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偉僑
新課程標準下的地理教學,體現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整合;以學生為主體,通過教師引導、自主學習、質疑解難、合作探討,從而讓學生學習對生活有用、對學生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知識作為最終目標。
一、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把課堂還給學生
1.啟發式教學,提高效率:每節課都有相應的知識要點,老師可以把知識結構列出給學生,讓學生有個宏觀的把握。至于知識要點,老師可以先給學生設置探究問題,然后讓學生帶著問題自己去閱讀教材,分析問題,歸納總結。讓學生明確了目標后,就能增強自主學習意識,提高學習效率。然后引導學生自己思考、分析、歸納、總結得出結論,這樣有利于學生能力的提高。
2.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學而能問,既是學生認識的突進,也是學生思維的聚焦。假如一個學生提出問題,其他學生們都去找,去發現,然后在課堂上交流一起解決問題。這樣,調動了學生的能動性,促進了學生的主動探索能力和發現能力。所以,我們要給學生提供質疑的時間和空間,使他們有疑問可以提。如果學生提出的問題,老師沒能及時回答出來,這樣的學生更要鼓勵,說明學生真正思考問題。
3.問題探究:教學中,有時故意給學生一個錯誤的結論,然后指導學生通過各種手段來驗證結論。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分析、歸納、總結,指出老師給出的結論不一定正確。讓學生明白老師說出的結論不一定就是正確,真理是要經過實踐的證明,要得到科學的結論就必須自己去探究。學生探究能力得到提高,知識更加豐富,思維變得開闊,興趣自然提高。而且學生思維會變得異常活躍,創造精神會大大增強。
4.靈活使用教材內容:新課程標準的教育理念,教材的首要功能只是作為教與學的一種重要資源,但不是唯一的資源,它不再是完成教學活動的綱領性權威文本,而是以一種參考提示的性質出現,給學生展示多樣的學習和豐富多彩的學習參考資料;同時,教師不僅是教材的使用者,也是教材的建設者。因為這次課程改革中的一些改革理念仍具有實驗性質,不是定論,不是不允許質疑的結論,還有待在實踐中進一步檢驗、發展和完善。我們在創造性使用教材的同時,可以在“課后反思”中作為專題內容加以記錄,使教師、教材和學生成為課程中和諧的統一體。
二、使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
地理學習不是從外向內不斷被動填入新知識,而是學習者主動利用已有的知識作為新知識的增長點,不斷對地理知識進行加工和轉化。課程改革要解放思想,開放課堂,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1.案例教學法。提供學習背景;提供解決問題的范例;佐證地理原理與規律;幫助學生掌握和運用理論知識;2.情境教學法。創設“生活化”情境;創設“問題”情境;創設“激勵”情境;創設“民主化”情境;創設“操作化”情境;3.比較教學法。打破地理要素之間、區域之間的分割,體現地理知識的區域性、綜合性、直觀性和系統性,通過對比,幫助學生掌握規律,提高教學效果;4.啟發教學法。對于教學目標中要求學生理解的問題,通過質疑,啟發思考,并進行學法指導,組織研討,突破難點。對于重點內容,教師要反復強調,以加深印象。
三、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1.逆向思維能力:逆向思維由果溯源提出假設進行推理,有助于加深對地理事物的認識和理解。逆向思維的方法有兩種:一是將常規問題倒過來思考;二是由抽象到形象,由一般到具體的思考。如假設黃赤交角變大(或變小),地球寒帶,熱帶有何變化?黃赤交角達到多少度時,溫帶將消失等等。這樣,通過學生對某一問題的不同思考激發學生思維的求異性,培養創新精神。
2.發散思維能力:發散思維是以解決問題為中心,是根據已有的知識結構,進行多方位、多層次、多角度探究的思維活動。在地理教學中,要采用多種教學形式和教學方法,培養學生養成發散思維的習慣,引導學生舉一反三,以因推果,以果推因。
3.想象思維能力:沒有想象的參與,不可能產生創新思維。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必須憑借豐富的想象力,而想象力又源于對具體地理事物和現象的觀察,要引導學生在對地理事物和現象的觀察中,形成豐富的地理直觀信息,并在綜合分析,判斷中展開想象,發展創新思維。
總之,新課標教學理念在地理課堂教學中,積極提倡以提高學生地理綜合素質,更新教學思想,改革教學方法,探索研究性學習之路,不斷優化課堂結構。全面營造良好的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課堂教學情境,充分發揮每位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充分體現“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教育思想。
作者單位:廣東省佛岡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