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雙玲
中圖分類號:G42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0992(2009)10-227-01
摘要: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英語教學是語言教學離不開文化教育。
關鍵字:語言;文化;差異;重合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文化的主要表現形式。語言是社會民族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不同民族有著不同的文化,歷史,風俗習慣和風士人情等。各民族的文化和社會風俗又都在該民族的語言中表現出來,英語教學是語言教學,因此,我們可以得到啟示:在英語教學中要注重語言和文化的關系,應提高對中西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和適應性,應對立文化意識并注重文化知識的傳授。
一、進行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長期以來,在教學實踐中,似乎認為只要進行聽,說,讀,寫訓練,掌握語音,詞匯和語法規則就能理解英語和用英語進行交際。而實際上由于不了解語言的文化背景,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異,在英語學習和用英語進行交際中屢屢出現歧義,誤解頻繁,語言失誤迭出的現象如How old are you?are you married?”來表示對一年輕女性的關心,殊不知這是一句冒犯的問話,侵犯了別人隱私,引起對方的反感。中國人以謙遜為美德,如當被外國人稱贊時常說:“哪里,哪里,過獎了。”這讓老外覺得你懷疑他的判斷力。美國社會學家 G.R.Turker和W.E.Lambet 對于外語教學中只教語言不教文化的看法是:“我們相信任何這類企圖都會使學生失去興趣……”
文化差異是跨文化交際的障礙,克服文化差異造成的交際障礙已經成為整個世界共同面臨的問題,一個企業若想讓自己的產品暢銷國際市場,不僅需要高超的經濟和技術手段,而且需要深入了解對象國的文化,使該產品在包裝設計和適用性方面符合對象國民眾的需求,如在中國,白象方便面,白象出版社很流行,但在西方國家,“白象”是大而無用的東西,廢物,如果某一企業家對此不甚了解,將印有“白象”圖案的產品推向國際市場,試想,這種產品能否刺激能否刺激西方人的購買欲,能否給企業創造高效益。最后,發展交際能力是英語教學的最終目的,而文化教育是實現運用語言進行交際的關鍵。但在英語教學中,教師往往比較重視語言的外在形式,而忽視了語言的社會環境和文化背境卻無法達到交際的需求。
二、中西文化的重合與差異
不同民族的文化在某些方面存在相似或相同,這種現象必然會反映到語言中來,因而在英語和漢語中,我們不難發現這樣的表達,如:“三思而后行”“look before you act ”“藍圖”“ blue print ”等。文化的這種偶合現象,可以促進學習者在目的語學習中的“正遷移”。但不同的地理和歷史環境也造成不同民族獨特的篤信,崇尚和忌諱心態,不同民族因其發展的特殊歷史過程也產生了本民族自己的歷史典故,傳說軼事,如:漢語中“望梅止渴”“太極”“陰陽”等對不了解中國文化的外國人來說難以理解,同樣,當我們看到 “He is a lucky dog” 以為是罵人,其實是“他是幸運兒”“He is a wolf”以為“他很兇”實為“他是個好色之徒”,中西文化的差異還可以在動物的“文化附加”體現出來,對于獅子的勇猛、狐貍的狡猾、綿羊的溫順,英語和漢語的文化附加義基本相同,但在貓頭鷹、騾子、老鼠的習性上,英語和漢語的文化附加義相差甚遠,漢語中用貓頭鷹象征不詳之兆,如“貓頭鷹進宅,無事不來”,而英語中的貓頭鷹是智者的象征,騾子在漢語中“壽命長,體力大”,而英語中“頑固”的代名詞,在漢語中“鼠目寸光”形容目光短淺,而在英語中可指女人或怕羞的人,特別是米老鼠,在兒童心中更是機智的象征。此外,在中國,熟人見面打招呼“吃了沒”,而外國人則用“Hello”中國人接受禮物,不當面打開,而外國人會當面打開并高興向人家道謝,另外,體態語的差異,如:中國人召喚他人走近時的手勢,恰是外國人挑釁的手勢。
三、樹立文化意識,注重文化知識的傳播
文化知識加深學生對語言的了解,語言則因賦予了文化內涵而更易于理解和掌握,如Freeze的基本含義是“冰凍”“結冰”。而在一個私人可擁有槍支的美國社會中,一位留學生因聽不懂美國人的口語Freeze!“不許動”而被槍殺。在美國社會中,Freeze!卻是人人皆知的日常用語,假如這位留學生有這點文化知識就不至于付出生命的代價。在英語教學中,還可以將日常生活交往中的中西文化差異進行歸納總結,這對學生進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高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使學生對與英語國家人士交談的禁忌有更清楚的了解。
參考文獻:
[1]百度網站:《淺談初中英語的文化》.佚名
[2]《新編簡明英語語言學教程》第八章,主編:戴煒棟何兆熊
[3]《語言學教程》第九章,主編.胡壯麟
[4]百度網站:《英語教學中的文化教育》.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