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成賢
【摘 要】 校園文化是一個大學區(qū)別于其他學校或社會組織的標志所在,更是一個大學的靈氣、魅力和生命力所在。高校不是孤立于社會之外的封閉性系統(tǒng),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是以社會大文化系統(tǒng)作為其依托環(huán)境,在核心價值觀約束和引導下的,不斷與外在社會大文化環(huán)境之間相互影響、實現(xiàn)價值觀交融的過程。
【關鍵詞】校園文化 價值觀校園時尚
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發(fā)[2004]16號)強調指出,“大力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開展豐富多彩、積極向上的學術、科技、體育、藝術和娛樂活動,把德育與智育、體育、美育有機結合起來,寓教育于文化活動之中。”“校園文化集知識性與思想性為一體,一方面積極配合著學校加強教學與科研,不斷開拓學術與專業(yè)傳授的新途徑,增強了學校濃厚的學習和學術氣氛;另一方面學校始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有針對性地寓德育于專業(yè)技能的教學之中,寓德育于科學知識的傳授之中,并使之經常化、具體化,變成大學生易于接受的東西,從而達到提高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學文化水平之目的。”
高校校園文化作為整個社會文化大系統(tǒng)中的一個子系統(tǒng),對其內涵,我們可以這樣把握:它是彌漫、滲透于高等學校師生員工的日常生活和教學活動中的人文氛圍和精神品質,而且這種人文氛圍和精神品質融合在校園內師生共同創(chuàng)造并遵守的行為方式、行為規(guī)范以及共同認同的意義追求和價值取向。校園文化所鑄造的人文氛圍,是一個大學區(qū)別于其他學校或社會組織的標志所在,更是一個大學的靈氣、魅力和生命力所在。
校園文化建設不是主觀性、隨意性的自由發(fā)揮過程,而有其內在的必然要求。校園文化的發(fā)展遵循著價值觀生成、傳遞、融合、鞏固、創(chuàng)新的客觀規(guī)律。
一、校園文化建設必然以社會核心價值觀體系為基調
社會核心價值觀體系規(guī)范和約束著對校園文化發(fā)展方向,表現(xiàn)在:第一,社會主流文化決定高校校園文化內容的主色調,社會主流文化的變化必將導致高校校園文化的變化。隨著社會發(fā)展,社會主流文化不斷豐富并加速發(fā)展,高校校園文化基本上與之同步。隨著社會更替變革,社會主流文化的主色調發(fā)生變化,高校校園文化的主色調也與之基本同步地改變。第二,社會主流文化決定了高校校園文化的地位和功能,并間接決定社會為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所提供的精神條件。社會主流文化要求高校校園文化不再僅僅是為了豐富師生的業(yè)余生活,而且要為擴大校園人的知識面、發(fā)展校園人的各種能力、陶冶情操和培養(yǎng)優(yōu)良品德而服務。
二、高校校園文化建設離不開精英文化和大眾文化的交融
大眾文化是一種俗文化或者說是無準備文化。在大眾文化的熏陶下個體是處于被動的接受狀態(tài),思維是松弛的。大眾文化這一本質特征,決定了其內含價值觀的流行性,即一旦形成,就傳播的速度很快,并且傳播的面積也很廣,同時自身的生命力也弱小,不能夠持久存在。大眾文化往往存在著文化失范,所謂失范就是指在脫離核心價值觀的條件下,不受特定規(guī)范和原則的引導和約束,導致行為、觀念、心理處于盲目、混亂的無序狀態(tài)。
精英文化是一種有準備的雅文化,個體對它的獲得需要作一定的前期鋪墊,以及具備特定的人文素質和修養(yǎng),否則就無法進入高質量的接受狀態(tài)中去。精英文化的擁有者是社會群體中的少數(shù)分子,即專家和學者,在高校,則主要是科研人員、教師和行政領導。精英人物、專業(yè)知識分子的特點或長處是:有一套歷史的、積累的學術思想和知識體系;有嚴格的學術規(guī)范、研究方法,能把自發(fā)的和混沌的現(xiàn)實問題轉化為清晰的學理問題,并加以分析與研究。
“在西方,精英文化(elite culture)基本上是學院派的文化,重視精神的超越性,它既注重審視現(xiàn)實,又關照彼岸世界,給人以終極關懷”,精英文化的功能在于批判、監(jiān)督、提升和引領大眾文化的發(fā)展。“大眾是文化和價值的真正主體,少數(shù)人物(即是精英人物)的思想和生活如果不融進大眾生活,就不能成為真正的文化,沒有真正的文化價值。”大眾文化是校園文化的重要源泉。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精英文化一方面引領和提升大眾文化的價值格調,另一方面校園文化建設必須立足于社會現(xiàn)實,深入到社會大眾生活之中,博采眾長,融入社會現(xiàn)實和大眾生活中,源源不斷地從大眾文化中吸收的營養(yǎng)元素,創(chuàng)造出具備特定價值和意義的校園文化成果,來影響和改變整個社會生活。
三、校園文化建設必然要求實現(xiàn)對校園時尚的有效引領
校園時尚是特定時期在青年學生群體中流行的意義、追求、言行方式及其符號載體。校園時尚是整個校園文化體系中的重要構成部分,其承載主體是青年學生群體。
校園時尚是一種不成熟、不穩(wěn)定的文化現(xiàn)象,容易走向極端化,必須要有核心的價值觀的約束與規(guī)范,才能保證其健康發(fā)展。 校園時尚的承載主體是青年學生,標新立異是校園時尚的本質特征。青年學生的身心特質決定了校園時尚的本質特征。在生理上,青年學生體力充沛、精神健旺,思維敏捷,欲望強烈;在心理上,其成就動機高漲,喜歡幻想,敢于嘗試新東西。青年學生的“差別性愿望”和自我表現(xiàn)欲,滋生了嘗試新奇的內心沖動,使他們往往表現(xiàn)出與眾不同的冒險精神。這一切往往使得校園時尚特別容易受到某種亞文化甚至反文化的思想觀念的鼓惑和引誘,導致其越出正常的發(fā)展軌道。在缺乏統(tǒng)一價值規(guī)范和價值標準的多元化的開放社會中,青年學生由于自身心智的不成熟,缺乏判斷、辨別、選擇能力,導致校園時尚極端化之后的變異趨向,從而破壞和阻礙整個校園文化建設進程。
參考文獻:
[1]曹根記.高校德育與校園文化關系的理性思考.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3,(11): 45-46.
[2]朱效梅.大眾文化研究.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3.5.
[3]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發(fā)[2004]16號).
[4]邱偉光.透視青少年時尚文化現(xiàn)象.思想?理論?教育,2003,(9).
[5]石亞軍.思想政治教育重在培養(yǎng)三種能力.高校理論戰(zhàn)線,2005,(6).
[6]趙劍英.世紀之交的中國文化.廣西人民出版社,1994. 162.
[7]王軍. 校園文化的歷史回顧、現(xiàn)狀與對策 ——兼談校園文化與教育的關系.江西教育科研,1996,(3).
[8]楊維.試論市場經濟的負作用與思想政治教育.華南理工大學學報(社科版),2005,(5).
[9]孫美堂.文化價值論.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