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銳

色彩鮮艷、形式多樣而又富有童趣的主題圖是教材的一大特色。從教材設計的角度來看,主題圖具有以下特點:一是具有比較強的故事性,容易喚起學生的認知經驗,調動學生的參與興趣;二是使學習材料的呈現靈活生動,體現一定的開放性,容易激活學生的思維,拓展學生的思路;三是以現實生活為背景的主題場景,具有比較強的人文性和教育意義。從實際教學情況來看,主題圖給數學教學帶來了新的亮色,但也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問題。如何更有效地處理教材中的“主題圖”,讓主題圖更好地服務于教學,有待進一步研究。
一、系統閱讀 準確定位
解讀教材是教學工作的首要環節。通過解讀教材,可以明確編者的意圖,準確定位教學目標,充分發揮教材資源的價值。當前,系統解讀教材顯得尤為重要。一方面,課程改革雖已進行了一輪實驗,但教材的編排體系、知識結構及知識間的縱橫聯系對一線大多數教師來說還是一個有待解開的“謎”。此種情況下,僅立足于對某一冊教材或某一主題情境進行所謂的研讀就難免會遭遇“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尷尬;另一方面,課程標準教材注重各領域內容的分解和組合,教材編排具有螺旋上升的特點。以二、三、四、六年級教材中均出現的“可能性”為例,教材編排不僅在取材上以“蒙眼摸球”的相似情境貫穿前后,體現出很強的連貫性和整體感,而且教學要求也逐漸提升、各有側重。這其中,二年級的教學重點是通過操作、觀察和比較,初步感知“可能”“一定”“不可能”等現象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能夠使用這些術語表達特定情境中的數學思考。三年級則是在二年級的基礎上,體會事情發生可能性的大小以及“等可能性”。四年級主要是運用可能性的知識來解釋游戲規則的公平性,判斷簡單的游戲規則是否公平。六年級則是用分數定量地描述事情發生的可能性。這四個年級的內容既有連續性,又有發展性,層層推進,拾級而上。
二、充分尊重 有效利用
時下,教師們大多認同“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這一對待教材的基本態度。但實際操作時,一些教師對之采取了斷章取義、厚此薄彼的做法,他們往往有“跳出來”的豪情,而缺乏“鉆進去”的耐心。有時,教師鉆研教材才剛剛開始,教材主題情境便被以“缺乏新意”而拒之門外。那么,專家學者深思熟慮、精心選擇的典型教學材料難道真的一無是處?讓我們先來看一看全國第七屆深化小學數學改革觀摩交流會上張齊華執教“認識分數”一課時對教材主題情境的處理:
師:叮叮和當當在一次郊游中遇到了一些與數學有關的問題,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媒體出示課本主題圖)。誰能幫他們把東西分一分?4個蘋果怎么分?
生:把4個蘋果平均分成2份,他們每人分到2個蘋果(媒體出示分的過程)。
師:2瓶水呢?(生答略)
師:每樣東西分得同樣多,在數學上我們把它叫做——
生:平均分。
師:可是蛋糕只有一個,還能平均分給兩個同學嗎?
生:能。
師:每人分多少?
生:每人分得蛋糕的一半。
師:是這樣分嗎?(媒體演示)蛋糕的一半是多少?(生答略)
師:把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都是蛋糕的一半,可是這一半該用怎樣的數來表示呢?
學生交流各自的想法,教師結合學生的交流,揭示課題:認識分數。
張老師直接采用教材的主題情境展開教學,給我們的啟示有兩點:第一,一線教師對待教材需要充分尊重,深入鉆研,準確把握,合理使用。第二,主題情境美麗的畫面只是其表,其中蘊涵的數學問題并由此引發學生的數學思考才是根本所在。由此,面對主題情境,教師應透過現象看本質,而不是熱衷于外部材料、場景的無意義更換。
三、巧引善導 省時增效
事物都有兩面性。由于主題圖貼近生活、富有童趣,導致圖中無關信息偏多,能讓學生感興趣的點太多,因此,費時低效,把主題圖上成了“看圖說話”成為教學中最為突出的問題之一。而這顯然又與教師提問、引導是否得當相關。我們來看二年級(上冊)“認識乘法”主題圖教學中教師的有效提問和引導。
師:同學們,這幅畫美嗎?
生:美。
師:在圖中有兔子,有小雞,我們看兔子是幾只幾只在一起的?
生:2只2只在一起的。
師:那你們能不能2只2只地數小兔的只數?我們一起數,一共有幾個2只?
生:3個2只。
師:怎么計算?
生:2+2+2=6。
師:加數都是幾?幾個2相加?(生答)
師:那你們能不能這樣幾只幾只地數一數小雞的只數,能不能列出算式?(生答)
……
上述引導,緊緊地圍繞了本課教學的目標,抓住了情境圖中的數學問題。教師只有做到:當學生觀察處于無序和混亂狀態時,及時幫助梳理;當學生認識浮于表面偏離目標時,及時加以提示;當思維趨于雷同出現故障時,及時給予點撥……主題圖教學才能突出其“數學味”。“幫助兒童更好地理解數學、讓兒童用數學的眼光去分析問題,從而加強兒童對數學世界的理解”這一創設主題情境的根本目標才能順利達成。
新教材提供的主題圖,是一筆豐富的教學資源。用好這筆資源需要我們透過美麗的表面把握內涵和本質,需要我們精心思考、用心實踐、潛心研究。
作者單位:河北省清河縣馬屯校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