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秋娟
【摘 要】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一個重要條件,就是要不斷加強制度建設、法制建設,提高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法制化水平,以法制來保障社會主義民主政治與人民權益的實現。
【關鍵詞】民主政治 權益 公平正義
一、法制化的民主政治建設與權益關系協調
1.民主政治是現代國家的一個重要統治形式
中國共產黨歷來以實現和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為己任。改革開放以來,黨堅定不移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健全社會主義法制,是我國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生動活潑、安定有序的民主政治局面。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進一步闡明了民主政治建設只能在法制軌道上推進的原則,為實現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規范化和程序化指明了方向。
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實踐證明,保障人民民主必須實行法制。建國后很長的一段時期內,由于我們沒有注意到法制的作用,以致發生了“文化大革命”這樣的踐踏民主的歷史事件,無法可依,有法不依,使“人治”傾向不斷抬頭。改革開放以來,黨和政府大力加強民主法制建設,如今我國已通過400多部法律,800多件行政法規和8000多件地方性法規,這些法律法規的頒布從根本上結束了我國無法可依的局面。與此同時,黨和政府也通過一系列措施,保證法律法規的貫徹實施,使法律成為民主政治生活的基本準則。
2.公民權益關系協調的保障機制
在當前,隨著人民民主意識的增強,必然會在民主政治建設中促進群眾參與的擴大,這也是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基本方向。
第一,以構建和諧信訪為目標,構建黨和政府與人民群眾聯系的和諧信訪平臺,在維護和保障公民信訪權,及其憲法賦予的這種特殊的政治權利的同時,按照胡錦濤總書記提的“信訪工作是為人民排擾解難的工作,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基礎性工作”的講話精神,創新信訪工作機制,提高公共服務的水平,使人民群眾把意見和一些不滿情緒借助于信訪釋放出來,也避免不良情緒積淀和爆發。
第二,以保障公民的合法權益為指向,充分發揮人大、政協、檢察院、法院代表人民群眾利益表達和權益保障的功能,在推進民主政治建設的同時,逐步擴大社會公民參政、議政的機會,使他們的聲音能夠進入政治場域,并對公共事務表達自己的意見和建議,由此來消除社會生活中的不和諧、不穩定因素,以避免不穩定因素聚集對現有憲政秩序帶來的沖擊。
第三,以推進民主政治建設為契機,圍繞公民權益保障不斷推進社會主義民主制度化、法制化建設,積極推進各級政府依法行政,自覺維護群眾的合法權益,從源頭上減少侵害群眾利益、踐踏公民權益的行為。
二、制度化的公平正義與強弱關系協調的平衡機制
1.制度是實現公平正義的保障
在當前,我們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在黨的領導下,人民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和諧社會。實現各盡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社會局面,要求圍繞以人為本、保障社會公平正義來進行系統的制度創新和制度建設,為社會公平正義提供有效保證,因為社會公平正義是社會和諧的基本條件,只有在社會公平正義有保障的條件下才能切實維護和保障人民群眾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面的權利和利益,體現“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因此,要保障社會公平正義,必須結合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加強具有針對性地加強制度建設。有了科學合理的制度,社會才能在一定的軌道上正常有序地運轉,每個人的行為才能符合社會公認的準則,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才能得到恰當的調整和處理,整個社會也才能處于比較協調、穩定、安寧、和諧的狀態。
2.制度化建設中的強弱關系協調
加強制度建設,保障社會公平正義,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應有之義。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不僅表現在公民在上享有的民主權利,法律上享有的司法公正、文化上的受教育的權利,而且更為基礎的是在經濟上具有的發展權利。改革開放以來,由于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制度化建設進程相對滯后,實出現了區域差距、城鄉差距、貧富差距擴大的趨勢,尤其是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尚不到位,使社會成員之間的收入分配差距進一步拉大,形成了特定的高收入的強勢群體和低收入的弱勢群體的對立。這種貧富懸殊的矛盾對立,如果不能很好的得到緩沖或達到某種平衡,勢必會加劇低收入弱勢群體的不滿情緒,導致不同利益群體之間矛盾激化,甚至引發群體性突發事件。
弱勢群體是那些在社會上處于邊緣狀態的人群,他們由于各種原因處于一種被剝奪的境地。而強勢集團借助占有的權利和資源,可以在某種程度上影響政府決策過程,并主導社會資源的分配,使之以有利于自己的方式分配給社會上的各個集團。弱勢群體在這個分配過程中由于難以使自己的利益要求進入政府決策之中,因而只能被動地接受強勢集團所安排的分配份額,也正是由于弱勢群體往往是利益受損者,他們也無法公平地享有社會發展的成果。
3.強弱關系協調的平衡機制
加強制度建設,實現社會公平正義下的強弱關系協調的平衡機制的逐步建立,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做出思考。
第一,用政策和制度保障社會公平正義,進一步加大社會調節和再分配力度,緩解社會成員之間收入分配差距擴大的趨勢。其中政府推出的社會政策要公正地反映不同階層、不同行業、不同群體的利益要求,合理協調不同地區和城鄉不同階層的利益關系,形成不同利益主體和睦相處的利益協調與兼顧機制。在制度建設方面,根據社會利益多方不同群體的承受能力,合理地調節社會成員的收入差距,努力縮小社會的貧富差距、城鄉差距和地區差距,逐步建立一個體現社會公平正義又合理的分配體系,減少因社會分配不公、正義不張所產生的社會不滿和對立情緒。
第二,加快社會結構和利益格局的調整,建立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形成對社會弱勢群體的保障機制。社會保障機制的建立,重點是對那些由于自然、社會或自身原因而陷入弱勢地位的人群進行保障,改善他們處于弱勢的處境,保障他們的基本生活,維護他們的基本權益,尊重他們的人格尊嚴,使這些因改革在利益上受損、社會地位下降的特定群體,同社會其他群體一樣共同分享改革和發展的成果,實現這種保障不僅有助于彌合弱勢群體受創心理,而且也是增進社會和諧穩定的一條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