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景 韓秀澤
“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是人教版小學數學標準實驗教科書編寫時所體現的基本理念。然而,教師對人教版的教材缺乏整體上的認識。究竟如何用呈現形式多樣、圖文并茂的教材來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筆者認為:
一、充分利用教材資源,培養學生的數學能力
新教材改變了傳統教材中單一機械的例題呈現形式,加強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增加了大量的精美圖片,注重將枯燥、乏味的學習內容,融于生動有趣的故事與情境中,注意通過主題情境引出學習內容。
孩子的思維是不斷地發展和進步的,在不同年齡段,他們所感興趣的東西不同,他們關注的問題和現象不同。
比如,一年級教材大多出現六、七歲小朋友最喜歡的一些生活場面、游戲場面和一些小動物的場面。這些場面容易引起這個年齡段的小朋友們的共鳴。如一年級上冊“比一比”中的“小豬幫小兔蓋房子”圖,就是考慮到剛進入小學校園的孩子,對童話故事最感興趣的特點,而且與學生生活緊密相連,激發學生學習的濃厚興趣與動機。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通過創造情景使學生從中體會到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關系,逐步學會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和認識周圍的事物,從而使學生的數學能力、數學意識及與人合作交流的意識都得到發展。
二、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激起學生的創造欲望
教師有時應本著“源于教材富于教材”的理念,在充分理解和把握教材的基礎上,以教材提供的資源進行合理設計,重新進行編排,適合學生的認知特點,更有利于達成有效的課堂。如對于一年級的學生好動、愛玩、好奇心強的年齡特點,我在教學《認識鐘表》時,為了抓住他們的興趣,激發他們的好奇心,把鐘面上的時針、分針和12個數,我制作了這樣一個課件:出示一個鐘面,時針、分針和鐘面上的12個數字可以分別閃動,具有直觀性,有強調和引起學生有意注意的作用,便于加深印象。
再結合小朋友一天的生活對整時的認識,使學生初步了解一天鐘表上的時針要轉兩圈,我又對這部分教材進行了改進:
(1)將六幅圖做成動畫的形式,原教材中這個練習是在最后部分出現,學生的注意力不易集中,我用動畫重新吸引學生,引起學生的興趣。
(2)將六幅圖上午、中午、晚上分為三組,每一組分別出現,可以對學生的認識起到引導作用。這樣使學生結合生活實際,知道一天中有早上7點,也有晚上7點。
(3)對六幅圖中的時刻做了部分修改,將起床改為6點半,做操改為9點半,睡覺改為8點半,這樣對整時和半時的認識更深刻、更到位。
練習往往在課的尾聲,學生正處于疲勞狀態,注意力不集中,情緒低落,此時,教師要很好地根據一年級兒童的年齡特征,將教材中的一些練習改為游戲活動,真正實現人人參與,調節課堂氣氛,再次激發了學習興趣。人人會學,而且還擴大了學生的思維空間,培養了創新精神。
片斷一:(將教材第75頁《加減混合》的“做一做”改為活動)
(老師拿出裝有2個皮球的籃子放在桌面上)
師:小朋友,籃子里只有2個皮球不夠玩怎么辦?
生:再拿幾個來。
(請兩個同學分別按先后順序任意抱幾個球放在籃子里)
師:誰能說說他們剛才抱球的過程,并列出連加的算式。
(生說)
師:小朋友,我們用連加的知識解決了剛才抱球的問題,你們能不能抱出用連減、加減混合的知識來解決球的問題呢?小朋友試試,在小組中抱抱球,并把抱球的情境用算式表示出來。
(小組合作,抱球說算式)
師:現在請小朋友把你們在抱球中最難、最有意義的一道算式說出來。
請其他小組的小朋友抱抱球,其余的小朋友當評委,抱對了,咱們就來點掌聲,好嗎?
(生出題抱球)
片斷二:(將教材第76頁的第2題增加一座“8”號房子)
師:小朋友們,游樂園的小動物分新房子了,可它們怎么也找不到自己的房子,正急呢,你們愿意幫助它們嗎?
生:愿意。
師:那請大家根據算式找答案。
(生獨立完成)
師:還有一座“8”號房子沒人住,小朋友,你們想住嗎?請趕緊編出得數是8的加減混合算式。
生:5+4-1
生:7-2+3
教材作為數學資源的一個主要載體,不僅承載著知識,更滲透著數學思想,我們應積極地做教材建設的參與者,培養自己調整教材、創造性的使用教材的能力,挖掘教材的潛在因素,把握教材的科學體系和邏輯結構,把握教材的重點內容和非重點內容;把握教材的難點和疑點,在尊重教材而又不拘泥于教材的前提下,處理好創新與繼承的關系,潛心鉆研,拓展學生學習的空間,實現對教材的必要超越。
作者單位:湖北省松滋市八寶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