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德寧
日前,筆者一位朋友在家整理出不少舊衣服,洗好疊好后,想捐給慈善超市,可沒人感興趣。慈善超市,本質是慈善,運作是超市,也就是說,通過超市運營市場化的手段,達到扶危濟貧和救災解難的慈善目標。
如果以此做標桿,我們目前遍地開花的慈善超市肯定有不小的距離,我們的一些慈善超市盡管也有模有樣,如有了臨街的門面、貨架和收銀臺等等,可卻沒有超市的靈魂:充足的貨物、頻繁交易和不斷的利潤。
事實上,我們的一些慈善超市已成了逢年過節向貧困人群發放救濟物資的場所,可這東西在哪里不能發呢?一些慈善超市在地方政府“扶上馬”或“逼上馬”時,紅紅火火,琳瑯滿目,可不敢賣,因為從企業“化緣”的東西可不是說有就有的,南京一家慈善超市4年內竟沒賣過一件貨。于是,真的超市插手了,政府把代幣的救濟票發給貧困人群,到我家提貨就得了。辦法倒是實在,可這與慈善超市無關。還有一種趨勢更令人尷尬,給贏利超市授牌“慈善超市”,所有購物者都“被獻愛心”。如此,價格貴了,你都不好意思說。最不好的是,目前在不少地方,慈善超市正在成為政府民生“考核”和“政績”的擺設,筆者在采訪中就多次見識過這種“人來開門”的“盆景”。
實際上,慈善超市起源于美國。例如,有了70年歷史的美國LDS慈善超市,連鎖店很多。除了貼身的內衣和毛巾等,其他貨物都是人們捐贈的二手貨,種類有100多種,舊衣服占40%,不允許有食品。捐贈者上門捐贈或放入社區指定地點,超市員工(多是義工)對它們進行分類、消毒、整理、加工,然后上貨。貨物定價極低,只分“好,較好,最好”三個等級,無質量保證,壞了可以換,但不能退。95%以上捐贈物是個人或家庭捐贈的。
LDS慈善超市助人的方法很多,也有趣,但都是市場化的。例如,LDS慈善是贏利的,因為到此“淘寶”的普通人很多,并不局限于困難者,類似于一個大的跳蚤市場,青菜蘿卜個人喜愛,許多舊衣服很好銷。LDS慈善超市用銷售所得善款為殘疾人、失業者、新移民等興辦福利工廠或職業培訓機構等,使他們有“魚”也有“漁”;還有,向需要幫助的人或家庭發高達5000美元的LDS慈善超市購物券;請窮人來超市做義工,以超市物品作報酬等等,五花八門,很有智慧。
對慈善超市,我們要理清思路,回到超市上來,要使我們的慈善超市真正發揮作用,政府不能一直“抱著”,或總指望企業“靠著”,而是要鼓勵和吸引更多人捐出二手貨,靠市場手段交易起來,自己活下來,并贏利,做慈善。▲(作者是南京學者。)
環球時報2009-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