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潤紅
摘 要:在音樂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確定了音樂主題后,就要借助學生對生活中景象、事物的認識,引導學生進行形象思維,最大限度地挖掘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使學生產生情感的體驗,從內心“爆發出情感的火花”,讓學生對音樂進行深刻地感知、理解,從而真正滲透審美教育完成審美過程。
關鍵詞:音樂情感 音樂審美
《音樂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音樂教育以審美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在音樂教學中要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放在首位突出情感體驗。”小學音樂教育,是以音樂藝術的手段對兒童進行生動活潑的思想教育和審美教育,而音樂藝術是以最富于情感的音樂形象,直接向兒童進行美的教育。這些音樂形象為兒童提供了情感體驗的意境,在情感體驗中,兒童能正確地認識客觀世界,能感受音樂形象中的崇高思想,形成自己美的觀念和道德觀念。但是音樂形象不像圖畫那樣直觀具體,它是通過聽覺激起聽者在情緒上的共鳴而使人產生各種聯想。
一、音樂感知過程激起音樂情感培養音樂審美
音樂情感是人與音樂的交互過程中所產生的包括各種人類感情因素的心理過程。所以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有了第一感知時(就是首先確定音樂情緒),教師要用簡短的語言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要欣賞的音樂中來,如欣賞《春節序曲》時,可用簡單的語言啟發:“我們傳統的春節是非常熱鬧的,鑼鼓聲、爆竹聲、歌舞聲匯成一片。這首曲子展現了一幅革命根據地人民慶祝春節的熱鬧歡騰場面……”給學生提供音樂描寫的意境,讓他們先聆聽一遍,再發揮各自的想象去設想音樂作品描寫的動作、環境以及音樂形象,總之讓學生走進自己想象設計的意境中去理解音樂,在感知過程中體驗到審美的喜悅。再如欣賞《白毛女》歌劇選段“十里風雪”,先讓學生根據題目仔細聆聽,全曲共有六處加入長笛快速半音音階的吹奏,這種伴奏渲染了一種寒風刺骨風雪彌漫的意境。這段樂曲有大提琴、低音提琴所演奏的旋律,音區低,音色渾厚,速度緩慢,再結合男生演唱的唱詞速度,就更能想象出一幅形象鮮明的畫面:飽經風霜的老農民楊白勞,蒼老消瘦,愁容滿面,衣衫襤褸,步履艱難,心情沉重,走投無路,頂著狂風,冒著鵝毛般的大雪回家來。這就是在欣賞過程中隨音樂而產生的聯想,欣賞這首曲子時,要讓學生通過自己對音樂的節奏、音響、旋律等第一感覺,首先描繪楊白勞的外貌,從曲子壓抑的情緒中體會自己是楊白勞時的心情,在這樣的情形下自己會做出什么樣的反應,并用語言表達出來,從而達到對歌曲的理解及對音樂壓抑悲涼的審美效果。
二、積累懸念喚起音樂情感,培養音樂審美
音樂引起情感,是經歷了喚起期待,積累懸念,最后予以解決的過程。在這過程中,懸念或稱緊張度的積累越多,它解決情感的釋放則越強。然而,這種懸念或緊張度必須在反應主題能夠理解的條件下予以解決才具備審美價值,即欣賞者必須具備與音樂作品有關的生活經驗,這就是音樂情感與認識的聯系。欣賞音樂作品時,心理應該把作品的感情形象與通過對現實生活進行的聯想所帶來的藝術形象結合起來,音樂作品完成于一定的材料和一定的藝術語言體系中,因此我在教學生演唱歌曲之前,首先找出與歌曲描寫的意境相同或相似的生活畫面,引導學生去想象,向學生提出音樂懸念。由于學生的生活經歷各不相同,他們會設想出各種不同的情緒以及不同動作的畫面,因而對音樂產生不同的情感和審美過程。例如《走向大自然》這首曲子描寫了大自然一年四季的景色,曲調活潑、歡快,在教唱這首歌曲之前,我先向學生描繪了一幅畫面:金秋季節,秋高氣爽,大家結伴到郊外游玩,沿著一條小路向田野走去,遠處田野里稻浪翻滾,棉如銀海,到處一片豐收的景象,同學們邊走邊跳,邊說邊笑,心情非常愉快。讓學生的思維想象走到大自然中,思考用什么樣的節奏、旋律、音色、調式等來描繪自己設想的環境及在這個環境中的情緒和動作,在這一過程中音樂懸念進一步加強。學生會思考設計出一個優美的大自然風景及自己在這個環境的所思、所做、所感,并用簡單的創作手段描述自己的情感。那么要學習的這首歌又是怎樣描述一年四季景色的呢?從而更加強調了音樂懸念的緊張。這樣做不僅為所要教唱的歌曲在感情處理上使學生有了明確的分析,同時也使學生對音樂情感和音樂審美的培養有了明確的分析。再根據歌曲演唱的感情處理,更是加深了他們對音樂情感的印象,使學生積累起來的懸念在這里予以解決。達到對生活的向往,對自然的熱愛及滲透審美教育完成音樂的審美過程。
作者單位:安徽省郎溪縣建平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