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軍
摘要:黨的十七大向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發出了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的號召,作出了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重大部署,明確提出了文化建設的目標,這是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重大歷史機遇。我們要認真學習領會這一重要指示,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立足濟寧實際,弘揚優秀文化傳統,大力推進文化創新,加快文化名市建設,使孔孟文化在新的時代放射出更加璀璨奪目的光彩。
關鍵詞:濟寧群眾文化繁榮
中圖分類號:G11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312(2009)09-0068-01
一、濟寧市歷史文化的溯源及價值
濟寧具有6000多年的文明史,被譽為“孔孟桑梓之邦、文化發祥之地”。在這方沃土上,相繼經歷了東夷文化、儒家學說和多元文化三次輝煌發展期,產生了底蘊深厚的始祖文化,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史傳千古的梁祝文化,價值連城的漢碑漢畫像石文化,忠義剛烈的水滸文化,融南匯北的運河文化,華才無邊的才子文化,流韻無聲的匠圣文化,集中體現了中華文化海納百川的博大胸懷和厚德載物的思想精髓。
全市現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處,省級49處,國家文化名城2處,山東省風景名勝3處。孔廟、孔林和孔府,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魯國故城遺址、孟府、太白樓、鐵塔寺、漢碑群等名勝古跡聞名海外。特別是孔子與儒家文化成為中華文明的典型標志符號,吸引著眾多的海內外炎黃子孫前來朝拜、尋根祭祖。
二、濟寧市文化事業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第一,思想道德建設有待加強。社會思想發生深刻變化,意識形態領域面臨許多新情況新問題,對人們的世界觀和思想道德產生深刻影響。第二,文化體制不順、機制不活。文化管理體制與建立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相適應,文化生產能力與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不相適應。第三,公共文化服務水平有待提高。文化基礎設施相對落后,文化建設投入不足,城市文化功能不強。第四,思想觀念存在差距。一些地方和領導干部對文化認識還不到位,重經濟建設輕文化建設的現象普遍存在。第五,文化產業的發展潛力有待挖掘,文化產業實力較弱。
三、挖掘濟寧城市文化內涵。提升文化品位的對策
第一,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質。廣泛開展群眾性的公民道德實踐活動。把公民道德建設與精神文明建設緊密結合起來,將道德建設的內容和要求融入到以“講文明、樹新風”為主題的創建文明城市、文明單位、文明社區之中;廣泛開展向先進典型學習的活動,樹立可親、可敬、可信、可學的道德楷模,讓廣大群眾學有榜樣、見賢思齊,通過大力開展這些群眾喜聞樂見的各種道德實踐活動,使公民道德建設深入到全社會。
第二。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發揮社區文藝隊伍和文化骨干的組織、示范和帶頭作用,在群眾中樹立“文化標桿”,提高群眾參與文化活動的自覺性;積極扶持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活動和主流媒體的宣傳。
第三,深化文化體制改革。進一步轉變政府文化主管部門的管理方式,努力做到從辦文化向管理文化轉變。創新體制,轉換機制,推動公益性文化事業和經營性文化產業全面發展,通過改革充分調動廣大文化工作者的積極性、創造性。
第四,優化文化發展環境。解放思想、轉變觀念,積極引導廣大干部群眾把思想認識從不合時宜的觀念、做法和體制的束縛中解放出來,確立“經濟政治文化一體化”的新觀念,把文化建設擺到與經濟發展、政治發展同等重要的地位,在全社會大力營造重文化、抓文化、興文化的濃厚氛圍。
第五,加快文化產業發展。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制訂并落實有利于文化發展的政策,為文化產業發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環境。結合文化資源情況,有重點的優先發展以儒家文化、始祖文化、民俗文化、湖區文化、梁祝文化等品牌文化產業;積極吸收業外資金和社會資金創辦文化產業,采取支持國有非文化企業興辦文化項目,吸引股份制企業和社會力量參與文化企業的經營管理等形式,形成文化產業的多元投資,多種經濟成份并存的格局。
第六,加強文化精品創作。引導廣大藝術家、文化創作者深入生活、深入實際、深入群眾,了解社會真情,把握時代脈搏,體驗百姓情感,獲得創作的靈感和創造的激情。在繼承優秀的民族文化傳統,借鑒人類文明的優秀成果的基礎上,不斷創新文藝內容和形式,不斷創新文藝體裁,堅持博采眾長、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推陳出新,積極創作融民族風格與時代精神為一體,群眾喜聞樂見、反映時代要求的優秀作品。
第七,打造文化旅游品牌。要繼承發揚濟寧優良文化傳統。充分發揮濟寧文化的歷史文化資源優勢,加強文化和傳統思想研究,廣泛開展優秀傳統文化宣傳普及活動,組織豐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民間民俗文化活動,讓更多的人了解濟寧文化,喜愛濟寧文化,增強文化認同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實施文化“走出去”戰略,發揮孔子文化品牌的帶動作用,擴大對外文化傳播交流渠道,積極開展對外文化貿易,利用各種契機組織系列文化活動,推動濟寧文化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