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桂杰
摘 要:抗美援朝是新中國重要的戰略決策,面對當時復雜多變的國際局勢,這一決定經歷了很大的曲折,從避免參與到實施積極防御,從解放臺灣到抗美援朝的決策是一個艱難的轉變過程。
關鍵詞:抗美援朝 戰略決策
抗美援朝運動是新中國建國初期三大運動之一。應該說,中國出兵的動機并不是由單方面的因素決定的,它是中國領導人針對當時國內外的復雜環境和條件而做出的反應。中國的軍事戰略由解放臺灣到抗美援朝是一個艱難的抉擇,既有出于國家安全利益方面的考慮,也有繼續領導中國革命的信心和意志。
一、新中國對朝鮮戰爭前期的反應
1.新中國的南攻北守戰略計劃
新中國建立后,共產黨接手的是一個千瘡百孔的爛攤子,當務之急是迅速醫治戰爭創傷,恢復正常的生產和生活以及如何穩定全國政治局勢。當時的戰略部署是“南重北輕”,戰略重點在福建沿海地區,正在為解放臺灣積極備戰。在東南沿海集中了16個軍的兵力,而當時整個東北三省只有已經確定集體轉業的第42軍在黑龍江開荒生產,另外還有五個獨立師、一個公安師擔負地方警備任務,全部兵力不足20萬人,只占當時中國正規軍總兵力的1/27。毛澤東說,1949年和1950年將是中國革命在全國范圍內勝利的兩年。就中國的局勢來看,毛澤東是不愿意看到在中國北方鄰國發生一場可能導致美國干涉亞洲事務的戰爭。所以說,中國對朝鮮戰爭的爆發沒有進行政治準備、軍事準備和心理準備,中國也確實無意對金日成的軍事冒險行動進行干涉與參與。
朝鮮戰爭爆發后,北朝鮮軍采用突襲的戰術,一路長驅直入,將美韓聯軍趕到朝鮮半島南端洛東江。北朝鮮軍的節節勝利使得中國政府對朝鮮局勢沒有特別的重視。全國范圍內的工作重心也沒有因此發生轉移。6月30日,即美國決定全面介入朝鮮戰爭的當天,中國頒布了土地改革法,一場全國規模的群動轟轟烈烈地展開了。解放臺灣的計劃也沒有因為美國第七艦隊進駐臺灣海峽而立即放棄。據肖勁光回憶,6月30日,周恩來向他轉達中央對形勢的分析時說:“形勢變化給我們打臺灣增添了麻煩,因為有美國在臺灣擋著……陸軍繼續復員,加強海、空軍建設,打臺灣的時間往后推延。”很明顯,中共是因為軍事上的困難而推遲進攻臺灣的時間,而不是要有意地參與朝鮮戰爭。全軍規模的復員工作也沒有因戰爭因素而停止。6月初的中共中央七屆三中全會決定,為了爭取全國財政經濟情況的基本好轉,中國人民解放軍決定在保存主力的基礎上,進行大規模的復員工作,擬將軍隊的定額壓縮到280萬到300萬人。按照預定計劃,中央復原委員會下達由軍委主席毛澤東、政務院總理周恩來共同簽署的《軍委、政務院關于1950年復員工作的決定》,正式開始了中國規模最大的一次復員工作。在朝鮮戰爭初期,中國領導人的注意力尚未轉移到朝鮮問題上來。
朝鮮戰爭強化了美國的冷戰意識。杜魯門政府認為北朝鮮“侵犯”南朝鮮是蘇聯企圖控制亞洲、不惜訴諸戰爭的實證。由于錯誤地把朝鮮人民軍越過三八線的行動視為共產黨國家在全球范圍內展開總體進攻的序幕,甚至是第三次世界大戰的開始,美國政府開始把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作為它的“雙管戰爭”。然而,美國的第一反應竟然是朝鮮戰爭爆發后的第三天,杜魯門總統公開宣布美國武裝援助南朝鮮,干涉朝鮮事務。同時“命令第七艦隊阻止對臺灣的任何攻擊”,武裝侵占我國領土臺灣。人們應該注意到,對朝鮮戰爭的突然爆發,除了進行新聞報道以外,中國政府在最初幾天沒有發表正式宣言或聲明。而對于美國將在臺灣海峽采取的武裝行動,中國則立即提出了嚴正抗議。28日,毛澤東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八次會議上的講話,和周恩來代表政府發表的聲明,以及隨后的各民主黨派的聲明,全部把攻擊的矛頭集中在美國對臺灣的軍事行動上。直到7月中旬,全國的抗議活動也都是把臺灣問題放在朝鮮問題之前。
2.美國參戰導致中國戰略重心的開始轉移
在美國全面卷入朝鮮戰爭后,特別是聯合國大會通過以一切可能的手段援助韓國的決議以后,中國開始關注朝鮮戰局問題,毛澤東的注意力漸漸轉向北方。斯大林也想到應該把中國拉入戰場,要求中國立即集中9個師的兵力于中朝邊境,并答應提供空中掩護。這時,毛澤東一方面指示中央軍委討論調整戰略部署,加強東北邊防,一方面開始考慮中國如何對待朝鮮戰爭的問題。7月7日,中央軍委在中南海居仁堂召開討論保衛國防的第一次會議。會議主題是討論組建東北邊防軍問題。會議做出決議:限7月底將四個軍三個炮兵師全部調往安東、輯安、本溪等地集結;組成以粟裕為東北邊防軍司令員兼政委、肖華為副政委的指揮機構;進行后勤、兵員補充準備及政治動員工作。毛澤東當天夜里批準,立即執行。后因粟裕有病不能到職,7月中旬由第13兵團司令員鄧華率所轄第38、39、40、42軍在東北布防。東北邊防軍總兵力約26萬人。從會議的人員、會議決議內容來看,中國考慮的重點也只是加強東北防御,直到美國軍隊在仁川登陸以前,中國的軍事部署的基本方針仍是“南重北輕”,即使在萬不得已時出兵朝鮮作戰的想法,也是出于戰術角度的考慮。
隨著朝鮮局勢的變化,中國領導人的憂慮也在逐漸加深。8月4日,即朝鮮人民軍進攻受阻,美韓釜山防御戰線已經穩定下來的時候,中共召開政治局會議。毛澤東指出,“如美帝得勝,就會得意,就會威脅我。對朝不能不幫,必須幫,用志愿軍形式,時機當然還是要選擇,我們不能不有所準備”。周恩來也說:“如果美帝將北朝鮮壓下去,則對和平不利,其氣焰就會高漲起來。要爭取勝利,一定要加上中國的因素,中國的因素加上去后,可能引起國際上的變化。我們不能不有此遠大設想?!?/p>
對于戰局嚴峻的估計,使得中國進一步調整軍事部署,開始明確提出了入朝作戰問題。8月26日,周恩來召集第二次保衛國防會議。與前次會議比較,這次參加會議的人員增加了直接參與作戰指揮的干部。周恩來通報了朝鮮戰局的復雜情況和可能面臨美軍在仁川登陸的困難局面,要求東北邊防軍務必在9月底以前做好一切作戰準備。周恩來特別強調中國出兵援助朝鮮的可能性增大,而且,“如果出國作戰的話,主要對象是美帝國主義,而不是李承晚偽軍”。與美國軍隊較量,特別是入朝作戰,對中國領導人來說,還是以防萬一的考慮,是整體戰略防御中考慮的一部分,而不是已經確定的作戰方針。從各個方面來講,中國出兵有著很大的困難,毛澤東指出,軍事建設需要有一個較長遠的規劃,各個兵種需要規劃,空軍、炮兵、裝甲兵等需要加緊訓練,積極備戰。中國政府的舉動是應付時局的需要。
值得注意的是,派兵入朝作戰,并不是中國政府單方面的事情,必須得到朝鮮政府邀請。但當時中朝關系并不是很協調,雖然中國與北朝鮮政府在1949年10月6日就建立了外交關系,直到戰爭爆發時,中國在平壤還沒有正式設大使館,任命不久的駐朝鮮大使倪志亮因病還在武漢修養。在平壤僅有的中國機構是東北行政委員會派出的商業代表處,而且其主要負責人溫士禎也在沈陽休假。在戰爭爆發前金日成曾訪問北京,他并不是來請求中國的支持與援助,而是奉斯大林之命要求中國同意他以武力解決朝鮮統一問題的計劃。而且蘇聯援朝的武器都是從海路,而不通過中國鐵路,這樣做的特別目的就是隱瞞中國。所以,中國不了解金日成和蘇聯軍事顧問制定的具體計劃。直到戰爭爆發后第三天,金日成才派一名校官來北京通報情況。毛澤東對此十分不滿,曾對師哲說:“他們是我們的近鄰,戰爭爆發也不和我們商量,現在才來打招呼。”
二、美軍仁川登陸后中國的反應
當麥克阿瑟仁川登陸成功后,北朝鮮軍被攔腰切斷,兵潰千里,特別是在聯合國軍越過三八線北進的趨勢日益明顯的時候,現實的環境和條件發生急劇的變化,一切因素都允許和迫使毛澤東迅速做出參與戰爭的最后決策:中國的國家安全和主權完整將面臨嚴重的威脅,必須采取軍事措施。盡管7月初毛澤東還沒有最后確定把自己的攻擊力量放在臺灣和朝鮮兩個方向中的哪一個,按照毛澤東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的一貫戰略思想,必須在朝鮮和臺灣兩個方向上做出選擇,而且面對的敵人是同一個對象——美帝國主義。中國必須分析朝鮮和臺灣戰場的不同特點:(1)戰爭類型不同。朝鮮戰場打的是一場陸地遭遇戰,主要依靠的是步兵,炮兵、空軍為輔助支援;解放臺灣首要的是要掌握制空權和制海權,然后才能實行登陸作戰。金門登陸戰役中共損失三個團9000多人,是自國共內戰以來遭受的嚴重的損失,給中共領導人深刻的教訓就是:現在軍隊面臨一個新的戰爭課題——兩棲登陸作戰,所謂有兵無船,等于無兵。(2)戰術要求不同。朝鮮戰爭中國可以依托東北后方基地,采取積極防御的戰術,主動出擊,將戰火阻擋到國門之外。而且朝鮮多山地,對美軍計劃行動不利,又有蘇聯的援助,憑借中國的優勢兵力,成功的幾率比較大;解放臺灣的戰爭,中國在沒有完全掌握制空權和制海權的情況下,貿然采取進攻,就很有可能重蹈金門戰役的覆轍。而且以后必須在東南部署重兵,時刻警惕臺海局勢。這時戰爭就變成單純的防御戰了,處于被動的地位。這些因素交織在一起迫使中國必須參與這場戰爭。實際上,中國領導人早就把美軍越過三八線的行為作為判斷這場戰爭是否對中國安全構成威脅的標準。仁川登陸的第三天,中央軍委決定向朝鮮派出軍事先遣小組,偵察地形,做戰場準備。毛澤東還帶信給高崗說,“看來不出兵是不行了,必須抓緊準備”。
三、中國決定出兵的戰略決策
自國共內戰以來,美國至少在表面保持對中國內政不干涉的立場,為緩和中美之間的沖突,離間中蘇關系,杜魯門總統在1月5號的講話甚至透漏美國將放棄臺灣的信息。同樣,中共雖然在建國后宣布“一邊倒”的方針,與蘇聯結成政治軍事同盟,但并沒有斷絕與西方國家的聯系,也沒有存心針對美國采取任何特殊的外交行動。即使從保持新政權穩定及其在國際環境中的主動地位出發,中國也需要保持與美國周旋的外交余地。但是,美國第七艦隊進駐臺灣海峽,使得中國統一大業功敗垂成,在毛澤東看來,美國已經對中國宣戰。隨著朝鮮戰局的惡化,中國出兵的方向越來越明朗化,出兵朝鮮宜早不宜晚。
中國出不出兵的問題,關系到國家的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從現實問題考慮:新政權立足不穩,恢復經濟建設剛剛起步,多年的戰爭造成的厭戰情緒,中美軍事實力的明顯差距等等。新中國的政治情況、經濟基礎和軍事力量能否保證其戰勝世界上實力最強大的美國還是個未知數。多數中國領導人從現實考慮,最初反對介入這場戰爭。而從長遠利益來看,參與戰爭則是利大于弊。中國當時處于西方國家的軍事包圍之中,只有倒向蘇聯社會主義陣營,同蘇聯建立同盟關系。但是這種同盟是微妙的,中國不可能將自己的國防完全依賴蘇聯。單純從軍事角度來看,一個強大鄰國的出現本身就潛伏著戰爭的威脅。昔日蘇聯紅軍橫掃日本關東軍的情景歷歷在目,并且將中國東北地區的機械設備運往蘇聯。如果打擊的對象是中國的話,那么這樣的情況還會再上演一次。東北亞地區是一強兩弱,如果朝鮮在滅亡,中國將會更加孤立、被動。毛澤東充分認識到局勢的緊迫性,不容中國再考慮,他依靠自己的領袖魅力和說服教育,終于克服困難,做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正義舉動。
中國出兵朝鮮,先不論戰爭結局如何,以后證明確實是正確的決策。新中國以其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在建國初期極其困難的情況下,敢于迎戰頭號資本主義強國,迫使美國不得不依靠談判來解決戰爭問題。這大大提高新中國的國際地位和聲望。同時中國領導人能在緊急的情況下果斷采取正確的舉措,說明中國政治領導的成熟。
注釋:
1.徐焰.《第一次較量-抗美援朝戰爭的歷史回顧與反思》,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0年版
2.《毛澤東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3.周軍.《新中國初期人民解放軍未能遂行臺灣戰役原因初探》,《中共黨史研究》1991年第1期
4.雷英夫.《抗美援朝戰爭幾個重大決策的回憶》,《黨的文獻》1993年第6期
5.徐藍主編.《新中國成立和朝鮮戰爭爆發對美國越南政策的影響》,《近現代國際關系史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6.《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一冊,中央文獻出版社1988年版
7.李海文.《中共中央究竟何時決定志愿軍出國作戰?》,《黨的文獻》1993年第5期
8.薄一波.《若干重大決策與事件的回顧》上卷,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年版
9.雷英夫.《抗美援朝戰爭幾個重大決策的回憶(續一)》,《黨的文獻》1994年第1期
10.柴成文,趙勇田.《板門店談判》,解放軍出版社1989年版
作者單位:鄭州大學歷史學院近現代史專業2006級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