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菊蓉
摘 要:本文結合實際案例分析了目前英語課堂導入中普遍存在的誤區,并提出了有效導入的對策。
關鍵詞:導入 誤區
“Half begun, well done.”可以說,有效的導入對一節課是否成功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在教學實踐中,筆者發現有些英語課堂導入比較呆板單一,有些拖沓冗長,生搬硬套等等,所設計的導入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甚至適得其反。通過不斷的觀察和反思,分析了英語課堂教學導入誤區的成因,并提出一些粗淺的看法作為對策,希望對讀者有所啟發。
誤區一:模式固定,缺乏活力
案例一:一位教師在教學新標準初一第一冊Module 5 Healthy food 的有關水果時,采用了如下導入方式:
提問:Do you like fruit? What kind of fruit and food do you know?于是幾個學生簡單地列舉了自己所知的水果。但學生的腦海中還沒有形成清晰的水果及食物的印象,馬上被教師引入下一環節:聽對話,回答問題。以上的導入方式確實快速,但毫無趣味,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尚未調動起來。
對策:教師采用競賽的方式。把黑板分為四塊,分別寫上meat, drinks, fruit, vegetables 。然后把學生分為四組,每個組負責一項,寫出相應欄目的有關單詞。采用接龍方式,每次上臺一人,在規定的時間內寫出最多并準確的單詞的小組為冠軍!這樣不僅復習了有關單詞,順利進入新課,還培養了同學們的團隊精神!
誤區二:導入脫離實際,效果欠佳
案例二:一位中年教師在教學人教版SEFC Book 2B Unit17 Disabilities 的Reading 部分The Disabilities時,采用了如下導入方式:
在大屏幕上呈現鄭智化、張海迪的圖片。教師提問:Who are they? What do you know about them?學生無法應答,因為他們都不知道這兩個人物的身份,更加不知道他們身殘志堅的事跡。結果,老師只好逐一介紹,然后匆忙進行閱讀部分的教學。
課前精心設計的導入為什么沒收到預期的效果呢?問題在于教師導入的選材上,教師僅從自己的認知角度出發,忽略了現代學生對一些榜樣人物的不熟悉和不了解,當然無法喚起學生的參與興趣。
對策:用多媒體展示殘疾人取得的成就。如播放近年由殘疾人邰麗華等表演的《千手觀音》,觀看后引導學生回答:
1.Do you think the performance wonderful?
2.The performers are special, why?
學生們會嘰嘰喳喳地討論,因為大部分人不僅喜歡這個節目,更知道表演者是殘疾人,于是自然引入本課主題——討論殘疾人身殘志堅的事跡。
誤區三:耗時過多,拖沓冗長
案例三:筆者在教學JEFC Book 2B Lesson 98 A Traffic Accident 一課時,先給學生講述自己一天上班途中的一次交通事故,目的是引出有關交通事故的單詞和短語,可是沒想到,故事結束時就花了20分鐘,一半的課時!雖然導入過程中也提供了一定的情景,但由于耗時過多,原來設計的內容沒有完成,影響了整節課的效果。
對策:導入應該找準切入口。良好的切入能節省時間,便于教師直奔教學的主題,又能讓學生跟上節奏,導入不宜花太多的時間,3~5分鐘為宜。
誤區四:教師獨角戲,學生難參與
案例四:一位教師在教學新標準初一第一冊Module 8 的Unit 1的頻率副詞的時候,上課開始就用幻燈片羅列出英語中幾乎所有的頻率副詞,讓學生分別說出漢語意思。然后他本人馬不停蹄地一一講解所有詞的用法及區別。五分鐘的導入竟成了學生的催眠曲,學生昏昏欲睡,效果不言而喻。
對策:教師呈現自己小女兒的照片,學生猜出這是老師的女兒后,教師:“My daughter is very young, but she is very busy.”“Why?”學生的好奇心被勾起來了。接著老師用 always, usually, often等詞造句,且一面造句,一面在幻燈片上呈現句子。
學生根據教師提供的情境了解了教師講故事的真正目的,輕輕松松地辨別出這幾個副詞的區別,主動歸納其用法,然后迫不及待地用它們來造句,表達自己的日常生活情況。這樣的導入就避免了教師一言堂,真正激發了學生的主動性。
英語課堂教學的導入多種多樣,有效的導入應具備:1.目的性和針對性。2.新穎性和趣味性。3.啟發性和生成性。總之,教師要根據不同類型、不同內容的課選擇使用不同的導入手段,其目的只有一個: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啟迪他們的心智,使學生重塑自信,覺得英語課好學、易學,產生興趣,減少焦慮,達到事半功倍。
參考文獻:
錢希潔.智慧的導入——英語有效教學的序曲.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08.(7)
作者單位:廣西師范大學附屬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