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赴哥本哈根特派記者 胡笳●本報駐加拿大、美國、英國、德國、俄羅斯記者 陶短房 蕭達 紀雙城 青木 柳直
有史以來最雄心勃勃、一旦搞不好也最像“打群架”的氣候峰會昨天在丹麥哥本哈根拉開大幕,192個國家的與會規模使得它在氣勢上甚至超過了聯合國大會。美國氣象學家詹姆士·韓森于1988年6月在參眾兩院聽證會上提出的全球變暖概念,20年來橫掃世界,從人們所熟悉的海平面增高到蘇格蘭羊的個頭縮小等大量現象都被認為與此有關。然而會前各國毫不掩飾的戒心以及媒體的風涼話降低了人們對會議結果的期望。參會的1.6萬名代表已經被劃成數不清的陣營和山頭,發達國家到底愿意出多少錢幫助發展中國家,這個最實際的問題被認為是攸關會議成敗的關鍵。7日籠罩哥本哈根的大霧似乎預示著峰會的結果:神秘難測。“沒有人盼著哥本哈根會議談崩,也沒有人愿意自己的國家吃虧,這可能是有史以來最復雜的一場巨型博弈。”一位中國專家7日對《環球時報》說。
利益和補償是會議關鍵
“有史以來最重要的會議”、“被議論最多的會議”、“改變地球命運的會議”……12月7日,頂著各種“大帽子”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在哥本哈根的貝拉中心拉開帷幕。這次會議試圖建立一個溫室氣體排放的全球框架以取代主要條款將在2012年到期的《京都議定書》,核心問題是減排與經濟補償。丹麥首相稱,90多個國家的110位領導人將出席會議。同時與會的還有來自世界各地的記者、神父、科學家、環保主義者、石油集團的說客等各種力量。
7日的貝拉中心大門外,各種非政府組織拉開陣勢,敲起鑼鼓吸引眼球。對中心里面的會議,幾乎所有世界媒體都認定:唯一能確定的就是爭論和交鋒。澳大利亞《悉尼先驅晨報》說,哥本哈根談判將分為若干派別,他們將組成聯盟提高談判力。參加峰會的國家主要分哪幾個集團?該報寫道,澳大利亞屬于所說的“傘形集團”,該集團主要由歐盟之外的發達國家組成,包括美國、日本和加拿大;77國集團代表許多大的發展中國家,另一個團體包括44個最不發達的國家;歐盟作為一個集團行動;小島國聯盟代表40多個小國,包括面臨氣候變化高風險的許多國家。《愛爾蘭時報》介紹說,歐盟長期以來在氣候會談中充當領袖角色,美國歷來是氣候談判的“壞人”,沙特則視哥本哈根雄心勃勃的協定為自身石油貿易的威脅——除非自己得到補償。
英國《獨立報》模仿北京奧運會的口號,將哥本哈根峰會稱為“同一個世界,同一個議程”。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執行秘書長德布爾說,“在17年的氣候談判中,從未有如此多國家一起做出如此多的堅定承諾。”絕大多數世界媒體的報道中沒有這么一團和氣。加拿大《多倫多星報》7日的一篇專欄文章語氣有些極端。這篇題為“氣候變化:生命、死亡抑或鈔票攫取”的文章說,哥本哈根峰會不是一個氣候大會,而是一個經濟的無聲劇本;這無關星球,而是美元。美國頗有名聲的環保網站GRIST在評論中寫道,本次會議或許最大的緊張就是富裕的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對立。窮國非常生氣,正當他們要達到中產階級消費經濟時,富國卻要他們熄火。富國往往想要高爾夫球場、每個街區的24小時快餐連鎖店和星巴克。窮國則說,“你們這些人靠燒煤炭200年富起來。現在你們想要我們放棄24小時供電和購物商場?憑什么!”
《印度時報》說,應該記住的是,過去100多年來那些工業化國家將二氧化碳排放到了天空,他們的增長形成歷史債務,就像不得不還的金融債務一樣,發展中國家應該得到補償。在西方,發展中國家的這種要求引來了不滿。美國《華爾街日報》題為“如果氣候變暖,誰將埋單?”的文章寫道,發展中國家已經表態,如果在應對氣候變暖所帶來的洪水、干旱和疾病方面沒有得到實質的幫助,他們將不會同意任何減排方案。文章說,多少錢?這是最突出的問題,長期而言也是最棘手的:我們需拿出多少錢?這里談的不是微薄的津貼,而是意味著每年數百億美元的協議。顯然,發展中國家盡可能尋求更多資金,發達國家將著力將自己所貢獻的資金保持在適當、較低的水平。其網站上,網民Robert Boni留言說,在我看來,氣候變化只是一種自然發生的全球變化。網民Catherine Dempsey則說:這無非是全球敲詐,發展中國家(包括最大污染國如中國)想從發達國家(美國和歐洲)榨取數十億美元。
西方復雜看待中國承諾
英國《每日電訊報》列出的峰會重要國家中,
環球時報2009-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