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清福
“指導學生作文,要從內容入手”,它不僅體現了內容與形式辯證統一的基本觀點,而且體現了教書育人辯證的教學思想,也符合小學生作文的心理規律。那么作文指導該如何從內容入手呢?本人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嘗試。
一、豐富生活,指導學生獲取作文素材
1.開展活動
為豐富學生的生活,老師可根據作文的訓練要求,結合學校的專題教育,利用班隊會、課外活動時間,有意識地開展一些活動,并努力使思想教育和作文訓練同步。如為配合學校開展以“學雷鋒、學賴寧”為中心的學英雄、講禮議、創文明的教育,我設計了“讀介紹英雄的書籍”、“講有關英雄的故事”、“唱頌揚英雄的歌曲”、“學英雄的優秀品質”等系列主題活動。
2.參觀訪問
當學生對某些題材缺乏細致了解時,可指導學生到實地去參觀訪問。如,我們學校坐落于大山角下,班上所有學生都去過那里,可一寫與山有關的作文時,卻寫不清楚,寫不具體。可見,他們平日對一些景物觀察沒有留心,對一草一木了解不具體。作文前,我就有目的地組織學生再次去游覽,并布置學生回來寫游記。游覽時,我指導學生注意觀賞山上的花草樹木,重點觀察幾處并作好筆記。回來后,稍作指點,大多數學生都能寫出內容具體的好文章。
3.觀察積累
這里的觀察,不是指一般的對事物即興觀察,而是從積累的角度進行較長時間的定向觀察。老師指導學生觀察積累要狠下工夫,要有意地鍛煉和培養學生觀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這才是解決學生寫作缺乏材料即“治本”的有效措施。指導時,老師要培養兩種學習能力。一是學會從觀察中發現以前未發現的事物特點;二是學會記錄這些新的發現,并加以合理想象,通過整理、分析,轉化為作文材料。同時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觀察事物的習慣,做生活的有心人。這樣觀察積累,充實了材料倉庫,必定會寫出富有新意的作文。
4.閱讀積累
學生作文材料有來自直接的生活,也有來自間接渠道的生活。經常組織指導、鼓勵學生閱讀書報,收聽廣播,觀看影視,從他人他地區的社會生活、自然生活的報道與介紹中增長見識,拓寬視野,豐富生活經驗,并觸發聯想自己的生活,形成作文材料。這樣積累吸收得越多,運用時才能得心應手。
5.創設情境
作文指導課上,為幫助學生作文,老師可創設一些情境,利用多種媒體指導學生作文,讓學生觀察錄像、幻燈片,聽錄音或動手演示,也可進行課堂素描,拼圖剪貼,觀察圖片,或小實驗、小制作等。讓學生動手演示,用眼觀察,動腦思考,用口描述,拿筆記載。
二、加強交流,讓學生打好寫作的基礎
理論研究和實踐經驗都已證明,從說到寫是行之有效的訓練途徑。文字是表達思想的符號,“說”是內部語言轉化為書面語言的橋梁,想得清楚,說得就清楚,寫出來就明白。作文指導中,安排課堂交流這一環節,讓學生把生活中的人和事搬到課堂里,組織學生分析討論。這樣做,不僅豐富了學生的知識,開拓了視野,幫助學生克服了沒有材料可寫的困難,而且有利于提高他們分析事物的能力和表達能力,為寫好作文打下良好的基礎。在組織學生交流信息、口述作文時,教師要注意抓住典型事例,組織學生進行分析評論,遇到不同的看法,不統一的意見,老師不急于糾正下結論,而是讓學生再去搜集資料,進行學習、觀察和研究,自己得出正確的答案。在交流時,老師還應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逐步做到圍繞中心,突出重點,有條理地具體講述。學生在這樣的交流中回憶生活,想象情景,再現情景。學生“常說口里順,提筆手不笨”,寫起作文來就能下筆如有神了。
三、靈活訓練,讓學生寫自己想寫的內容
學生在平常的生活實踐中,積累了一定的材料,產生了寫作的欲望,老師在教學中就應該努力為學生提供傾吐、表達的機會,給學生開辟用武之地。
命題作文是一種傳統的訓練形式,它固然有著許多的優點,也有著其不可忽視的存在價值,但長期如此,勢必束縛了學生的思維,限制了學生的表達,學生很難寫出自己想寫的內容。因此,我們必須從狹窄的單一書面命題作文的藩籬中解脫出來,使寫作體裁多元化、表現體例多樣化、訓練方法多式化,使之與豐富多彩的現代生活相適應,與少年兒童的實際生活相適應。寒暑假返校后的第一篇作文,基本上是讓學生自由命題、自由作文,假期中的見聞、感受、參加的活動、新人趣事都可以作為作文的材料,只要有中心有內容,文句通暢就行。有時,我還讓學生進行“語文素材作文”訓練,或者通過給老師寫信談心,寫讀書筆記、觀后感,寫日記周記進行作文訓練。這樣形式多樣的作文訓練與學生的生活實際、思想實際貼得更緊,更利于學生表達自己要說的意思。
總之,指導學生作文,要從內容入手。它不僅是個教學方法問題,而且是教學思想問題,它具體體現在作文教學的全過程中,只要我們沿著這個路子積極探索,勇于實踐,作文教學就一定會在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中更好地發揮它應有的作用。
作者單位:甘肅省通渭縣常家河職業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