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萬勇 吳韻俠
中圖分類號:G40-0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0992(2009)10-224-02
摘要:隨強化素質教育心,提高就業能力,目的在于全面培養學生,擴寬學生就業渠道,適應社會和經濟快速發展。提出素質教育在專業教學計劃、教學計劃執行過程、教育改革創新工作、學生心理咨詢工作、人文和社會科學以及自然科學等方面的體現,通過近年來的教學實踐,學生就業能力明顯提高。
關鍵詞:素質教育;核心;精品專業;實踐;研究
職業素質是指從事某種職業應具有的修養,是勞動者對社會職業了解與適應能力的一種綜合體現,主要表現在從事本職業的基本能力和技能、人文素質、知識修養、職業理論、敬業精神、科學態度、以及適應社會的心理。實施素質教育,必須把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等有機地統一在教育活動的各個環節中。影響職業素質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受教育程度、實踐經驗、社會環境、工作經歷及自身的一些基本情況等。
職業教育的良好素質和能力,不能單靠傳授或演示所能獲得,都要在一定的職業環境中養成,要有相關“軟環境”的熏陶,必須在生產和服務的職業環境中通過一定的磨練才能獲得。為此,應將職業素質教育納入教學計劃中。以強化素質教育為核心,緊緊圍繞職業內涵逐步推進素質教育,精心進行專業教學。
一、職業素質教育在專業教學計劃中的體現
通過結合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把職業素質教育融合于教學的全過程,伴隨學生在校德文全部學習和生活,并且把職業素質教育作為教學計劃的重要內容。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營造良好人文氣氛、加強社會實踐環節、擴寬人文教育路子、進行教育內容和方法的改革、個性發展等等[3],在專業教學計劃中主要體現于“各門課程中體現、教學環節中相互滲透、專門課程、課外活動、咨詢指導”等方面。
二、職業素質教育在教學計劃執行過程中的體現
為保證職業素質教育的貫徹執行,我們構建了以職業素質教育目標體系、職業素質教育工作體系、職業素質教育保障體系、職業教育考核評價體系為組成內容的職業素質教育體系。
1.職業素質教育目標體系
在專業教學計劃中,提出了以培養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為目標,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教學體系,教學計劃明確了基本理論知識、基本能力、基本素質和綜合能力等結構形式,并確定了實現這些素質和能力的各個教學環節和目標要求,提高了職業素質教育教學環節的比例。
2.職業素質教育工作體系
在職業素質教育工作中,堅持“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的工作思路,成立了來自生產一線的“教學改革與專業建設專家指導委員會”,密切配合教務處、“教學專家督導組”和學院有關部門,建立了職業素質教育工作體系。并且,設計制定了“練過硬專業技能、具有多種愛好、取得雙證書”的人才工程培養計劃。
3.職業素質教育保障體系
根據專業教學計劃的培養目標要求,對于思想道德素質,我們制定了班級輔導員、班主任崗位職責及學生考核細則,管理工作中常抓不懈,取得了顯著的成績: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組織各種文化藝術節、社會實踐等活動,與圖書館協調,延長開放時間。對于學生身心素質,配合社科部定期舉辦心理健康講座、報告等,常年堅持抓學生上早操,舉行各類體育競賽活動,提高學生的身心素質。
4.職業素質教育的考核及評價體系
從學生入學教育、軍事訓練、基礎課程、專業課程、技能訓練、直至畢業,進行全過程考核,使素質考核貫穿于學生學習和生活各個方面。考核及評價以職業能力、技能為目標,實行定量和定性相結合,分軍事訓練、課程教育、實踐教學、綜合素質、硬件指標等方面。評價途徑,主要從學生綜合情況、用人單位、資格通過率、就業率等方面。
三、職業素質在教育改革創新中的體現
首先,設立學習興趣小組,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綜合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組織協調能力、獨立思考能力;第二,課堂教學采用討論、啟發和邊講邊練等形式,培養學生的思維、動手和表達能力;第三,分組實踐教學,培養學生組織管理能力、協作協調能力、交流表達能力和愛崗敬業精神;第四,豐富課外校園文化活動,使學生處于良好的文化氛圍之中,培養學生的想像力、社會應變能力和協作能力;第五,組織社會調查及社會實踐,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第六,積極開展校外科技活動,安排在實踐教學環節中進行,培養學生探索精神和動手能力;第七,開展科技人文等專題講座,除了定期開展科技人文、藝術等專題講座以外,還不斷聘請專家講學、座談和指導;第八,結合教學和學生管理工作,成立學生文化藝術社團。
四、職業素質在學生心理咨詢工作中的體現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目標,是推進素質教育,以提高大學生心理素質為重點,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我們制定了學生心理健康咨詢工作原則、明確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任務、制定了心理咨詢工作內容、心理咨詢工作的方法和途徑。
1.學生心理健康咨詢工作原則
推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堅持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為指導,遵循和運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學規律和教學方法,教育、引導學生科學、正確地認識身心發展變化規律,防止唯心主義、封建迷信和偽科學的干擾和影響,保證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沿著正確的方向發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堅持以下“重在建設立足教育、面向學生正面教育、因人因事而異、尊重科學破除迷信”的四項工作原則。
2.明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任務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務是:根據大學生的心理特點,有針對性地講授心理健康知識,開展輔導或咨詢活動,幫助學生樹立心理健康意識,優化心理品質,增強心理調節能力和社會生活的適應能力,預防和緩解心理問題,幫助當代大學生處理好適應環境、自我管理、學習成才、人際交往、交友戀愛、求職擇業、人格發展和情緒調節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健康水平,促進德、智、體、美全面發展。
3.制定心理咨詢工作內容
首先,宣傳普及心理健康知識,使大學生認識自我,了解心理健康對成長的重要意義,樹立心理健康意識;第二,介紹增進心理健康的途徑,使大學生掌握科學、有效的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自覺地開發智力潛能,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第三,傳授心理調節方法,使大學生學會自我心理調適,有效消除心理困惑,自覺培養堅忍不拔的意志和艱苦奮斗的精神,提高承受和應對挫折的能力,以及社會生活的適應能力;第四,解析心理異常現象,使學生了解常見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以及主要表現,以科學的態度對待各種心理問題。
4.心理咨詢工作的方法和途徑
通過個別咨詢、團體輔導、心理行為訓練、信函咨詢、熱線電話咨詢、網絡咨詢等形式,進行心理咨詢工作,有針對性地向學生提供經常性和及時指導與服務。在咨詢工作中,堅持群體輔導與個體咨詢相結合。咨詢工作途徑:主要是安排有關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開設心理健康教育的選修課或專題報告、講座等。
五、職業素質在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中的體現
針對高職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較弱,知識面過窄,各方面的修養不足等問題,在“強化技能,突出實踐”教學的前提下,在教學計劃中,開設相關知識的選修課程和有關講座。保證在不加重學生課業負擔的基礎上,給學生創造更多的機會提高自身文化修養和素質。每學期都聘請專家學者開設專題講座,指導建立各種興趣活動小組;開設選修課,把高雅藝術請進校園,塑造濃厚的校園文化環境,在學生中開展各種能力或素質競賽等。
六、結論
上述素質教育的體現,強化了素質教育為核心,對于全面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能力,擴寬就業渠道,適應社會發展作用顯著。由于素質教育的特殊性,在教學實踐工作中,有待于總結經驗,進一步改進和不斷完善提高。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職高專院校人才培養工作水平評估資料匯編[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3.15~16.
[2]楊金土.技術型人才的素質、能力培養及其環境條件[J].職教論壇,2002,第15期.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職高專院校人才培養工作水平評估[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4.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