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平
幼兒正處在個性和道德品質形成的萌芽時期,從小培養幼兒良好的品德行為習慣是幼兒園和家庭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幼兒由于心理發展水平的限制,很難形成自覺調節行為的能力,基于幼兒的這一心理特點,我在教學活動中,通過不斷豐富幼兒的生活經驗來教給他們怎么判斷是非對錯,萌發初步的道德情感,幫助幼兒通過豐富的情感來調節自己的行為,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一、幫助幼兒形成健康心理
現在的幼兒大多是獨生子女,在家里一切都是由父母、爺爺、奶奶來包辦,養成了幼兒嬌慣,缺乏獨立性,依賴性強等不良習慣,針對這一特點,我有針對性地讓幼兒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放手讓幼兒獨立完成某種活動,如:組織穿、脫衣服比賽,幼兒雖然還比較笨拙,穿、脫衣服速度較慢,但當他們完成任務后還是掩飾不住內心的高興。幼兒通過諸如此類的活動充分體驗到成功的喜悅,逐步擺脫依賴教師依賴家長的心理,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在活動中我還充分注意幼兒的個體差異,盡可能的用積極的態度去評價幼兒,肯定幼兒身上的閃光點,對他們的點滴進步及時表揚,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幫助其消除自卑心理,使其產生榮譽感,培養他們積極主動的行為態度。
二、充分發揮榜樣的作用
我國教育家孔子說過“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行”。幼兒年齡小,模仿性強,可塑性大,對他們來說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身教勝于言教,教師在孩子心中是榜樣和權威,孩子們無時無刻都在注視著教師的一舉一動,傾聽教師的話語,體會教師的情感,所以教師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要求幼兒做到的事,自己首先要做到,如:言行舉止要符合教育要求成為幼兒的榜樣。在一次教育活動中,我由于自己工作上的疏忽而錯怪了某個孩子,看到孩子眼中委屈的淚水和期待教師理解的目光,我覺得無地自容,我不知道因為我的工作失誤會給他的心里蒙上怎樣的陰影,于是我走過去,認真的對這名幼兒說:“對不起,剛才是老師錯了,請你原諒。”幼兒的目光一下子變得分外明亮,里面充滿了驚喜。從此后,“請、謝謝、對不起、沒關系”等文明禮貌用語被幼兒經常掛在嘴邊,而且也能夠向教師那樣,勇敢正視和面對自己所犯的錯誤,幼兒園里到處充足歡樂、和諧的氣氛。
三、保持家園教育的一致性
一位專家在談及家庭教育問題時,曾寫過這樣一個公式“100+0=50”,意思是說,即使學校(幼兒園)的教育達到十分完美的境地,如果沒有家庭教育的支持,也只能獲得一半的教育效果。由此可見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環境,家長的教育態度和方式對孩子健康人格和行為的發展起決定性作用。家長首先要有健全的人格才能去影響孩子,家長對孩子要嚴愛有度,因此要注重改變家長的教育觀念。于是我利用接送幼兒入園的時間,多與家長溝通交流,并有針對性地進行家訪,并利用家長開放日把家長請到幼兒園里來,和家長一起商討教育措施。我還專門制做了家園聯系卡,及時將幼兒在園內的行為表現反饋給家長,向家長了解幼兒在家里的表現。正是這種家園互動的教育氛圍,幫助家長掌握了正確的教育觀念,改變了家長的教育行為。同時,在與家長的交流中,教師也受益匪淺。
總之,要把幼兒培養成具有健康心理和良好行為習慣的一代新人,需要教師與家長的協同配合,需要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認真總結,有目的地在幼兒生活及各項教育活動中對幼兒進行教育。使其逐步轉化為幼兒良好的道德情感和行為習慣。才能真正達到身心全面和諧發展。
以上是我在教育教學工作中的一些粗淺體會,我愿與同行們共勉,在幼教工作崗位上勤勤懇懇工作,用自己平凡的雙手托起明天的太陽。
作者單位:香河縣劉宋鎮慶功臺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