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磊
摘要:本文在認識中國傳統音樂的概念、內容、分類的基礎上,深入探討了中國傳統音樂在現代社會和在素質教育中的功用。提出,普通高等學校要充分認識到中國傳統音樂在音樂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對中國傳統音樂教學進行正確的規制和保護,以發揮其應有的功用。
關鍵詞:中國傳統音樂功用素質教育
中圖分類號:J6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312(2009)09-0023-02
一、引言
中國傳統音樂作為中國文化史上的一顆璀璨的明珠,它們吸引著中外學者們的興趣,在當代我們應繼承、發展和傳播。在當今的中國音樂中,不僅有著豐富的歷史資源,同時也有著豐富的民間傳統資源,這些資源是活著的傳統。音樂教育作為一種人類特有的社會文化形態,自人類音樂誕生之日起就已經產生。在當代中國以及世界政治較為穩定,經濟向多極化方向飛速發展時期,人們對精神生活的要求越來越高,音樂作為一種高雅的藝術在人們的生活中顯得非常重要。在中國音樂教育中,音樂課程設置與傳統斷裂,受西方音樂教育及價值觀影響,一味揣摩西方音樂規范漸失自我傳統音樂的主體性,音樂發展的評判標準近似西方,致使中國傳統音樂教育出現了斷裂現象。伴隨著教育觀念的巨大轉變和素質教育的全面推行,普通高等學校要充分認識到中國傳統音樂的功用和其在音樂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二、對中國傳統音樂的認識
中國傳統音樂是指中國人運用本民族固有方法、采取本民族固有形式創造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態特征的音樂,不僅包括在歷史上產生、流傳至今的古代作品,還包括當代作品。傳統音樂與新音樂的區別并不在于創作時間的先后,而是在于其表現形式及風格特征。如二胡獨奏曲《二泉映月》、《漁舟唱晚》雖是近代音樂作品,但其表演形式屬中華民族所固有,所以也是傳統音樂。相反,學堂樂歌、鋼琴獨奏曲《牧童短笛》等因其音樂形態特征借鑒了西方音樂,故不是傳統音樂。中國傳統音樂是在以黃河流域為中心的中原音樂和四域音樂以及與外國音樂的交流融合之中形成發展起來的,它是我國民族音樂中一個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中原音樂、西域音樂、外國音樂是中國傳統音樂的三大來源。
傳統音樂的劃分最早見于中國音樂研究所編寫的《民族音樂概論》,分為五大類:歌曲、歌舞音樂、說唱音樂、戲曲和器樂。歌曲是傳統音樂的基礎。在中國,由于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各地存有豐富多彩的民歌。一般劃分成三大類別:山歌;小調;勞動歌曲。中國歌舞音樂種類繁多,風格各異。其中有秧歌、腰鼓、跑旱船、花燈、采茶,等等。說唱音樂是指曲藝中所含的音樂成分。這類音樂的主要特點是在演唱中往往要敘述故事情節。中國說唱音樂很豐富,根據初步的調查,全國有三百多種地方說唱曲種,它們可以劃分為鼓詞、琴書、彈詞、漁鼓、牌子曲、走唱、雜曲、板詠八個類別。戲曲音樂根據音樂的不同可劃分為四個類別:皮黃腔、梆子腔、昆腔、高腔。中國有三百多種地方戲曲劇種。器樂音樂可以劃分為獨奏和合奏兩個類別。獨奏音樂可以劃分為弓弦、彈撥、吹管、打擊等類別。合奏類音樂劃分成弦索樂、絲竹樂、吹管樂、鼓吹樂和吹打樂。杜亞雄先生則將中國傳統音樂分類為:民間音樂、文人音樂、宗教音樂、宮廷音樂。
中國作為—個文明古國,具有悠久文化歷史,中國傳統音樂是非常豐富的,它們不但在歷史上起著重要的作用,更重要的是,作為音樂遺產,時時刻刻在影響著中國音樂的發展。中國傳統音樂是我們民族的瑰寶,也是中華民族的驕傲,我們應認識到它在當代有哪些功用,并明確在當代我們應如何繼承、發展和傳播,以更好地發揮中國傳統音樂的功用。
三、中國傳統音樂的功用
(一)承載中國傳統音樂文化
中國傳統音樂綿延幾千年發展至今,其自身已負載了豐富的文化傳統,它既具有承載文化功用,又具有較強的文化功用。一方面,中國傳統音樂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內涵豐富,它是包含了中國幾千年來的諸多文化品格,它是一定音樂思想特殊本質的集中體現,是中華音樂思想意識的結晶。在傳統音樂中,民族歷史或生活知識作為內容的音樂幾乎在世界各地都能見到。這種音樂的意義之一在于民族內部的教育,它使民族文化的重要內容得以世代相傳,尤其是那些文字不發達的民族。運用歌曲的形式,既是為了群體活動的需要(某種儀式或聚在一起演唱),也是為了記憶的便利。由于音樂創造者總是一定歷史、文化中的社會成員,所以音樂也總是反映了特定的歷史、文化、社會和人的狀況,盡管這種反映可能是間接的或曲折的。這樣,音樂就具有了承載歷史文化的功能。通過音樂,人們往往可以了解或認識它的原生文化環境或社會歷史狀況的某些東西,了解創造者的有關情況或認識創作動機。另一方面,傳統音樂在很大程度上本身就是一種文化方式的體現,它是禮儀、習尚或娛樂等行為的一部分。在音樂教學中,要加強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承與熏陶,挖掘傳統音樂文化的內涵、拓展傳統音樂文化的深度、傳承傳統音樂文化的精髓,善于從傳統音樂文化的豐厚土壤中鉤沉音韻的積淀,吸取養料,豐富音樂知識。
(二)育人身心的功用
育人身心的功用是指中國傳統音樂可以讓人消除工作緊張、減輕生活壓力、避免各類慢性疾病,以及在對人的道德情操、修養等方面所起的有益的作用。音樂可以讓身體放輕松,好的音樂可以紓解壓力,避免因自律神經緊張失調而導致慢性疾病的產生,并通過刺激腦部,活化腦細胞,提升創造力、企劃力以及刺激右腦,尤其是中國傳統音樂,對右腦的訓練與發展是很有幫助的,以適當的音樂刺激對腦部的活動,還可以達到防止老化的功效。在醫學研究中發現,經常的接觸音樂節奏、律動會對人體的腦波、心跳、腸胃蠕動、神經感應等方面產生一定的作用,通過提高免疫力,促進使身心健康。古希臘哲學家畢達歌拉斯指出:“適當地享用音樂,可以大有助于人身心健康。”我國音樂治療專家張鴻懿、孫惠蘭有關音樂胎教的論文中介紹:“優美健康的音樂,能促進孕婦分泌出一些有益健康的激素、酰和乙酰膽堿等物質,起到調節血液流量和神經細胞興奮作用。”
音樂可以敲開封閉的心靈,緩解憂郁苦悶的心情,幫助人眠、增加神經傳導速率、增強記憶力與注意力,甚至音樂還可以做到某些程度的心靈治療,讓人的身心都得到適度的發展、解放。在現代社會利用音樂治療心理和生理疾病的方式已經被廣泛采用,利用音樂對情緒的巨大影響力來改變人的情緒,最終改變人的認知的治療方法。通過大量使用抑郁、悲傷、痛苦、憤怒和充滿矛盾情感的音樂來激發被治療者的各種情緒體驗,幫助他們盡可能地把消極情緒發泄出來。當消極的情緒發泄到一定程度時,人內心深處的積極力量就會開始抬頭,這時逐漸使用積極的音樂,以支持和強化被治療者內心的積極情緒力量,最終幫助他們擺脫痛苦和困境。對被治療者來說,這是一個重新面對和體驗自己豐富的內心情感世界,重新認識自己,并走向成熟的過程。在美的音樂感染下,痛苦的情感
體驗和生活經歷逐漸轉化為一種悲劇式的審美體驗,從而得到升華,最終成為自己人生不可多得的精神財富,其人格也因此走向成熟。從效果上講它可以帶給人美的享受和表達人的情感,它是社會行為的一種形式,通過音樂人們可以互相交流情感和生活體驗。通過傳統音樂教學,可以激發學生創造美好生活的情感,從而達到提升學生的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三)增強民族凝聚力的功用
中國傳統音樂作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我國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不斷取得進展之時,國務院頒布的《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進一步全面闡述了對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指導思想、基本方針及總體目標,大大地促進了對包括中國傳統音樂在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發展的力度,中國傳統音樂作成為我國重點保護的對象之一。在中國傳統音樂中,它滲透著傳統文化思想、道德等各個方面,通過積累、沉淀、世代的相傳,反映出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體現出中華民族的情感、意志、力量、幻想和追求。比如,我國古代音樂文獻《樂記》中多次提到“樂”與“德”的關系,所謂“樂者,德之華也。”“樂者,所以象德也”“樂終而德尊。”我國古代大教育家孔子的美育思想在“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的論述中體現得最為明確,在他看來,“樂”就是造就一個完美的人的最終目標。
傳統音樂是通過特有形式和演奏(唱)方法進行的,具有民族的特征和民族內涵,它除了在音樂中體現審美外,還有一種民族情感的體驗反應過程。這種反應過程可稱為民族感應功髓,它能喚起本民族人民的回響,使人產生感情上的共鳴。大量事實證明了中國傳統音樂具有無比的感應力量。通過拓展傳統音樂保護與傳承的途徑和空間,將中華民族文化的精華,自強不息的品德,強列的愛國主義激情,富有凝聚力的集體主義觀念,理性主義的思想光輝加以繼承和發揚,有助于增強民族凝聚力。如中國音樂與外國音樂的交流中,據《穆天子傳》記載,相傳西周初,周穆王曾經帶著規模頗大的樂隊到西方各國進行音樂交流。此后,在漢代,伴隨著佛教的傳人,印度教音樂和天竺樂也入傳中國;隋唐時期,大量外國音樂的輸入,不僅帶來外國樂曲,而且引進樂器、樂律、音階。外國樂器傳人中國,后被改造為中國傳統樂器的琵琶。通過對中國傳統音樂的拓展,可以讓讓更多的人正確地認識和理解我們民族的文化,并尊崇我們的文化。
四、結語
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我們視為瑰寶的中國傳統音樂陷入傳承的困境,這不免讓我們痛心,痛心的同時我們也要理智的分析其原因。這首先要求我們應認識到音樂總是反映了特定的歷史、文化、社會和人的狀況,音樂就具有了承載歷史文化的功用,人們往往可以通過傳統音樂了解或認識它的原生文化環境或社會歷史狀況的某些東西。因此,我們應挖掘我國傳統音樂的功用,挖掘傳統音樂文化的內涵、拓展傳統音樂文化的深度、傳承傳統音樂文化的精髓,對其進行開發,并運用到音樂教學中,從傳統音樂文化的豐厚土壤中吸取養料,豐富音樂知識。通過讓中國人了解自己的音樂,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的音樂,使中國傳統音樂在經濟高度發展的新時代得到更快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