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特約記者 陶短房
美俄兩國的核裁軍談判仍在艱難進行。據俄羅斯《生意人報》12月7日報道,兩國可能將于12月中下旬達成新的削減核武器條約。屆時,一批作為冷戰遺產的核武器將被銷毀。但是,美國學者、《華盛頓郵報》外交新聞主編戴維·E·霍夫曼近日出書披露,地球上現存的冷戰遺產遠不止這些核武器,大量的病毒實驗室、剩余軍事物資,至今仍影響著人們的生活。
戴維·E·霍夫曼在這本名為《死亡之手:冷戰軍備競賽的內幕和危險遺產》的書中披露,蘇聯為了和美國進行軍備競賽,在一些偏僻地區秘密生產、儲存了大量生化武器,當時有大約50萬人夜以繼日地生產變異病原體,生產能力超過二戰時的日本731部隊。這些秘密地點鮮為人知,蘇聯解體后,新的政府也知之甚少。霍夫曼稱,俄羅斯至今仍有3個大型的病毒工廠,可以批量生產病毒。這幾個病毒工廠在2005年前曾經一度對西方觀察員開放,但后來徹底對外隔絕。
書中還透露,冷戰期間美、蘇進行了瘋狂的核競賽,如今塵埃落定,但當年制造出的“核魔鬼”卻陰魂不散。由于蘇聯的解體,許多核彈頭、核材料不翼而飛,如今僅僅登記在冊的核彈頭,就有200多枚下落不明,而沒有登記的核武器多達數千枚。在俄羅斯北方的科拉半島,蘇聯曾設置了250座核反應堆,并進行了大量軍事作業,導致當地環境遭到嚴重破壞,令許多城鎮變成“死城”;由于缺乏經費,冷戰時期蘇聯建造的大量核潛艇被迫退役,多達100艘以上的廢棄核潛艇被堆到科拉半島,使之成為“核潛艇墳場”。
此外,由于冷戰的結束,兩大陣營紛紛將剩余軍事物資拋售到國際市場,在黑市上,一支東歐產的AK變型槍,最低時只要15美元,這些廉價軍火許多流入非洲、拉美、南亞和高加索熱點地區,加劇了當地的動蕩。
實際上,最近美國媒體有不少關于冷戰遺產的反思。《紐約時報》12月2日報道稱,美國至今仍在其他北約國家境內部署有大約200枚的核導彈,包括德國、意大利、比利時、荷蘭等《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的簽約國。這些冷戰遺產已經成為了所在國的沉重負擔,不僅不能帶來安全,而且可能會成為恐怖分子的襲擊目標。▲
環球時報2009-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