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孟
數學知識具有抽象性特點,小學生又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解決這一矛盾的有效途徑就是運用多媒體信息技術把抽象的數學知識與小學生的心理和生活實際結合起來,盡可能地將數學學習納入學生的生活背景之中,讓他們在自己的生活中尋找、發現、探究、認識和掌握數學。
一、現代多媒體信息技術有其特有的感染力,它通過多聲情并茂的文字、圖象、聲音、動畫等形式對學生形成刺激,能夠迅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產生學習的心理需求,進而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
如:教學“認識鐘表”一課,在學生初步了解了鐘面上有時針和分針后,播放時針和分針的語音自述。(時針——“嘿!大家好,我是大哥時針,長得又矮又胖,走起路來慢吞吞的,你們認識我了嗎?”)(分針——“嘿!我叫分針,是弟弟,中等個子,走起路來不緊不慢的,你們認識我了嗎?”)通過這樣的卡通聲音,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更能使學生形象地區分時針、分針。
現代多媒體信息技術把數學知識與學生喜歡的卡通故事結合起來,讓學生在樂中學,玩中做,師生達成了心理共鳴。
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捕捉、利用多媒體技術,將抽象的數學知識與學生的生活實踐緊密聯系起來,使學生能從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出發,主動探究數學規律。
如在教學“數據的收集和整理”中“小華統計一個路口在10分鐘內各種機動車輛通過的數量,并制成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這樣的一道例題時,如果單憑一張口來描述,似乎聽者一時間會難以領會,而且無從下手。多媒體信息技術可以模擬一個路口10分鐘內各種機動車輛通過的情景。學生通過眼看各種車輛行駛的情況;耳聽模擬現場的聲音,使學生覺得身臨其境;動手畫“正”字的方法統計各種車輛通過的數量。孩子們的眼、耳、口、手都協同運用起來了,很快就學會了“原始數據的收集”方法,強有力地促動了知識的心理內化,使這節課的重難點在輕松而愉快的氛圍中得到了解決。
二、傳統教學以書本知識的靜態傳授為主要目的,而多媒體信息技術的參與使教學中的結構材料多元化,并能提供對多種結構材料進行加工、組合、整理的技術方法,充分調動了學生認識和實踐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成為數學學習的主人
幾何初步知識中的“點動成線,線動成面,面動成體”的規律是很難理解的。但是,利用教學軟件把這一規律設計成電腦動畫,就可以把變化的過程十分形象地展現在學生的面前,從而幫助學生深刻地理解這一規律,建立知識之間的聯系,有利于學生形成空間觀念。如教“圓的面積”時,用多媒體課件演示“圓→等分成若干個(16→32→64……)近似等腰三角形→拼成近似平行四邊形”這一抽象的過程。分的過程具體、形象、清晰,突破了現實的局限,既較好地解決了“曲變直”的認知過程,順利地滲透了極限思想,使“圓的面積為什么會等于πr2”這一抽象知識的講解變得生動有趣,同時又在等分、切割、拼擺、比較的過程中,進一步理解了平面圖形之間的聯系和轉化的辨證關系,形成認知結構,發展空間觀念。這些充滿人性化的課件設計,蘊涵了猜想、驗證等科學的思維方法,不僅滿足了學生自主探究的需要,而且大大縮短了學生與教材間的距離,使原本很難講清楚的知識一目了然。
三、從師生的合作關系來看,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改變了傳統教學中師生之間的結構關系,也改變了師生既有的角色地位,使二者建立起共學關系,實現了生生互動、師生互動、學習者與學習媒介的互動。
這種交互式的教學加強了師生間和學生間的情感交流,對提高教學質量和學習效果具有積極的作用。
從學生之間合作關系來看,信息技術的應用為學生的合作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和多種可能性,使個性成為現實,學生可以自主、自助從事學習活動,根據自我情況安排學習,可以通過交流商議、集體參與、互相評價等實現合作學習,并在合作中提高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
如果說數學課堂教學是一朵綻放的花蕾,那么多媒體教學就是一片錦上添花的綠葉,兩者相得益彰,互為一體,才能給學生創出愉悅有趣的情境,從而優化了數學的課堂教學。
參考文獻:
韓保來.《多媒體教學——教學電腦化網絡化》.山東教育出版社
左秀蘭.《小學數學探究教育方法論》.吉林人民出版社
邢永富.《現代教育思想》.中國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
作者單位:瑞安市安陽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