媒稱四國協議對抗西方
29日,“中印準備好氣候草案”、“新興國家在哥本哈根峰會前聯手”等消息密集出現在印度多家主流媒體上。《印度教徒報》當日頭版新聞稱,中國、印度、南非、巴西這四個主要發展中國家28日在北京就哥本哈根宣言草案達成共識,這意味著四國將在12月7日開幕的哥本哈根氣候大會上形成攻守同盟。文章說,四國特意選在12月1日,也就是丹麥政府揭曉西方國家宣言草案的日子公布草案具體內容,與西方對抗的味道十足。
據中國官方消息,來自中國、印度、巴西和南非與“77國集團”主席國蘇丹的代表11月27日至28日在北京就聯合國哥本哈根氣候變化會議舉行磋商,協調立場。印度媒體所稱的四國協議指的應該是與會各方此次磋商形成的一致看法,不過它代表的是發展中國家的立場,而不僅是中印巴南四國的立場。
《印度教徒報》宣稱,中國對這一協議草案起了主導作用,該草案一稿上周由中國氣候談判代表完成,印度、巴西和南非代表對其進行了修改。不過,一名中國國際問題專家認為,印度媒體把這頂高帽戴給中國是“不夠厚道”的,發展中國家的態度是一致的,談不上是不是中國主導。
另據印度媒體報道,參與會談的印度環境部長拉梅什說,草案內容完全符合印度的“需求和渴望”,他還表示,如果發達國家在哥本哈根峰會上強壓發展中國家,四國將共同退出會談。拉梅什強調,發展中國家已在28日的聲明中提出4點“不容談判的原則”,即“這些國家絕不接受法律上有約束力的減排,不接受不受支持的減排措施和國際化衡量標準,不接受匯報和核實不受支持的減排行動,不接受把氣候變化作為貿易壁壘的工具。”
《印度時報》稱,這是中印兩國在國際事務中史無前例地聯手打造重要政治倡議。該報稱,四國協議是發展中國家對西方富國發起的攻勢,不僅將改變哥本哈根談判,對整個國際外交也將產生影響。
28日,路透社等西方媒體在第一時間感受到了發展中國家的鋒芒。該社報道稱,新興經濟體已決定在氣候問題上結成統一戰線。加拿大《多倫多太陽報》稱,發展中國家期待通過結盟,發出更響亮的聲音,讓發達國家做一回傾聽者。
氣候引發全球外交磋商
就在發展中國家緊急協調自身在哥本哈根峰會的立場之時,全球范圍內各種利益集團圍繞氣候問題的外交磋商正在以一種前所未有的密度進行。本月中旬,法國巴西就氣候問題發表了被巴西總統盧拉稱為“氣候圣經”的共同聲明,西方媒體稱兩國結成“氣候軸心”。26日,英聯邦國家和亞馬孫地區國家各自舉行氣候問題峰會;29日,歐盟委員會主席巴羅佐、歐盟共同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索拉納等歐盟領導人抵達南京,出席30日開幕的新一屆中歐領導人會晤,而氣候變化被法新社認為是這一會晤的絕對主題。
哥本哈根峰會不過是《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新一次締約方大會,此前締約方大會已舉行過14次,為什么能引發如此巨大的國際反應?英國《泰晤士報》稱,這是因為這一峰會將簽署地球上最大一筆協議,身價數萬億美元的能源行業將因此巨大改革,大量的利益牽涉其中。
環球時報2009-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