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靜
【摘 要】語文學科這個基礎教育的基礎,既是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又是落實素質教育的工具和媒介,素質教育是按照社會和人的發展的需要,遵循教育教學規律,面向全體學生,以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為核心的教育。面向二十一世紀,基礎教育的緊迫任務是走向素質教育。因此,在語文教學中如何落實素質教育,如何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是擺在每一位語文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個重大課題。筆者試以自己對素質教育理論學習心得及結合多年初中語文教學實踐活動,談一談對語文教學如何落實素質教育的幾點思考。
【關鍵詞】語文教學 素質教育
一、語文教學必須樹立素質教育思想
作為語文教育工作者必須樹立這樣一個觀念:人人應當學習語文,人人應該學好語文。因為語文知識的掌握和能力的培養在每個人生活中必不可少,應把語文教學的主要精力,投入到每一個學生身上,讓全體學生都能學,都會學,讓每個學生都具備基本的語文素質。
這種“一切為了學生學好語文”與“為了一切學生學好語文”的素質教育觀念的樹立至關重要,為此我們要做到以下幾點。
1.制訂好能為全體學生接受的教學目標
要使每個學生都喜歡語文,其中一個重要因素是教學目標和學習內容的可接受性。要使學生學得會,能掌握,就需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明確學習內容,制定切實可行的教學目標。目標的制定要有層次性,要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要有利于學生語文素質的形成和提高。
2.不斷改進教法和學法
語文教師要善于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而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積極性的最好辦法是設法讓學生對學習語文感興趣,因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要注意教學方法和教學藝術,如可采用“設疑激趣”法,因為“設疑”是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手段,也是啟發式教學的核心,有疑才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產生進一步學習的需要。語文教師要教育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語文的習慣,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讓學生“會學”,引導學生自覺參與,學會思考,學會發現,學會嘗試。
3.要重視教學效果
語文教師在實施素質教育時,要想提高教學效率,就要及時了解教學效果,通過效果的反饋,隨時調整教學的動態過程。教師了解、收集教學效果的信息,可用個別談話、課堂提問、作業批改、單元測試等方法。這樣能做到“顧兩頭,促中間”,使基礎好的學生保持穩步上升,基礎差的學生能有明顯的提高,使全體學生在語文學習中都有所進步。
二、應注重語文教學法的德育功能
思想道德素質是學生素質中最重要的部分。素質教育重要的一點要教會學生做人,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所以強化德育功能,為提高人的素質服務,這是語文科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是落實素質教育給語文教學法帶來的又一個思考。德育教育內容豐富,現僅就如何通過語文教學向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這一問題試作論述。愛國主義教育是德育的基本內容,應貫穿滲透于語文教學的全過程。語文教師要利用語文學科本身作為載體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1.教育學生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字
語文科教學大綱規定,語文課目的就是教育學生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字,學會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我國的語言文字使用廣,占人類人口的近四分之一,東亞、東南亞的一些國家語言文字就直接受到漢語文的影響;漢語又是世界上最發達最優美的語言之一,漢字的音、形、義相結合的優越性為世界所公認,是聯合國的五種語言之一等等。通過語文教學滲透這些知識,逐步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操,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2.利用語文教材內容教育學生熱愛祖國的錦繡河山
如果說語言是祖國的聲音的話,那么祖國的形象則是以河山的面貌出現,熱愛祖國就是熱愛祖國的錦繡河山。祖國河山在所選教材的作者的刻畫下顯得景色綺麗,風采誘人,美不勝收:范仲淹筆下的春和景明的“洞庭湖”,煙波浩淼,岸芷汀蘭,讓人心曠神怡;影響他們,使他們成為熱愛祖國的人。
3.教育學生熱愛祖國的悠久歷史文化,學習祖國的英雄人物
我國從黃帝算起,已有近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在這漫長的歷史演變中,我們的祖先創造了燦爛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明。語文教材中許多課文來自古典名著,它們真正地記載了我國古代文明發展的史實;
三、加強語文教學中的人文教育
人文教育就是要教育人正確看待自己,協調自己與他人、家庭、集體、社會、國家乃至自然的關系,正確理解個人所承擔的責任,并不斷追求個人道德和精神上的完善。語文作為人文科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有責任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
四、語文教學應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優化學生思維品質
思維是人腦對客觀現實的本質和事物內在規律自覺的、間接的、概括的反映,是心理活動的一種高級形式。一般認為,思維力是智力的核心。教學法要落實素質教育,發展學生的素質,也就是發展他們的思維力。思維的種類很多,結合語文教學法的特點,語文教師要重點培養學生的想象思維能力和創造思維能力。其一,想象思維能力,也叫想象能力,想象力。
關于發散思維。它是一種根據已有的知識和經驗,沿著不同方向去尋求事物的多樣性的能力。要求人們多方面、多角度、多途徑尋找多種方法,不拘泥于常識,善于求“異”,善于求“多”。在語文教學中,發散思維訓練方法、內容很多。
關于逆向思維。要求以對立的角度去考慮問題,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反過來想一想”。這思維能力培養要求擺脫思維定勢的影響,同樣可以滲透于初中語文教學中,象用《近墨者黑與近墨者未必黑》、《勤能補拙與勤未必能補拙》等題開展辯論賽、議論文寫作訓練等。當學生思維一旦沖破習慣范圍,超越常規束縛時,創造性思維也就得到初步培養。
五、增強語文的應用意識
學語文的主要目的就是學會運用語文這一生活與工作都不可缺少的工具。所以說,一個人的語文素質的優劣不看他語文知識掌握的多少,也不看他考試分數的高低,應主要看他運用語文素質去處理現實生活,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以及學習新的知識的能力如何。把語文實際應用能力引入中考,不能不說是對初中教學適應素質教育的成功嘗試。當然在平時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也應注意培養學生實際應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