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愛萍
一、問題的提出
《數學課程標準》就如何實現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與實踐創新的數學學習方式提出建議:一是數學教學應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向他們提供充分地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促使他們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同時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二是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擺正自己的位子,要認識到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交流、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生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三是認識到學生所處的文化環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維方式將導致不同的學生表現出不同的數學學習傾向。因此我們應讓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這也是我們作為一名教師值得探討的問題。
新課程標準倡導的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是順應時代和社會發展的要求的。改變學生已有的數學學習方式也是當今數學改革的熱點。
二、由被動的學習向自主學習的轉變
“自主學習”是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在學習時表現出的自覺性、積極性和獨特性。我們要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精神。
1.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數學來源于現實生活,數學的一切發展都不同程度地與現實有密切關系。我們要關注“現實數學”的重構,創設有助于學生自主探索的問題情境,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比如在講等腰三角形性質的應用這一節課時,我設計了一個具有生活意義的問題:一個等腰三角形的玻璃不慎打碎了,只留了一個底角和一個底邊,如何將這個殘缺的等腰三角形補全?這個問題生活化了,還具有挑戰性與開放性,激起了學生極大的興趣,一個個在本子上畫畫,再小組交流。當我問他們的時候,他們個個爭著回答。因為他們各人原有的知識不同,有的熟悉等腰三角形的兩腰相等,有的熟悉兩底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因此學生在畫等腰三角形時,就有了幾種不同的畫法。有利用兩底角相等的,有利用等腰三角形的“三線合一”的。通過這一活動,大大地激起了學生的濃厚學習興趣。當然創設情境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我們不能死板地教學生知識,而是要把數學教“活”。
2.讓學生學會質疑,引發學生自主學習的動機。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在教學中,要讓學生獨立思考。放手大膽地讓學生嘗試探究新知,學生自己能發現的知識,教師不要代替講解,讓學生在獨立思考中學會思考,學會質疑。課堂中教師要善于抓住學生思維中的熱點與疑點,進行激疑,讓學生在疑中產生問題,產生興趣,從而激發學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需要的心理,引發他們主動學習的動機。發展性理論告訴我們:人是世界上最豐富的生命體,要把課堂作為師生生命發展的載體,讓課堂充滿生命活力,讓學生主動地發展,還要關注學生潛能的發展。
三、由問答式學習向小組合作學習的轉變
《數學課程標準》要求教師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而適當引進小組合作學習,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小組的組建是小組合作學習賴以展開的前提。例如我們班48名同學可分成12小組,好中差搭配,男女生搭配,在小組討論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讓他們從互助、互勉、互愛、互尊中進行合作交流。例如我在講數據的收集與整理中抽樣調查這一節時就充分調動各小組的積極性,讓他們去收集不同資料,有的調查的是本村不同階段的人;有的是調查各班學生的愛好……
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每個小組都是一個合作的群體,學生面對的不再是教師,而是同伴,為學生創設了一個“無威脅”的課堂氛圍。變傳統的師生單向交流為師與生,生與生的多向交流。它將課堂上的單向反饋變為多向反饋,不僅為每位小組成員創造了均等的發表見解的條件,還大大提高了每位學生在45分鐘內發言的機會。學生通過同學間的討論、交流,擴大了信息量,在學習交流中相互啟發,拓展了思維的深度與廣度,增強了學生廣收信息,主動探究的能力。
四、由獲得知識結論向親歷探究過程的轉化
傳統的教學是“老師牽著學生走”,老師在課前就能基本安排好課堂教學的程序、節奏,課堂在老師的控制下,有秩序地進行著,強調的是接受學習。而自主學習的課堂是“老師圍著學生轉”,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活動與探究去“發現新知識”,感悟獲取數學知識的思想和方法,從而感悟數學美。這不僅是為了讓學生通過各種活動去探究和獲取數學知識,以達到對知識的深層理解,更主要的是使學生掌握、發現、認識并理解數學的一般方法,學會在生活中發現并創造數學,培養勇于探索、勇于創新的精神。所以我們要在授課過程中,適當的讓學生通過活動操作來發現問題,探究新知識。
數學與生活實際有密切的關系。要轉變學生數學學習方式就必須讓學生有充分從事數學探究的機會,讓學生既體驗到數學知識來源于實踐的真理,又感受到獨立獲取知識的樂趣,還從中學到不少解決問題的策略,有效地培養了學生實踐意識和探究能力。
傳說中,有一種植物,只要得到人們的關注,就能盛開最美麗的花。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我們要不斷更新自己的教學觀念,不斷去實踐新課程標準提出的“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須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的要求。只要我們關注教育改革,關注課堂教學新的探索,教育的明天一定輝煌燦爛!
作者單位:海安縣新生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