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光平
“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語文教學尤其如此。如何在一堂課上使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變“灌輸”為“樂學”,興趣的激發是一個很關鍵的問題。那么,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呢?這里我們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幾點粗淺的看法。
一、巧設導語,激發興趣
導語是教學一篇課文的開場白,是教師在新課的開始階段,從一定的目的出發,用很短的時間,并采取一定的方法或手段,激發學生學習新課的心理情緒的重要教學環節。精心設計好一個導語,因勢利導,那么上課伊始就能扣住學生的探究心理,激發其興趣,活躍其思維,從而大大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創設情境,引人入勝
情境是一堂語文課的“小天地”,它是教師用生動形象、親切感人的語言,或描述意趣橫生的同教學內容緊密相關的人物、事件與景物,或演示形象逼真的與教學內容有關的動作畫面,并借助一定的媒介創造出來的,教師在語文教學中創造性地設計好一定的情境,讓學生戲劇般地進入角色,就能喚起他們的情感體驗,點燃其思維的火花,產生強烈的共鳴。這樣,也就能極大地調動學生的興趣,從而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藝術提問,加深理解
提問是教師有目的地設疑,以引起學生積極的定向思考的一種方式,它是推動學生實現預期目標的有效控制手段。藝術的、適合學生思維心理特點的提問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能引燃學生的思維火花。這樣的提問使抽象的“詞義”變得生動有趣,從而有效地喚起了學生求知的積極性。
四、詼諧幽默,深入淺出
列夫·托爾斯泰說過:“我們不僅能夠把思想概念,而且還能夠把最復雜的色彩最細膩的圖畫用語言表達出來……”一個語文教師要善于在講臺上用優美而富有魅力、吸引人、感染人的語言,奏出美妙的交響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誘導他們積極思維。這樣一來,既講清了道理,又活躍了課堂氣氛。
實踐證明,一堂成功的語文課教學不應是停留在知識的表面,而是要深入挖掘其內涵;不應是僵死的知識灌輸,而是要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烏申斯基曾說過:“沒有任何興趣被迫進行的學習,會扼殺學生掌握知識的意圖。”因此,我們認為在語文教學中至少應該把握以上四環節。應該努力做到:避免晦澀難懂的語言,消除緊張尷尬的氣氛,創造興趣盎然的意境,從容不迫,妙趣橫生,從而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學習和掌握新知識,進而達到教學的理想境界。
總之,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學生在輕松愉悅中學習,其學習興致和學習效率都是不可低估的。
作者單位:重慶市云陽縣白龍九年制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