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 奕
摘 要:傳統的數學教學,作業的功能往往被定位為“知識的鞏固”“技能的強化”,但傳統的作業練習陷入機械重復、單調的誤區。新課程理念下,對作業形式進行了改革,本文從作業布置的實踐性、自主性、趣味性、自覺性驚醒了簡單的闡述,突出數學作業形式的多樣化。
關鍵詞:新課程 小學數學 課堂作業 家庭作業
數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作業(練習),是學生學習數學、發展思維的一項經常性的實踐活動,也是師生信息交流的一個窗口。但目前教學中,往往只局限于書本練習、練習冊之類作業,有的學校可能還有其他相關配套練習,但卻出現重復、機械現象。新課程標準對作業布置作出了新的要求,教師要改變作業劃一性的弊端,設計和布置適合不同層次學生的作業。
一、作業過程活動化,突出實踐性
數學知識的學習離不開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同時,現實生活中也有許多問題需要我們用數學知識來解決。因此,新課標十分重視數學的實際應用。教師應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使學生在活動和實踐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與方法。
學生在課本上所學到的理論知識,只有與豐富的社會實踐相結合,才能變得鮮活起來;只有經過自己的親身實踐才能變得豐富、深刻。因此,學生的數學家庭作業應該活動化、具有實踐性,在實踐活動中讓學生體驗、感受、應用所學知識。
例如,在教學“長方體的表面積”后,可以安排這樣的家庭作業:1.調查幾個長方體家用電器包裝盒長、寬、高的數據,算出它們的表面積;2.通過測量、計算,求出制造一個火柴盒外殼和內盒各需多少硬板紙?通過這兩題的實踐操作,使學生能進一步了解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使學生在鞏固知識的同時,實踐活動能力得到提高。
二、作業布置個性化,突出自主性
《新課程標準》指出:“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這就要求我們在作業設計中要善于挖掘知識中潛在的因素,合理、恰當、靈活、巧妙地設計一些開放性的題目,為學生創造更為廣闊的思維空間,以滿足不同學生對數學的不同要求。
例如,在布置家庭作業時,可以針對一節課的內容設計一些題目,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相應的題目進行鞏固練習。設計作業時,可以把作業分成基本知識、挑戰自我、實際應用和思考題,讓學生根據實際情況選擇相應的練習,而且收益也較好。
三、課堂練習游戲化,突出趣味性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學實踐也充分證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欲望來自于學生對數學知識的興趣和自主學習中獲得的成功。新課程標準提出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設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傳統的練習缺乏趣味性,學生只是機械地完成練習,已經沒有了興趣。尤其是低中年級學生,課堂練習更應富有趣味性,這是由兒童的年齡特征和心理特點決定的。
例如,在教學“有趣的七巧板”時,課堂練習就可以布置學生用七巧板拼出一些有趣的圖案;又例如,學習“圓的認識”的時候,就可以直接讓學生用若干個圓創造出一幅美麗的圖案,然后在班上舉辦一次展覽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突出數學學習的趣味性。
四、家庭作業自留化,突出自覺性
面對老師統一布置作業,學優生完成的速度比較快,而且覺得一些作業簡單重復,毫無新意。而后進生完成的速度比較慢,總覺得課余時間被作業占據,根本沒有自己支配時間的權利。對于中高年級的學生而言,他們對于自己應該做什么樣的練習,應該做多少題目,心中還是有一定分寸的。所以,教師可以嘗試讓學生自己給自己布置作業,把布置作業的權利下放給學生,這樣后進生可根據自己的弱點加強練習,學優生就可以多一些時間和空間去探索更深的知識。當然,為了避免缺乏自覺性的學生偷懶,教師還可以定期對學生的自留作業給予分類與評比。這樣,就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自覺性,最大程度地提高作業的質量與效果。
總之,作業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它應該給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發展和展現個人天賦提供機會,真正使作業發揮它應有的效能,使作業成為學生業余生活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作者單位:江蘇省靖江市西來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