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吳 薇
《我們臺灣這些年》是一位臺灣70后青年寫給大陸同胞的家書,作者廖信忠以自己的成長經歷為切入點,生動地講述了30年來兩岸關系的巨變以及島內政局的風云變幻。這本書一推出,就受到很多大陸讀者的追捧。12月5日,環球時報記者在北京采訪了廖信忠先生。
臺灣人對大陸的印象兩極化
環球時報:您在書中談到看電影《末代皇帝》時第一次看到北京故宮。一般臺灣人通過什么途徑了解大陸呢?
廖信忠:很多臺灣人沒有來過大陸,對大陸的印象大部分來自電視上的大陸新聞、風情紀錄片,或者旅游雜志上介紹的大陸景點。所以臺灣人對大陸的印象非常兩極化,一部分人覺得大陸就像電視新聞里常播報的充滿黑心食品和偷搶拐騙,另一部分人覺得大陸非常繁榮,他們的印象基本停留在上海陸家嘴、外灘那種高樓大廈。如果他們有特定立場的話,就會選擇收看有特定立場的電視新聞。結果導致對大陸印象好的就越覺得大陸好,印象壞的就越覺得大陸差。
環球時報:小的時候,大陸在您的頭腦里是個什么樣的概念?
廖信忠:我對大陸很深刻的印象,就是大陸是一片藍色的海洋,大家都穿藍色的衣服,騎著自行車,女孩子都留著兩根辮子、穿著大花的棉襖。剛開放的時候,臺灣播過一些臺灣人到大陸的連續劇,里面有大陸的表妹之類的,基本都是這種形象。有意思的是,這種印象一直到上世紀90年代還存在于一些臺灣人的頭腦里。
第一次到大陸就震驚了
環球時報:1999年您第一次到大陸,當時感到震撼嗎?
廖信忠:沒有到大陸之前,我對北京的印象只有三種建筑物,胡同、故宮和軍事博物館。等第一次到北京,從機場高速進入東三環,我整個都震驚了,心想怎么會有高樓大廈出現啊,而且建得那么漂亮、那么現代化。其實那時候我對大陸已經很有興趣了,讀了一些有關黨史、中國近代史和大陸概論之類的書籍,并且一直在看大陸新聞,自覺已經很了解大陸,但等真正到了越來越多的地方才發現,我越來越不了解大陸了。大陸實在太大了,很難用幾句話或一本書來概括。
環球時報:您寫書也是受到兩岸人民互不了解的觸動,有什么具體事件嗎?
廖信忠:我有一個大陸朋友,上世紀90年代初有一次坐火車,遇到了一位來自臺灣的乘客。他當時第一反應不是說他是一個臺灣人,而是國民黨敵特來了。你也知道,當時一些大陸人心里有一個刻板印象,好像臺灣只有一種人,就是國民黨敵特人員或反動分子;他們不知道,其實1949年跟隨國民黨到臺灣的人只占人口的1/10而已,大部分還是土生土長的臺灣百姓,與國民黨敵特實在扯不上關系。即使到了前幾年,還是有大陸朋友問我,坐火車能不能到臺灣啊?有一次,我在大陸西北遇到一位老者,他問我臺灣現在解放了沒有啊?這些問題似乎有點可笑,但其實也從側面反映出大部分的大陸朋友對臺灣的印象其實很模糊。
環球時報:您覺得大陸人對臺灣幾個比較大的誤區在哪?
廖信忠:國民黨敵特當然是比較早的誤區,現在有個比較大的誤區是很多大陸朋友覺得臺灣人很有文化,溫文儒雅有禮貌,對此我不否認。但大陸一些文化人對臺灣有所謂的知識分子情懷,認為臺灣是繼承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社會。他們到臺灣都會去誠品書店,而且一定是半夜去。其實,他們沒有看到另外一面,臺灣也是一個很浮躁、急功近利的社會。另外,大陸一些媒體的宣傳好像臺灣人整天都在搞政治,其實老百姓還不是每天該干嘛干嘛。
環球時報:您在書中談到臺灣小學生的一些選舉實踐,選舉對臺灣人的生活到底有怎樣的影響呢?
廖信忠:剛開放選舉那幾年,大家的反應當然比較激烈,因為支持不同的候選人,甚至會鬧到夫妻吵架、兄弟反目、朋友絕交。但臺灣百姓這些年一直在學習,大家變得越來越包容,真的比較熱情比較激進的只有選舉那幾天。其實,臺灣人現在都不太喜歡講政治,聊天也盡量避開政治話題。但很多臺灣人在大陸被問過最多的問題就是:你是藍還是綠,你支持“臺獨”還是統一?其實臺灣人誰理你這些問題啊,堅定的藍或綠只是少數人。
環球時報:現在大陸對臺灣的意義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廖信忠:2000年之后臺灣興起了大陸熱和上海熱,大家蜂擁跑到大陸。除了經濟外,還有一些生活上的影響,比如很多大陸配偶嫁到臺灣,生育“新臺灣之子”。還有一些依親的大陸人到臺灣,也在軍隊中服兵役等。我在新兵中心就認識這樣一個人,他的待遇和臺灣人一樣。
陸客做的事會被特別放大
環球時報:您的書只寫到2007年,如果寫2008年,您會寫哪些內容呢?
廖信忠:2008年我開始寫《我們臺灣這些年》,那時候我已經到了大陸,很多問題的視角是我在大陸看臺灣。不過3月馬英九當選,我就知道兩岸關系會有很大的質變,一定會越來越好,所以真的要寫,我會寫大陸觀光客赴臺旅游、臺灣人對這些觀光客的反應以及直航之類的,總之就是與臺灣人生活直接相關的事情。
環球時報:臺灣人對陸客怎么看呢?
廖信忠:除非是觀光相關產業,如餐飲業或旅館業等,一般民眾其實對陸客是無所謂的。不過臺灣人普遍崇洋,看不起比自己落后的地區,現在大陸越來越富,一些人心里難免有點酸,好像就等著看他們會做出什么事情來,所以大陸觀光客做的事都會被特別放大,比如說到便利店買東西殺價、嗓門大等等。像之前在野柳,有大陸朋友在上面刻“到此一游”之類的,臺灣媒體就鋪天蓋地地報道,搞得那個人還出面道歉。其實野柳那邊臺灣人自己刻字更多,也沒見有誰去管。甚至我聽說阿里山等景區還有專門的網站告訴臺灣民眾,哪一天大陸客會比較集中,就像天氣預報一樣,臺灣人就會避開那些日子。
環球時報:大陸流行文化在臺灣如何?
廖信忠:單就流行文化來講,如果真想在華語文化圈爆紅,一定先到臺灣重新包裝,因為臺灣一直是華語流行文化圈最重要的陣地。像在臺灣最紅的大陸明星那英,當時到臺灣還是重新包裝,發行了好幾張專輯。所以在流行文化上,我覺得是臺灣在影響大陸。當然,臺灣也播了很多大陸電視劇,大部分是歷史劇,像《三國演義》、《康熙王朝》和《喬家大院》等,在臺灣中老年人中間還是蠻有市場的。▲
環球時報2009-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