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紐約時報》12月7日文章,原題:冠名權在中國找到市場 用企業名字命名運動場和體育館,在北美、歐洲、日本和澳大利亞并不稀奇。從芝加哥的聯合中心到悉尼的穹頂體育館,現代體育場和娛樂場所更傾向于以銀行、零售商、飲料廠家和航空公司的名字命名,而不是所在城市、行政長官或團隊的名字。但截至目前,室內運動場地的大型冠名活動都與中國失之交臂。
奔馳汽車將宣布一項價值7500萬到1億美元、為期10年的合同,從而冠名上海一所可容納1.8萬人的新體育館。從規模和成交額來看,上海這項生意意義重大。因為經濟衰退已導致冠名市場一片蕭條。將于2011年開始冠名“奔馳汽車”的這家體育館,似乎首開中國企業冠名的先河。奔馳表示,購買冠名權是幫助發展中國藝術和體育事業這一計劃的一部分。同時也是在這個重要市場繼續銷售汽車的一大戰略舉措。
美國亞洲協會執行副主席杰米耶·梅茲爾說,冠名權交易在中國姍姍來遲是中國文化需要提高適應能力的例證。梅茲爾稱:“過去幾十年,中國的大眾文化已改變許多,或許對此不會有很多反對之聲……在紫禁城里開星巴克咖啡館是一回事,但這是另一回事。”NBA副主席亞當·蕭華說:“剛主辦完奧運會,他們對與體育有關的商業活動比較駕輕就熟。”▲(王媛媛譯。本文英文原文見12月8日環球時報英文版第15版。有刪改)
環球時報2009-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