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 奐
摘 要:如何能引導學生認識發現古典文化特別是古典詩詞中的“美”和無限意趣呢?這是我語文教學中時常考慮的一個問題。經過多次實踐,我發現用流行歌詞解讀古典詩詞,不僅能極大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誦讀、探究古典詩詞的興趣,對語文的學習積極性也提高不少。
關鍵詞:流行歌曲 古典文化 意境 修辭
周杰倫是當下相當走紅的一個歌星,他的歌不僅學生喜歡,作為老師的我也很喜歡。特別是他的中國風系列如《菊花臺》《千里之外》《東風破》《青花瓷》等。也看了很多文章對他中國風以及古典詩詞運用的評論,就想,如果能把他的歌帶入課堂,我的課堂豈不活色生香、趣味無比了啊。這樣想來,就動手準備,誰料想著簡單的事,一旦做了,就會發現許多新問題,這些古色古香的歌詞中,不僅隱藏著唐詩宋詞的蹤跡,更是運用了大量的修辭手法,為聽眾營造了一個又一個獨特的、頗具審美情調的意境,再配上優美的旋律,所以才得以走紅,經久傳唱。可在語文課堂上運用挖掘的也不僅僅只是唐詩宋詞了,我試著在課堂上運用,效果頗佳。
一、流行歌詞中的意境
由周杰倫演唱的《東風破》,詞作者為方文山,自出品以來就久經傳唱。而我也極度地喜歡。當我把這首歌在
語文課上放給學生聽時,雖是初二的學生也聽得如醉如癡。
值此機會,我把一盞離愁、月圓更寂寞、一壺漂泊和楓葉、墻、籬笆這些詞寫在了黑板上。
我問學生:請問你看到這些字和詞時心里有什么感覺?請試著用一句話寫出你的感覺或你想象的畫面:
以下是一些同學寫的:
1.當我讀到“一盞離愁”時,我看到了在一盞油燈下,兩個即將分別的人和他們臉上的淚水。
2.我看到楓葉二字,就想到了秋天,想到了離別。
3.我看到月圓更寂寞時,不僅想到了離別,還覺得有一種淡淡的哀傷。
在表揚同學們善于聯想的同時,我也借此引入了“意象”和“意境”的話題。所謂“意象”是一個個表意的典型物象,是主觀之象,是可以感知的、具體的;意境是一種境界和情調,它是在意象所烘托的氛圍中達到的一種境界,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是要體悟的、抽象的。其次,意象或意象的組合構成意境,意象是構成意境的手段或途徑。正確的把握二者都需要想象。
而同學們喜歡這首歌,正是因為詞作者借助古詩詞用韻的效果,為我們交織出一幅幅有著淡淡憂傷意境的凄美畫面,再借助婉轉悠長的曲調,凄冷迷茫的意境躍然眼前。滿足了當下年輕人追求時尚又保留民族性的雙重需求,成為廣為傳唱的流行歌曲。我又播放了周杰倫的《千里之外》和《菊花臺》,并在背投上打出歌詞,讓學生品味,學生的興趣一下調動起來,紛紛舉手說出自己的感受。
趁熱打鐵,我在背投上打出同學們學過的《江雪》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我請同學們找出此詩的意象,并試著品讀個中意境。
同學們紛紛發言,經過討論,大家確定了本詩只有一個意象——江雪,作者通過種種鋪墊,讓我們看到一片沒有人蹤甚至沒有鳥跡的白茫茫的江雪。而江雪與詩中的戴著蓑笠的老翁,又互為映襯,構成了本詩深遠的、天人合一的渺遠意境。
二、流行歌曲中的修辭運用
周杰倫另一首比較流行的《菊花臺》。這首婉約而略帶憂傷的歌詞繼續著周杰倫(詞作者:方文山)中國風的特點,而這歌詞中涉及到的修辭手法不僅有我們熟悉的比喻,還有學生不宜理解的通感、比擬、移就等類型。
通感:又叫“移覺”,用形象的語言使感覺轉移,把適用于甲類感官上的詞語巧妙地移植到乙類感官上,視覺、聽覺、觸覺、嗅覺等感覺彼此相通。一種感覺與另一種感覺之間在心理上反映上的相似點,是感覺轉移的條件,符合這一條件亦即運用移覺修辭方式原則。
比擬:把甲事物模擬作乙事物來寫的修辭方式。包括把物當作人來寫,把人當作物來寫和把此物當作彼物來寫的形式。
移就(移用):甲乙兩項關聯,把原來屬于形容甲事物的修飾語移屬乙事物。移就的種類:移人于物和移物于物。
在學習了通感、比擬、移就的知識點之后,我讓同學們找出《菊花臺》中使用這些修辭的句子:經同學們反復討論,最后確定:夢在遠方化成一縷香(運用了通感修辭)將感覺不到的夢化成似乎可感的味覺;
慘白的月彎彎勾住過往(移用修辭)“慘白”是形容人臉色的,這里卻修飾“月”;雨輕輕彈朱紅色的窗(比擬修辭)把本是人的動作“彈”運用到“雨”字上;隨風飄散你的模樣//菊花殘滿地傷(比擬修辭)把人獨有的“傷”化用到滿地,構筑哀傷意境;你的笑容已泛黃//花落人斷腸我心事靜靜躺(比擬修辭)把形容物的“泛黃”運來修飾人的笑容。等等。
下課鈴響后,同學們仍意猶未盡地品味著《菊花臺》里淡淡地哀傷和舒緩地曲調,而我的有關“意象”、“意境”、“通感”、“移用”、“比擬”的拓展教學也在他們的輕聲吟唱中完成。在同學們興奮的目光中我告訴他們:流行音樂正是借助博大精深而韻味無窮的傳統文化,才綻放出了新的生命力,這就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活力與魅力。雖身處網絡時代和國際化的當下,也請同學們珍視并熱愛我們的傳統文化,亦懂得聆聽和追尋古典文化的芳蹤,親身去感受、認知我們民族文化所獨有的殊美意境,一定會有無限收獲。
參考資料:
(蔣寅)《語象·物象·意象·意境》
《中學語文園地》“淺談通感和詞語移用”
作者單位:烏魯木齊市十九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