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之虎
作文教學向來是語文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而作文評改教學又是制約語文教學發展的瓶頸。葉圣陶先生說:“‘改與‘作關系密切、‘改的優先權應屬于作文的本人。”我從作文教學的實際出發,讓學生評改,把作文的評改權交還學生。
一、指導學生積極發揮在作文評改中的主體作用,讓學生直接參與評改,并從中體會“文章不厭百回改”、“精自改中來”的真味。除了寫“自由文”,每次都要求當堂完成,寫好后我先收上來,然后再按學生的不同水平有針對性地分發下去,由他們互改。每次換人,使批改的人有新鮮感、有興趣。每次自己的作文又換人批,看不同的學生對自己的批語。當然也有新鮮感,有積極性。每次互改,都要求批改者要尊重他人的勞動,批改時要有眉批、有評語、并在最后署上批改者姓名,改好后交給對方。對方也可就批改意見發表不同的看法,兩人可以一起探討。必要時還可寫一篇“作文后記”,主要是談談自己的寫作意圖和對批改的感受。大部分學生對同學寫的批語的關注程度,遠遠超過以前關注“師改”的批語,同時增強了同學們發現錯誤的能力,還使同學之間研究學習的風氣更濃。
二、培養學生集體評改的能力。本環節就是要求全體學生參與,互相進行評改。其具體做法是:把全班學生在日常習作中能力的強弱分為六人的評改小組,并選舉寫作較好的學生為小組長,教師選擇本班有代表性的三至五篇所謂“典型文”印發給每位學生,讓學生在認真閱讀的基礎進行修改,教師加強指導。鑒于學生的認識能力,評改中首先要求學生把重點放在錯字、標點、不恰當的詞和句上,盡量使用修改符號進行修改,對文章中存在的問題不要急于發表修改意見,只給以口頭上的提示,啟發學生去積極思考,自己去發現不足,改正問題。同時,教師講授一些眉批、總批等作文批改方面的指示。待學生批完之后,每個小組進行合作討論,廣泛交流個人的不同看法,然后由小組統一反饋,并有小組長代表進行總結陳述,最后由教師根據小組發言的情況適當點評,及時對每組寫出不同的評改意見。這樣做不僅使學生找出他人文章問題的所在,而且能從不同的好文章中汲取精華,達到引以為我,互相促進,共同提高之目的。
三、培養學生自批自改的能力。眾所周知,學生能夠獨立的修改自己的文章,才是作文評改訓練的最終目的。通過互改,學生具備了一定的修改作文的能力,正躍躍欲試,都想急于“露一手”,想親自“摘個果子吃”,教師應該抓住這一極好時機,讓學生進行自批自改。在這一過程,要求學生遵循“多讀”的原則,作文寫完后,先輕聲讀一兩遍,統觀全文,邊讀邊思考;接著逐句逐段的細讀,邊讀邊加批注,便讀邊改;改好后再進行復查,直到自己滿意為止。老師最后根據修改的次數和質量,再打分評出甲乙丙等級。同時教育學生要細心、認真、說真話,公正合理的自我評價,并養成自改自查的良好習慣。
四、以小組合作探究為主的互動式評改模式。經過第一種模式指導訓練后,學生初步掌握了一定的寫作理論,對習作的辨別能力有了較高的評價意識。這時,教師就可以把評改權移交給大部分學生。教師也不再挑選樣本,而要按寫作水平高低或位置情況成立作文批改小組。
1.確立小組及中心發言人:每四五人為一組,小組交叉批改,然后每組選出1~2本有代表性的作文向全班推薦,并由中心發言人闡述評改意見。
2.選擇優秀作文的標準,從十個方面入手:一看格式是否正確;二看文面是否整潔;三看有無錯別字;四看有無病句;五看標點有無明顯錯誤;六看文章中心是否鮮明集中;七看選材是否圍繞中心,是否符合生活實際,是否具有典型性;八看文章結構層次段落是否清晰,過渡是否自然,開頭和結尾是否照應;九看表達方式是否恰當;十看語言是否簡練準確生動形象。
3.掌握常用修改符號及高考作文兩級評分標準。從《作文評點報》上選擇評改例文,讓學生了解常用修改符號及點評的方法,規范使用刪、增、調、換等修改符號。另外,為在未來的高考中取得優異成績,使評改更具針對性,組織學生學習中考作文兩級評分標準及具體細則,明白評分標準精髓所在,提出“穩抓基礎分,力爭突破發展分”的指導思想。
4.教師指導學生在閱讀全文、把握文義的基礎上,從作文的結構、語言、基本觀點、思想感情、文面等方面批改文章。除用傳統的“刪、增、調、換”等方法外,還教育學生學會旁批,并運用說明式、評述式、提示式等方法來評改作文。
5.針對同一篇文章,經小組討論后,先由作文水平較高的同學提出口頭評改意見,并兼納其他組員的建議,加深學生對作文的整體評價認識,然后采用組長組織輪流執筆的方法進行評改。
6.推薦樣本,交流爭鳴。第一節小組討論批改完成后,第二節各組把評出的樣本再拿出來在全班口頭交流,然后各小組展開爭鳴,教師點評指導。
總之,作文的批改具有很強的科學性、趣味性、藝術性、導向性。學生評改作文的過程是教師、學生、習作內容三者之間的一個動態平衡的過程,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是參與活動認識中的主體,只有學生的這種主體作用得到充分淋漓的發揮,才會真正從根本上提高作文水平,我們的作文課堂教學才會出現新的生機與勃勃活力。
作者單位:甘肅成縣城關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