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傳章
【摘 要】農民工的權益主要包括人身權益、經濟權益、社會保障權益以及參與社會管理的政治權益等。農民工權益保障在勞動合同簽訂、工資收入、基本社會保險、作業環境、精神文化生活、民主政治權利、公共服務等方面面臨諸多問題,我們必須進行制度創新,推出切實有效的政策措施。
【關鍵詞】農民工 權益保障 問題 對策
一、農民工權益保障面臨的主要問題
1.勞動合同簽訂率低,勞動用工行為不規范。從江蘇省的情況看,近幾年,農民工勞動合同簽訂率雖有所提高,但仍不足一半。2008年,進城農民工中簽訂勞動合同的占41.3%,比2007年提高2.6個百分點。從工作單位或經營活動的類型來看,從事家政、社區服務等靈活就業,以及在個體經濟就業的農民工簽訂勞動合同比率非常低,分別僅有2.1%和6%;在私營企業工作的農民工勞動合同簽訂率也較低,為55.7%;在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集體企業工作的農民工勞動合同簽訂率分別為73.9%、80.7%,仍需進一步提高;而在外商、港澳臺投資企業工作的農民工勞動合同簽訂率最高,達到91.8%。
2.工資收入水平較低,“同工不同酬”問題比較突出,拖欠工資現象仍然嚴重。一些公有制企事業單位的勞務工與城鎮職工同工不同酬、不同權、不同待遇,拖欠和克扣工資問題依然存在,取得勞動報酬的權利受侵害。許多私營企業盡量參照最低工資標準來確定農民工勞動報酬,有些企業變相提高勞動定額,有些企業超時工作不付加班費。農民工工資還經常被拖欠甚至被克扣,特別是在建筑行業更為突出。
3.不能享受法定休息時間,加班加點現象比較普遍。江蘇省調查資料顯示,在2008年11月1日調查時點前一周,全省農民工平均周工作時間為50.64小時,雖然比上年下降0.12個小時,但比城鎮就業人口44.89小時的周平均工作時間仍然高5.75小時。其中,進城農民工為52.22小時,在鄉鎮企業就業的農民工為49.74小時。從不同的時間段看,農民工周工作時間在40小時以下的僅占22.8%,41-48小時的占31.5%,49小時以上的高達45.7%,其中56小時以上的占到17.22%。工作時間長、勞動強度大、收入水平低仍然是農民工面臨的主要難題。
4.享受基本社會保險權益難以落實,社會救助缺失。一是農民工參保率低,多數企業不給農民工投保,同時由于城鄉兩種保險制度難于對接,也有一部分農民工不愿參保。二是由于許多農民工沒有參加工傷、醫療保險,發生工傷事故和生病治療享受不到相應的待遇。三是農民工遇到困難不能及時得到社會救助。
5.勞動作業環境存在安全隱患,職業病危害突出。勞動安全衛生條件差,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受威脅。一是安全事故頻繁發生。據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不完全統計,我國每年因工致殘人員近70萬,其中農民工占絕大多數。二是職業危害嚴重。一些企業不執行勞動保護有關規定,農民工苯中毒、患矽肺病死亡的惡性事件觸目驚心。女性農民工勞動保護方面的問題也很突出。三是生活條件差。
6.城市公共服務難以覆蓋到農民工。一些城市為農民工提供的公共產品和服務存在“真空”地帶,農民工享受到繼續教育和職業技能培訓較少,子女入學仍存在一些困難。
二、進一步保障農民工權益的對策建議
1.建立有效的農民工權益保護體系。從根本上而言,打破城鄉二元結構,使農民工真正享有憲法所賦予的平等權,這是解決農民工權益保障的必由之路。如何在現有的法律法規體系框架內,對不利于保護農民工權益的規定進行調整是當前需要著重思考解決的問題。要從鞏固黨的階級基礎、擴大黨的群眾基礎、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優化發展環境出發,大力宣傳農民工在推進城市化、工業化進程中的巨大貢獻,倡導社會公正、人道關懷和尊重勞動的理念,全社會都要關愛善待農民工、維護農民工的平等的政治待遇、市民待遇和職工待遇。
2.提供良好的政府公共服務。政府職能轉變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要提升政府的服務功能,農民工在社會結構中處于劣勢地位,保障農民工權益、為農民工提供服務更是政府責任的應有之義。將農民工納入城市管理體系和社會保障體系,強化對農民工的服務意識,創造平等的就業環境,開展勞動監察,幫助農民工提高自身素質,加強對農民工的援助等,是政府保障農民工權益的應盡責任。要把農民工納入城市管理服務體系。一是構建開放的城市社區。按照屬地管理原則,讓農民工融入城市社區,參與多層次的社會管理。尊重進城農民工參與多層次社會管理的公民權利,使農民工的利益有制度化的表達渠道。二是各級政府及用人單位要積極改善農民工在城鎮的居住條件,對生活困難的農民工家庭實行廉價租房政策。三是城市公共服務性的勞動力市場要對農民工開放,實行平等就業制度。四是各級政府及教育部門要多渠道安排農民工子女入學。
3.健全組織,充分發揮工會的作用。工會作為國家政權的重要社會支柱和市場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農民工中建立工會組織不僅可以維護農民工最基本的合法權益,要提高農民工的組織化程度,構建農民工維權的組織架構,改變農民工組織散漫、維權乏力的狀況,而且能使工會成為農民工融入城市生活的“助推器”。工會要積極平衡勞資關系,為保持農民工利益訴求渠道的順暢發揮積極作用。只要與用人單位建立勞動關系的人,都要組織到工會中來;要完善勞動爭議處理制度,完善工會支持勞動者起訴原則,擴大法律援助在勞動爭議訴訟中的使用范圍;幫助農民工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組建工會和發展會員;加強工會民主,尊重會員在工會中的主體地位;工會要大力開展職業培訓,提高農民工素質和市場競爭能力。
4.加強宣傳教育,提升農民工綜合素質。一是教育農民工提高自身素質。引導農民工對城市的歸屬感,讓他們認識到自己也是城市的主人,注意城市公共衛生、自身形象、社會禮儀等。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識和維權意識。二是培育原市民與農民工的現代市民意識。一方面加強農村教育和城市農民工的培訓工作;一方面在原市民頭腦中確立起文明、開放、兼容的新觀念,創造平等融洽和諧的社會氛圍。四是要加強農民工的技術培訓,幫助農民工克服“技術困境”,提高農民工的就業能力。
參考文獻:
[1]崔傳義.農民進城就業與市民化的制度創新[M].太原:山西經濟出版社,2008.
[2]李培林.農民工:中國進城農民工的社會經濟分析[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
[3]黃文虎.構建和諧江蘇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