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志成
摘要: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農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逐漸增長,但由于主客觀條件的制約,農村的文化建設從總體來說還比較薄弱,還是難以滿足廣大農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要。進一步加強農村文化建設,不斷豐富農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題中應有之意,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環節。
關鍵詞:新農村文化建設
中圖分類號:G12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312(2009)09-0070-01
一、目前農村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
第一,農村的精神文化生活落后于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物質生活經過改革開放三十年的發展,農村經濟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果,農民物質生活水平得到快速提高,但相對應的農民文化生活卻提高不快。農民對文化生活的投入非常有限,多數鄉村農民每年用于訂閱書報刊物、看戲看電影的支出幾乎為零。其中農村老年人群體的精神文化生活最為貧乏,47.6%的農村老年婦女把“燒香拜佛”當作精神支柱,其余時間都從事家務勞動,幾無精神文化生活可言。
第二,農村文化建設落后于城市文化建設的不平衡現象非常突出。近年來,農村文化建設雖然取得了一定進展,但總體上來看,發展速度仍然相對緩慢,其滯后于城市文化建設的狀況也并未發生根本性改變。由于長期以來我國實行城鄉二元體制,重城市、輕農村的發展方式,使城市文化日益強化、鄉村文化不斷衰落由此也形成了城鄉“二元文化結構”。由于福鼎財政相對困難,對文化的經費投入嚴重不足。農村公共文化資源十分匱乏,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尚未全面啟動。文化消費普通低下。農民急需的科技圖書很少,看書難的問題沒有得到根本解決等等,這些問題的解決,僅僅依賴于“文化下鄉”,缺乏一種長效機制。
第三,基層黨委政府“重經濟、輕文化”的傾向依然存在。鄉鎮黨委政府的工作重心是搞經濟建設,把主要精力放在追求GDP的增長上,而有意或無意地忽視了基層文化的發展問題。有的鄉鎮領導為了追求立竿見影的政績,把有限的財力大部分用于經濟建設項目上,無暇頤及農村基層文化建設。
二、加強新農村文化建設的立足點
第一,貼近農村建設發展的實際。改革開放后,我國農村進入了前所未有的轉型時代,至少是面臨著四大變化:一是傳統的農業國向工業化國家轉變;二是傳統的農村社會向城市社會轉變;三是傳統的社會結構向現代化社會結構轉變;四是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農村發展變化的現實表明,我國大多數鄉村已經不是傳統的農村形態,農民也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農民,工農差別、城鄉差別和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之間的差別正在不斷縮小和融匯。新形勢下多種內容多種樣式多種層次的文化需求,迫切需要文化活動與時俱進,拉近與農村的距離,抓住農民最關心的內容和最感興趣的形式開展文化服務。
第二,貼近農民生產生活的實際。在調查中不少農民認為農村文化就是老百姓過日子的文化。近年來農民對文化需求發生了這樣的變化:一是追求文化服務的內容擴大。農民法律意識、民主意識、維權意識增強;通過市場信息和科技手段致富的愿望迫切;希望子女成才、鄰里和睦、能夠互助互敬互親的期望值提高;借助崗前培訓提高素質和技能達到社會流動的人數巨增;參與娛樂活動追求身心健康的積極性高漲等等,都是文化活動和文化建設必須貼近的內容。二是參與文化活動的形式發生了變化。由家庭、鄰里、村組自發組成的學習型、娛樂型、健身型、經營型自治性文化群體不斷發展增多。三是文化需求量整體增大。突出的表現是農民閑暇時間增多。據統計表明,我國農村機械化操作程度已接近80%。農民生產條件和生產環境的改善,休閑時間增多為農民參與大量的文化活動提供了條件,那種忙時停閑時玩、節日喜慶過把癮的時間安排已經成為過去。
第三,貼近本地群眾的文化“口味”。一方文化養一方人。農村在歷史的文化過程中形成了不同的特色文化、不同的審美趣味。它們共同的特點是具有較穩定的文化語境和較強的文化同質性。近年來雖然受到外來文化的沖擊,但主流還是好奇、嘗試和有限地接受。特色文化的魅力就在于它所具有的親和力,由此產生的向心力、自豪感和自信心,這正是文化凝聚力的顯示。今天的農村年輕人不是不喜愛傳統文化,而是希望創新,在內容和形式上跟上時尚。
第四。貼近農民的文化消費觀念和消費水平。近年來,農民的文化消費觀念發生了變化,文化消費水平不斷提高。農民的文化消費已由過去的被動型接受轉變為文化主動和文化自覺,講究文化投入和效益回報。如子女教育、技能培訓、家庭喜慶等就是農民積極投入的項目。消費的類型選擇也有無償型擴大到有償型和經營型,以收益大小作為定奪的標準。值得注意的是,農村一部分先富起來的農民以及專業大戶、工商個體戶、鄉鎮企業對大型的娛樂性的文化活動需求量增加,他們為了增強社會資本,比如搞好人際關系,美化形象和提高知名度而經常舉辦的聯歡、喜慶、促銷等大型活動,豐富、活躍了農村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