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麗英
摘 要:扳指算是聾生計算能力形成過程中的必經階段,但這一過程有長有短,不同的扳指算方式對學生口算能力的形成影響不同。教學中要正視低年級聾生的扳指算法并加以指導,同時加強口算教學,最終促進其計算能力的發展。
關鍵詞:低年級聾生 扳指算法 正視 指導
一、問題的提出
計算是小學數學中一項重要基礎知識。然而,本人從教聾校高段數學好多年,每屆總有好幾位同學,臨畢業了,計算簡單的加減法還是停留在扳指算的階段。在任教低年級數學的兩年中,我非常注意學生對算法的理解,強調思維過程,也特別關注聾孩子最初的指算階段。在本班兩名聾孩子的身上,我發現起初不同的扳指算方式對孩子后來口算能力的影響是不同的。
這兩孩子的家長都比較重視家庭教育,他們進校之前就已有一定的數的概念,具備簡單計算(扳指算)能力,但兩人的計算方式完全不同。比如計算6-4,學生甲的方式(以下簡稱方式一)是一手打6的手勢,一手打4的手勢,然后兩手同時逐一遞減,直到4減成零,6減成2,得出結果為2,學生乙的方式(以下簡稱方式二)是直接伸6個手指,收起其中的4個,得出剩下2個。在課堂上,我也十分強調數的組成教學,強調計算中想的過程,但在獨立計算中,學生還是常按自己原有的方式扳手指。直至20以內的加減法教學,方式二的學生已能較熟練地運用“湊十法”進行計算,偶爾也借助于手指算,但其目的是湊十,如計算9+7,其計算方式是記住9,想9+1得10,伸出7個手指,去掉1個,還有6個,得出9+7=16;而方式一的學生在課堂上也知道湊十,但在實際計算中,還是習慣完全地“扳指算”,如計算9+7,其方式是一手打9的手勢,隨著另一手從1打到7,這一手隨之從9打到16,結果得出16。
二、如何看待聾生的扳指算法
誠然,在掌握數的組成分解基礎上學會10以內加減法計算,逐步培養學生熟練口算的能力才是我們的目標,以上扳指算的方式似乎都太依賴直觀,并不能說真正計算能力的養成。然而,扳指算是學生計算能力發展過程中一個不容忽視的階段,必須正視它。初入學的孩子,哪怕是普通學校的,在初入學的識數、理解數的組成時,除了用數小棒等直觀操作形成表象外,時常也借助指算,何況聾孩子,除了少數幾位學習能力較強、數的概念形成較早的同學,大部分同學要經歷較長的扳指算過程,對于他們來說,加減法計算顯得抽象難懂,數的組成分解很難作為他們學習加減法的基礎,手指的運用是他們更愿意接受的方式。
三、如何指導學生扳指算
(一)兩種指算方式分析
方式一簡單易行,每個加(減數)直接打出手勢,直接操作,不用思考,結果又有較高的正確率,而且高年級同學也這樣教他們,所以這是許多聾孩子愿意接受的方式。但這種方式顯然不利于學生最終計算能力的形成,而且在退位減法時,容易出現如52-18=46的錯誤,在這種方式下,2-8與8-2是同樣的操作同樣的結果;方式二需要學生先會“識讀”手指,要理解伸出6個手指和手勢6的區別,許多同學由于起初的受挫或感覺不方便就不愿使用,但其實這種方式在指算的過程中也促進10以內數的組成分解的理解,利于學生形成數的大小及組成的表象,對最終從直觀思維到抽象思維能力的發展是有利的。
(二)注意學生扳指算法的指導
1.加強“指—數”對應操作練習,進行數手指、“識讀”手指。通過練習,讓學生除了學會用手語表示數字,還能把10以內的各數與手指數一一對應,如看到數字“6”,要求學生能馬上伸出實際的6個手指來,伸出6個手指,學生能很快說出是6個手指。
2.借助扳指進行10以內數的組成教學。數的組成分解是學生熟練口算10以內加減法的基礎,其教學起初必須借助直觀,除了應用實物操作,還可借助方便靈活的十指進行。如教學6的組成,只要伸出6個手指,一手是5個,另一手是1個,學生很容易就直觀理解了5和1組成6,把一手5個中的1個與另一手的1合在一起,就可以理解4和2組成6,……反復扳、反復讀指,熟練后學生就能在頭腦中形成表象。
3.指導學生正確扳指計算。10以內的加減法,在理解加減法含義的基礎上,對于數的組成掌握得好的同學,可直接利用數的組成分解來計算,當然這是最理想的。但對于學習能力較弱的同學,在計算教學時還沒完全掌握數的組成,這時你如果一味要求其脫離指算,其計算可能就沒法完成,學習中的受挫,就會影響他進一步學習的信心;相反,如果讓他能夠通過方便靈活的指算得出結果,就能讓其獲得成功體驗,但教師有必要指導指算方法。上面提到的方式一和方式二的對比分析中我們不難看出,方式二與用小棒等實物操作是等效的,而且簡便易行,在扳指的過程中也促進了數的組成與分解的理解,利于盡早脫離指算,所以教師可有意識地加以引導。對于入學之前已習慣用方式一的同學,教師可從計算速度、正確率等方面的對比,讓學生主動選擇方式二。
四、如何讓聾生盡早脫離指算
(一)教學中要結合其它方式加強數的組成教學及表內加減法的教學。《新課標》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的重要方式。低年級學生對通過游戲方式進行學習的活動很感興趣,這啟發我們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在“玩一玩、擺一擺、做一做”中學數學,使學生在玩中既學到知識,又體驗到學習的樂趣,同時也淡化學生扳指的意識。
(二)教學20以內的加減法,既要教會學生“湊十法”、“破十法”,也可以在引導學生在觀察計算結果的基礎上得出一些計算口訣,如20以內的加法口訣:九二十一、八三十一、七四十一、六五十一、九三十二、八四十二、七五十二、六六十二、九四十三、八五十三、七六十三、九五十四、八六十四、七七十四、九六十五、八七十五、九七十六、八八十六、九八十七、九九十八;在教學20以內退位減法后,整理所有算式,先通過觀察發現,在十幾減幾的算式中,差與被減數個位上的數字有密切關系,再通過觀察驗證,師生共同總結出十幾減幾的減法口算規律:減數是9,差就是被減數個位上的數字加1的和,減數是8,差就是被減數個位上的數字加2的和,依次類推,整理成口訣就是減9加1、減8加2、減7加3、減6加4、減5加5。
(三)加強口算方法指導,堅持每日5分鐘口算訓練。對部分能力較弱的同學,要多利用課余時間,不厭其煩地教會他口算方法,再讓他們與同一層次的同學多進行口算比賽,提高學習積極性,并從中找到學習的自信心,并把表內加、減法表整理放大貼在教室里,讓孩子有空讀讀記記。
學無定法,教無定法,我們必須根據聾兒的實際情況,遵循其發展規律,讓學生自主的探索算法,允許學生選擇自己“創造”的算法,逐步地引導優化算法。這里不強調學生采取同一種算法,不是不要求學生對多種方法的掌握,而是要關注學生的“創造”,提倡和鼓勵學生的積極探索,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真正促進其能力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季佩玉,簡棟梁,程益基.《聾教育教師培訓教材》
2.馬忠林主編《數學教學論》
作者單位:永康市特殊教育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