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峰
摘要:人們通過對音樂的感受,用繪畫般的語言意象,來描繪和欣賞,這是藝術家和欣賞者的一種溝通、一種理解。這種溝通和理解是與他們各自的文化修養有著密切聯系的。但關鍵是在于“知音”者能否地把握音樂與繪畫的真實感,這種辨證的統一,真實而具體的自然美感,是藝術家所夢寐以求的。所以一旦這種欣賞者出現。從主觀到客觀就會出現高層次的感受和共鳴,這才是導致鐘子期死后,俞伯牙摔琴不再彈的慘痛悲劇。
關鍵詞:音樂繪畫意向融合
中圖分類號:J2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312(2009)09-0012-01
聲音善于體現延長著、變化著、起伏著、流蕩著的東西,善于表現內在的、隱蔽的愿望,善于表達心理、精神的過程。它直接激起相應的情感體驗和審美體驗。音響和人類情感精神生活有著特別密切而直接的聯系。具有純粹感覺的沖力、抑揚頓挫的語調和自然界的各種音響,是構成音樂的基礎,也是繪畫藝術所追求的意境。
繪畫藝術的點、線、面、形、色構成可以有較大程度的創造自由。越是強調藝術家的主體意識,就越加不受對象本來面貌的限制。它可以依據美得客觀規律與法則,依據藝術家的主觀感受、思索和設計,加以多次變形、完成系列性的變體畫,實現為情調各異的繪畫世界,近似音樂里的變調或變奏那樣。色彩,是繪畫藝術傳達情感的重要因素;又是最易為觀賞者理解、接受、欣賞、共鳴的基本手段。二十世紀初,產生“抽象派”的繪畫藝術,繼而“后抽象派”的出現,其作品已經沒有任何一點再現自然的痕跡,同時也排斥任何主題,要求以純粹的點、線、面、色彩獲得抽象的藝術構成,在純粹的形式中實現一種構圖、一種風格、一種精神創造,去積極發揮構想的、心理的、潛意識的、抽象的要素。可以說,抽象的繪畫、意在實現純音樂式的構成。
嫻熟的樂器演奏技巧,能把人們帶進用多種音樂符號規定好的富于音樂性的聲音構思中。引人聯想到那幽邃的遠山、水波潺潺的小溪、恬靜的月夜、綠色蔥蘢的田野、洶涌澎湃的大海、鶯歌燕舞的春天,給人以樂中有畫,動中有靜的美感。而畫家們也試圖用色相、色列等幾百種色調和線條的暢滯、頓挫形狀的圓棱方長,通過視覺的相互配合,感染人的思維,用繪畫的形式表現聲響。把人們帶到“聆聽”音樂的意境中去。
《二泉映月》是我國著名音樂家華彥鈞(阿炳)所創作,曲調委婉深沉、真摯動人,充滿著濃郁的江南風格,透露出勞動人們的質樸氣息。樂曲以無錫惠山勝景“天下第二泉”為題材,用《二泉映月》為標題,通過“泉水”與“月色”借景抒情,寓情于景,達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它不只是描繪寧靜夜晚,泉清月冷的“二泉”勝景。而且是作者借這美好河山之景,抒發自己的飽經人間辛酸的一生遭遇。此處是阿炳失明之前,常去游憩玩賞、流連忘返之地,江南如詩似畫的月色美景,縈留人間,如訴似泣、如悲似憤地追憶舊時情調,全曲滲透了對黑暗社會的忿恨和對光明理想的追求。
敦煌壁畫中,詳細地描繪了童子伎(童子伎是我國古代兒童樂舞的一種統稱,有“童子伎”與“法樂童子伎”之分,前者是以表現現實生活為主,后者以宣傳佛法為主)的精彩場面,它是古代樂舞藝術中的一枝奇葩。形式生動活潑,奇異新穎,極富濃郁的生活情趣和兒童藝術特色。如在173窟(唐代)的經變圖中,描繪的是:此樂隊為四樂伎組成,中間舞蹈者是一童子伎。樂隊的編排呈八字形,左右兩邊各二人,坐于左邊的樂伎所演奏的樂器有豎笛、笙。舞技是一名天真活潑的兒童,他身著長袖衫,下穿燈籠褲,腳穿黑色小皮靴,兩手揮動著長綢,舞于一蓮花地毯之上,從畫中的舞姿看,是中原與西域樂舞中具體融合的具體表現。無論是樂舞伎的裝飾還是優美的舞姿都突出了這一點。
音樂的目的是悅耳,繪畫的目的的是悅目。音樂史聽覺藝術,繪畫是視覺藝術。把兩種藝術巧妙地意象融合在一起,是藝術家們在藝術道路上的不斷探索和追求。十九世紀浪漫派藝術家的崛起,使得這兩種藝術得到長足發展,音樂、繪畫都使各自藝術特點得到發展,并相互滲透。達到了空前的高度。天才的鋼琴家及偉大的鋼琴作曲家肖邦,在他那充滿獨創性的音樂作品中,常富有寬廣如歌、感人至深的旋律。他把音樂中的色彩效果強調道首要地位。他運用節奏和力度的變化,來表現繪畫中的色彩和明暗、冷暖的變化;用大量的強音,戲劇性的重音和切分音,漸強、漸弱、漸慢的速度來描繪畫中所用的色彩;用色彩的流動、色彩的變化來表達旋律的美。
美國著名近代畫家惠斯勒諳熟音樂,把音樂和繪畫意象融合一起,在繪畫作品中尋求音樂美感。他采用音樂術語為自己的繪畫作品命名,如《白色交響曲第一號:白衣姑娘》和《夜曲:巴特西河》等,這種用音樂術語為繪畫作品命名的手法,反映了他所追求的一種與音樂音色變化抗衡的色彩效果。
總之,音樂是通過音階、調性等的對比,使人們感到色彩的存在,使聽覺藝術,永留存著空間的色彩感;繪畫是可以通過色彩達到人們所需的音樂美。使繪畫藝術再現在音樂音響之中。不管是音樂追求繪畫的意象,還是繪畫追求音樂的意象,兩種藝術的意象融合,都是藝術家們所共同擁有的目的,即給人們帶來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