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第軼
截至6月18日,上證指數站穩了2800點以上,行情演變并未如看空者預料的那樣,二次探底不但遲遲未能發生,反而呈現向上加速的跡象。面對這樣的行情,許多專家必定會大呼看不懂并呼吁防范市場泡沫。但從博弈角度出發,也許只有當市場的大多參與者不再理會這些看空的聲音時,股指向上的腳步才會停歇。在當前位置,對市場看空的理由比比皆是,如西方經濟持續衰退、全球金融危機第二波再度來臨、我國經濟復蘇過程要多次反復、市場IPO重啟分流資金、大小非持續套現、上市公司業績下滑等等。而尋找看多的理由似乎要困難的多。
有觀點認為,研究此次全球金融危機對股票市場帶來的影響,只有去比較在全球金融歷史上和這次金融危機性質類似的,危機爆發后股市的發展軌跡才能更有說服力。回顧一下1987年美國股災發生后臺灣股市的走勢可能會有所啟示。1987年10月受美國“黑色星期一”股災的影響,臺灣股市狂跌了近3個月,臺灣股市加權指數從4600點一直跌到2300多點,之后行情迅速恢復,至1988年9月股指攀升至8870點的高點。接著受宣布開征資本利得稅的影響,臺灣股市開始了第二次暴跌,最低跌至4873點。隨后臺灣監管當局被迫宣布取消征收資本利得稅的計劃。1989年上半年臺灣股指快速收復失地,到6月時創下9000點的新高。當時臺灣股市上漲的原因,首先是臺灣地區經濟持續高增長。1951-1987年,臺灣地區年均經濟增長率達9%,居全球之首,并躋身“亞洲四小龍”之列。1988年底,臺灣地區外匯儲備達760億美元,僅次于日本,是當時人均外匯儲備最高的經濟體。其次是新臺幣的升值預期讓境外資金源源不斷地流入臺灣股市。在外匯堆積和升值預期的合力之下,流動性過剩狀況開始凸現,對新臺幣的升值預期使得境外熱錢大量涌入島內,加上長期經濟增長累積的居民財富原先以高額儲蓄累積在銀行體系,一時間居民儲蓄大多因利率不斷走低而從銀行體系流出,這些因素一起造成了當時臺灣地區過剩流動性難以消除的局面,其結果就是各種資產的價格飆升,土地和房地產價格在短時間內翻了兩番。細看當初臺灣股市上漲的社會背景就會發現,當下內地市場與80年代末的臺灣市場有一定程度的類似情況。因此,流動性將是決定未來市場中長期走勢的關鍵所在。
就短期來說,現在應該關注短期資金的流動性變化。投資者情緒理論認為,投資者在投資時會受到市場氛圍的影響,在對股票市場存在過分樂觀或者過分悲觀時,將會加大或降低對股票市場的投資,資金流量變化與股票市場價格波動之間可能存在著一種互為因果的關系。在這種雙向的互為因果關系中經常出現的是正向反饋機制,資金凈流量的增加會導致股票價格的上漲,而股票市場價格的上漲又會進一步帶來資金凈流量的增加。反之,資金凈流量的減少會導致股票價格的下跌,而股票價格的下跌則會進一步導致資金凈流量的較少。如此反復,資金對市場就會形成一種令人擔憂的“助漲助跌”作用,使市場陷入一種惡性循環之中。具體分析來看,短期資金更多的是充當潤滑劑的作用,短線資金不在乎指數的高低,他們選擇的策略是跌進漲出,遵循這樣的順序:上漲---資金盈利退出---大盤或個股繼續向上突破---資金重新返場---遇到新壓力---再次盈利退出,整體呈現臺階似的趨勢。短期內流動性的好壞將是決定短期市場方向的主要力量。
除了關注短期資金流動性變化外,現在需要密切關注的是實體經濟出現的明顯復蘇信號。如果近期經濟基本面出現令人信服的數據支撐,再加上持續的資金流動性支持,最近一段時間將是股市上臺階的最佳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