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國偉
【摘 要】實施素質教育是提高國民素質,培養跨世紀人才的戰略舉措,而在這一過程中,語文作為基礎學科其作用是舉足輕重的。素質教育是以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為宗旨,以注重開發受教育者的潛能,促進受教育者德、智、體等方面生動活潑的發展為基本特征的教育。素質教育要使學生學會做人,學會求知,學會生活,學會審美。因此語文教學必須明確目標,采用合理的教學方法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
【關鍵詞】中學語文 素質教育
一、明確教學目標,牢固樹立語文教學的素質觀
為適應素質教育的需求,語文教學必須明確教學的目標與任務,牢固樹立語文教學的素質觀。在語文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其根本宗旨就是要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此外,還應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和審美教育,使其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質和學習性格,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科學的世界觀。
一是在傳授知識的基礎上,注重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語文素質主要包括語文知識和語文能力,中小學生學習語文首先要掌握語文知識,這是學語文的首要任務,也是根本任務,它是構成語文能力的第一要素。沒有一定的語文知識做基礎便不能實現人與人的語言交際,沒有一定的語文知識做基礎便不會形成相應的語文能力。但能夠熟練的駕馭語言、運用語言的能力才是語文素質教育要達到的終極目標。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評論語文教學說:“學生需能讀書,需能作文,故特設語文課以訓練之。最終的目的為:自能讀書,不待老師講;自能作文,不待老師改。老師之訓練必作此兩點,乃為教學之成功。”語文能力還包括學生智力的開發和創造能力的培養,在教學中注意培養和發揮學生的觀察力、記憶力、思維力、想象力,以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是要充分發揮語文學科的德育和美育功能,以完成語文教學的育人目標。語文教材“文以載道”,蘊涵著豐富的思想文化因素。語文教師要結合教學實際緣文釋道,因道釋文,使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逐步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科學的世界觀。語文美育旨在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健康的審美心理和高尚的審美情趣,培養學生感知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
三是要創設一定的時空條件,發展學生的個性與特長。現代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呈多層次,多類型的趨勢,因此個性發展也是語文素質教育急需達到的目標。語文教學可利用自身的特點和優勢,創設一定的時間和空間,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課外活動幫助學生挖掘潛力,促進其個性語言品質和個性思維品質的養成,達到“全面發展有特長,知能并進有個性”的目標。
二、實施目標教學,致力于教學過程的科學化
首先,語文素質教育重視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的指導。語文素質教育的根本目標,是要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為達到這一目標,必須讓學生主動發展,誘發、挖掘其潛能。教師的教學活動要從單純的重視教法,向不但重視教法,更重視學法的方向轉變。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不好的教師是傳授真理,好的教師是教學生去發現真理。”其實,語文教學中的素質教育就是“授人以漁”的過程,就是貫之以科學的學習方法的指導和訓練,以強烈的學生意識把學生推向學習的主體地位。為此,教師要把語文學習方法的指導貫穿于教學活動的始終,把課堂教學作為學法指導和訓練的主陣地,把課外閱讀作為應用學習方法的訓練場。
其次,以高效的課堂教學展示語文素質教育的特點。語文教學顯著的特征是感知的直觀性,形象高度的感染力,豐富的聯想和想象,這就決定了語文教學目標的實現,主要不是靠抽象說教,傳授灌輸,而是必須借助情感的熏陶,形象的感染,激發情趣的熱情,在獨特的藝術享受中,潛移默化的使學生接受教育。因此,教師要精心設計和安排課堂45分鐘的教學活動,努力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效果。在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沒有學生的主體性,便不會有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師講得再好,學生不去積極主動地學,也是不能從根本上奏效的。因此,語文教學中要從瑣碎的分析講解和訓練中解放出來,提綱挈領,巧做點撥,充分調動學生語文學習的興趣,推動學生去積極主動學習。語文課堂應盡量提供和創造條件,給學生積極參與活動和實踐的機會,在45分鐘內使學生得到更多的聽說讀寫的鍛煉。
再次,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以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傳統的語文教學往往注重知識的傳授,教師津津有味的分析每一篇課文,而忽視了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素質教育下的語文教學則應根據每篇教材的特點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面對優美的詩歌散文,教師就應少一些滔滔不絕的講解分析,讓學生多一些充滿情感的朗讀,讓學生在吟詠中細細品味,用心領悟,感受作者的喜怒哀樂,展開聯想,海闊天空,縱橫馳騁“視通萬里,思接萬物”;而對于說明議論的文章,則應采用啟發、討論式的教學方法,通過小組討論,班級辯論等形式,讓學生積極發現問題,并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另外,為實現素質教育下的教學目標,語文教學必須樹立“大語文”的教學觀念。語文教師應培養學生時時留心,處處觀察,從日常生活小事中學習語文的習慣,并教會學生融會貫通,學以致用,不能只抱課本,只占領課堂,而應以課堂為陣地,以現行教材為基點,把學生讀書的觸角不斷向廣度和深度延伸。
三、完成教學目標,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語文教材中的文學作品占很大比重,這些作品以深刻的思想,生動的形象反映生活,揭示人生真諦,贊頌真善美,鞭撻假惡丑,它們往往以一種不可抗拒的力量,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的思想,陶冶學生的情操,凈化學生的心靈。教師應借助語文教學不失時宜的對學生加以引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科學的世界觀。通過學習《孟子》二章,告訴學生只有經過一番磨難才可能成才,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讓學生能正確地對待學習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難和挫折。有人說“教語文就是教做人,學語文就是學做人”。因此,在素質教育中,教師不僅要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要“授之以漁”,不斷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同時,更要充分利用教材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和審美教育,使學生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審美觀,真正領會做人的真諦,為將來能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人打下堅實的思想基礎,以達到素質教育的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