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 旭
在小學美術、音樂教學中,我們常常發現這樣一種現象:一節音樂課,樂興有余而形象感染不足;而一節美術課,則靜謐有余而活潑氣氛欠佳。藝術課程中音樂與美術有密不可分的藝術共性和其特有的魅力,優美的樂曲可以陶冶人的情操,促進學生的思維、調節學生的情緒;多彩的畫面可以增強對音樂語言抽象性的理解。為了更好地活躍課堂教學氣氛,促進學生形象思維、發散思維和創造思維的發展,我在美術教學中嘗試介入音樂后深有感受,于是我在小學美術課教學中進行了美術、音樂互補的探索。
一、調動學習激情,激發學習興趣
人的心境要達到完美,至少要使自己的視覺和聽覺完美。我們常說音樂是聽覺的藝術,美術是視覺的藝術,在教學中將二者結合成互補、互利的生態關系可以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如,低年級美術教材《辦年貨》一課我先從音樂切入,帶領學生欣賞歌曲《小拜年》,學生隨著音樂里強烈的節奏可以自由表演,去感受過年時敲鑼打鼓,唱歌跳舞的熱鬧場面,歡樂的音樂勾起他們對以往過年的美好回憶,產生了想過年的想法,為后面的情景教學奠定了基礎。再比如上《太陽》這一課,剛上課我先請學生們欣賞歌曲《種太陽》,隨著歌曲的播放,學生調動了學習的激情,紛紛議論太陽的模樣,有的說像爺爺的臉,有的說太陽是五彩的等,正如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所說,興趣是能量調節者。它能支配內在動力,促成目標的實現。
二、緩解學習氣氛,加深對抽象的理解
對于音樂與人類智慧活動之間的關系,自古以來就有無數音樂家和哲學家對之進行過研究和闡述。古希臘人認為音樂是一種感召心靈的神奇力量,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畢達格拉……他們把人類社會的各種美德都歸之于音樂的作用,無論是在音樂的創造中,還是在對音樂的鑒賞中,都必須參與有想象、聯想、記憶等高級心理活動。如:在教學生繪畫線條韻律、節奏、疏密關系時學生感到枯燥,不理解。我在教學中請同學欣賞不同的樂曲,使學生先從聽覺上體會音樂不一樣節奏,然后跟著節奏用筆在紙上畫出各樣的線條。這種由不同藝術帶來的感覺,會使學生對線條所繪畫的節奏、韻律更容易理解。音樂的旋律在學生心里喚起鮮明的想象,這種旋律是培養創造力的一種不可比擬的手段。不同的旋律可以喚起學生頭腦中不同的表象。所以選擇恰當的背景音樂是很重要的,比如上國畫課一般應選擇舒緩、寧靜的樂曲。如:《多瑙河之波》、《天鵝》、《春江花月夜》等。上工藝制作課,如剪紙,布帖畫等、可選擇比較歡快、活潑的樂曲,使學生進入到制作的氣氛當中。如《土耳其進行曲》、《四小天鵝舞曲》等,緩解了課堂教學的學習氣氛和學生的緊張心理,調節了大腦興奮抑制功能的平衡。它可以提高視覺和聽覺的綜合感知能力,分析能力,創造力。法國大作家雨果也曾把音樂比作開啟人類智慧寶庫的鑰匙。
三、擴散學生思維,啟發學生創造
音樂是思維強有力的源泉。沒有音樂教育,就沒有兒童完全合乎要求的智力發展。音樂形象以新的方式在兒童面前揭示出現實中各種各樣事物和現象的獨特之點。音樂-想象-幻想-童話-創造,這便是兒童所走過的發展自己精神力量的道路。生動活潑的音樂欣賞、表現和創造的實踐活動,能夠刺激學生的表現欲望和創造沖動,在主動參與中展現他們的個性和創造才能,使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性思維得以充分發揮。因而我在教授《樂器》這一課時先拿幾件簡單的打擊樂器,請學生們聽音樂打擊時的節奏,接著利用擴散性思維,讓他們想想還有什么能代替這些打擊樂器表現節奏,于是學生們利用竹筒、竹板、酒瓶和易拉罐等廢舊物品來表現,這時我就接下去啟發學生能否根據這些廢舊物品創造一些樂器。學生們用自己制作的獨特樂器表演音樂旋律,培養了學生的創造能力和思維能力。
在小學的藝術教學中,必須聯系學生的心理特點,也要遵循藝術能力形成的規律,改進美術課程和教學中的不足,從單一的美術、音樂學科的設計轉變為建立多門藝術學科的溝通和融洽;從單一的美術教學轉換成綜合藝術課程形式體現了現今藝術教育改革的趨勢。為學生營造音樂、美術等多種學科的相互支持、相互補充的藝術學習環境。當然綜合也不是各要素的簡單疊加和拼湊,而是異質要素間的相互碰撞和交融,形成一種共生共容的生態關系。
當音樂走進美術,旋律與節奏,是幻想世界的載體,它充滿著芳醇濃郁絢爛多彩的詩情畫意,只有通過幻想和想象,才能親臨其境,有所觀賞和領悟。那些極富想象力的兒童音樂作品,更是童心幻想的大世界。音樂以其明快的旋律,能夠改變美術課堂教學的沉悶氣氛;而美術則以其清晰的畫面,也能使抽象的音樂語言增強形象性。因此讓音樂走進美術課堂,可以使美術課做到“聲中有畫,畫中有聲”,兩者和諧統一,從而既有利于創設課堂教學的審美氛圍,又有利于學生愉悅身心、激發靈感、發展思維和陶冶情操。
作者單位:江蘇省如東縣豐利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