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 玄 顧紅欣 苑 溪 張根柱
摘要:在“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發展戰略指引下,培養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對于提高大學生就業能力、提高抵御經濟沖擊的能力顯得尤為重要。本文對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現狀進行了分析,并對如何培養大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能力提出了對策。
關鍵詞: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對策
實踐、實驗教學是學校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環節,對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以及使學生成為一個復合型人才,具有特殊作用。我們必須重視大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為學生提供理論聯系實際的條件,充分發揮實踐教學的重要作用,促進大學生增強創新思維能力和實踐動手能力。
高校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思想觀念陳舊在我國的高等教育中,由于受“勞心者制人,勞力者制于人”的傳統思想的嚴重影響,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重視不夠,在教育教學中忽視實踐教學環節,使得實踐性教學環節成為高校人才培養的一個薄弱環節,觀念陳舊,辦學理念不能適應形勢變化的需要。
實踐教學條件得不到保障長期以來,高等學校在安排教學計劃時,普遍存在著重理論教學、輕實踐實訓教學的思想傾向,沒有把實踐實訓教學放在應有的位置,沒有為學生搭建一個理論聯系實際的平臺。有的專業雖然計劃中有實訓安排,但由于高校擴招的原因,致使辦學經費嚴重缺乏,實踐教學設備無法滿足實訓教學的需要,嚴重影響了實訓教學的質量,影響到辦學水平的提高。有的學校沒有穩定的符合教學要求的實踐教學基地,實踐教學進一步被削弱,這就不可避免地導致學生在一定程度上理論與實踐脫節,動手能力得不到加強,學生的創新欲望進一步弱化。
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較為落后高校各類工科專業課程應通過實驗或實訓教學進行不斷吸收、研究與發展。在國外,很多課程都采用問題教學法、案例教學法、課題教學法及現場教學法,教學方法多種多樣,學生直接參與實際項目或課題研究的機會比較多,對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具有較好的效果。而這些手段在我國高等學校的運用并不是很廣泛,主要原因有三個方面:一是長期以來傳統文化的影響根深蒂固,學校教學以課堂灌輸教學的方法為主要手段,你講我聽,學生很少提問題,導致學生的獨立性和創造性逐漸衰減,學生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不到培養。二是教育經費嚴重不足,使得教師很少有機會深入企業進行學習,學生與生產第一線長期脫節。三是學校也不愿意經常帶學生到企業進行實訓實習,怕出事故,怕擔責任,更怕經費得不到支持。所以,培養學生的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和創新能力就成了一紙空談。
實訓教學師資嚴重匱乏近年來,高校引進一大批學歷高、年齡輕的青年教師。這些教師理論水平較高,但缺乏實踐經驗與實踐能力,加之理論課程與科研任務非常繁重,實踐鍛煉的機會不多,動手能力可想而知,導致其在指導學生動手能力訓練時底氣不足,學生的學習效果自然欠佳,學習積極性與學習興趣漫漫消失。
實訓教學管理不嚴謹長期以來,學校對實訓教學不太重視,所以,實驗實訓教學內容一直沒有嚴格的計劃,有的實驗實訓課程無緣無故地被減掉。對理論課程,學校主管部門還去檢查一下教學秩序及教學效果,而實驗教學就很少有人過問了。應該有什么樣的教學計劃?課時上夠沒有?學生真正得到了哪些收獲?對這些管理得并不那么嚴謹。有的理論教師用實驗課做“補丁”,什么時候自己有私事就上實驗課,誤導了學生對實驗實訓課重要性的理解和認識,讓學生感到實驗課沒什么意義。
高校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有效途經
教材內容要與時俱進圍繞培養目標和社會需求,不斷更新實驗、實訓教學大綱和內容,積極鼓勵和組織專家學者和企業技術骨干力量根據社會經濟發展的新要求、新政策以及社會發展的新成果,編寫出適合職業教育發展的新教材。尤其是學校的“雙高”人才,要結合專業技術及科研成果,在授課過程中填加一些前沿性內容,提高大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力。
改變“一言堂”的舊教學方法學生上課信息量過多,學生思維跟不上多媒體的速度,學生連筆記都無法記,內容當堂吸收得較少,下課后渾渾噩噩。等到期末考試時,學生只有請教師圈畫考試“重點”,學生背下來應付考試,成績一公布,本門課程也就忘得差不多了。因此,必須改革不適合社會發展對人才需求的教學模式,改變影響學校科學發展、影響學生創造能力提高的障礙,使我們培養的大學生具有一定的拓展能力、適應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采用課題式教學法對大學生進行強化訓練根據調查,用人單位大多希望學生一上崗就能頂用,尤其是企業。學生在大學讀書四年,理論知識掌握得比較深,范圍比較廣,但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及解決問題的能力顯得薄弱。目前,高校教師科研能力明顯增強,教師可以運用科研成果將沒有興趣的內容變得像玩游戲一樣開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啟發式引導式教學方法在大學教學中較少應用,應積極應用知識解決生產實際問題,開拓學生的創造力,這是提高學生解決問題能力及學習能力的有效途經.
強化創新意識和各類創新實踐訓練一般地說,在考試中,中國學生往往好過外國學生,但做研究、工作和進一步辦產業時,情況恰恰相反,暴露出中國學生總體上創新能力不強。我們對我院機械學院1000位學生的創新理念認識程度進行了調查,當問到“你認為參加科技創新項目對你的能力提高有幫助嗎”,52%的學生認為很有幫助。也就是說,大學早就應該開設提高學生創新思維、創新能力的課程,比如《創新藝術學》、《創新理論教程》等課程。
擺脫傳統培養模式的桎梏以科學先進的教育理念為導航,實現由 “承傳型”、“模板型”教育觀念向“創新型”、“適應型”教育觀念的轉變。現在的教學計劃只要學生選中專業后,四年里可以說不管有什么樣的社會發展與變化,學生都要按照教學計劃完成所設置的課程,學生的知識面相差無幾,知識結構大致相同,沒有按照市場趨勢進行預測與調研。所以,必須加大教學方案的改革力度,要到社會、企業認真了解第一手材料,根據需要和可能,制定出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教學方案,培養有創新能力的大學生。
廣泛開展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強烈的創新欲望是培養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內在動力。目前,不少在校大學生十分缺乏創新欲望。為了克服大學生已經形成的思維慣性,必須以科技創新活動為載體,通過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活動激發大學生的創新欲望,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2008年我院機械工程學院共有九個團隊申報立項參加天津市“機械創新設計大賽”,通過校級評審共有七項報送天津市,其中一項獲得天津市一等獎、三項獲得天津市二等獎、三項獲得天津市三等獎。通過給學生提供鍛煉機會,使他們受益匪淺。據調查,大學生參加科技創新項目的初衷多數是為提高創新能力。調查顯示,為了提高創新能力的占58%,為興趣愛好的占26%,為獲獎學金的占16%。
因此,學校應積極為學生開展各類科技知識講座,同時開展動手能力培養,讓學生有更多的空間施展才能,不斷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強化動手能力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陳景增.高校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1).
[2]任淑淳,楊俊和.應用技術型本科人才培養研究[J].教育發展研究,2004,(12).
[3]徐慶軍,田英翠.淺談本科院校應用型創新人才的培養[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08,(4).
作者簡介:
尚玄(1956—),女,天津市人,天津工程師范學院副研究員,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和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