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駿
摘要:經歷了從繁盛到衰落的昆曲到了21世紀已經成為了“夕陽藝術”,在被評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之后,昆曲何去何從?筆者從昆曲新概念《1428》出發,淺談昆曲傳承創新與華夏傳統文化的關系。
關鍵詞:昆曲傳統文化創新審美
中圖分類號:J61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312(2009)09-0038-01
一、昆曲新概念《1428》
洙浴著素質教育的東風,東南大學文化藝術素質中心于上學期開設了高雅藝術走進高校之“昆曲走進高?!被顒?,包括“良辰美景奈何天——昆曲的藝術魅力”、“昆曲的音樂美”、“至美的昆丑”、“21世紀昆曲藝術的回顧與前瞻”、《桃花扇1699》和昆曲新概念《1428》等,其中印象最為深刻的便是結合當代藝術表現手法,表現當下大事件,以傳統昆曲進行演繹的昆曲新概念《1428》。《1428》是一個時間數字,它正是2008年震驚中外的“5.12汶川大地震”所發生的時間。這是一次全新的嘗試,反響是巨大的。
二、中國傳統文化是新世紀昆曲創新的生命之源
古希臘的戲劇、印度的梵劇、中國的昆曲被認為世界三大戲劇,但現在僅剩中國的昆曲還活躍在舞臺上。盡管如此,昆曲已經成為了古老的“夕陽藝術”,正如“黑格爾美學”中“時代精神”昭示的一樣。2001年5月18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總部宣布昆曲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值得驕傲的是中華民族的又一國粹被世界承認,中國人的文化自省意識越來越強烈;值得悲哀的是中國文化生態的一再被破壞,使得原本柔弱的昆曲藝術氣若游絲,所以只能依靠這種被授予稱號的方式來體現其存在的價值。
當然,現在昆曲工作者把握住契機,正在努力重新構建當下適合其發展的文化生態,使昆曲藝術由內而外地發揮其社會價值,比如在“昆曲的何去何從”這一講中,一些著名的學者專家提出將昆曲與文化、民俗、旅游相結合的思路。
總的說來,昆曲的發展路線是遵循了近代思潮發展的“兩種路線”,是在沒有理清未來如何發展之前,采取了“復古”和“創新”兩條路線?,F在,復古的昆曲,即傳統昆曲,如沒有舞臺包裝過的《長生殿·小宴》、《牡丹亭·尋夢》等,缺乏時代氣息的舞美效果、爛熟的情節游離于都市快節奏之外,在完成繼承任務的同時限制了昆曲的發展;創新的昆曲,如《1428》等,借助現代藝術的表現手法、高科技的支持來表現最新的大事件,表現為中國現代藝術發展近30年來的一種折衷主義。
雖然尚有諸多局限,但出現這樣多樣化的局面是令人振奮的。首先昆曲自身完成了傳統與創新的互補,再者昆曲必將在這一矛盾系統中曲折地探究自己的未來。
創新,范增先生認為:衡量藝術品好壞的標準不應該是“新”,而應該是“好”;很多創新的藝術理念先行,但是沒有情感。沒有靈魂的藝術自然就不是好藝術;中國傳統文化則是藝術創新之源。而昆曲新概念《1428》、多媒體版的《牡丹亭》等正是中國傳統文化與藝術創新完美結合的典范,前者是創新中尊重傳統,后者是傳統中注重創新。這些新創作昆曲和利用現代表現手法、現代技術重新演繹的昆曲遵循了華裔作家白先勇先生提出過的“尊重古典,但是不因循古典;利用現代,但絕不濫用現代”。
三、中國傳統文化的“文藝復興”
中國的現代藝術由于“文革”的原因,在后來的1984至20世紀末的十幾年完成了西方國家半個多世紀的發展歷程,難免會有文化移植后的排異反應,加上中國改革開放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方針,藝術逐漸被商業化,藝術原本的批判性被削弱。在中國文藝復興的道路上還有很長的路需要摸索,但無論如何,既然是中國的文藝復興,我們就不能割斷5000年華夏文明,必須發揮自身文化體系中的特色。
書畫大師范曾先生說過“知其白而守其黑,筆墨加上宣紙就是黑和白,宇宙在沒有爆炸以前,到底是什么樣子,據霍金猜測,那個時候是無法言說的,一片完全無色彩的光亮,這個光亮隨著宇宙能量的漸漸喪失,它漸漸會坍塌,會縮小,最后到宇宙的黑洞,那么這個知白守黑,從最大的宇宙來講,它也逃脫不了這個黑白,中國人智慧就在于知白守黑,我的畫面上空白是多么多,因為我知道這個白和黑同樣重要?!边@是對“留白”本質的理解,是華夏文明中特有的表現形式和審美心理。此外,不同于西方“形式美”的東方“意境美”、藝術家自身理想人格的塑造等等都有了華夏文明的烙印。
作為中華藝術這棵參天大樹的一個分枝,昆曲必須源源不斷地從這棵大樹深厚的根基中汲取營養,這根基就是悠久的中國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