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麗君
中學階段是青少年形成良好品德行為、樹立正確理想信念和人生觀、世界觀的關鍵時期。學校、社會、家庭要全方位抓緊這個時期對青少年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形成上下左右齊抓共管,共同控制、預防、挽救青少年不良品德行為或違法犯罪行為的強大合力,為他們健康成長創造各種有利條件,提供一個良好的育人環境。
一、有關部門應加強對文化市場的管理,盡最大努力優化社會環境,激勵青少年健康成長
1.輿論導向應多一點正面教育,少一點反面“教材”。正面教育的形式多了、靈活真實了,就能促使其從心中升起對時代英雄的敬仰之情、自豪之感,引導他們形成正確的人生價值觀、榮辱觀等。反之就給可塑性極強的青少年提供模仿的反面“活教材”,久而久之,潛移默化,就會起到不良的誘導作用。
2.國家應加強執法力度,依法治理文化環境。要嚴厲打擊一些不法分子和教唆犯,取締一些具有反面誘惑力的影視片、錄像片、淫穢書刊等為中學生提供健康的文化娛樂場所。
二、學校德育工作必須有鮮明的針對性,從學生和社會的實際出發,進行分層次的教育
1.學校的德育既要立足于現實,又要高于現實。如果否認這些客觀存在,德育工作就會無的放矢,顯得蒼白無力。承認現實,并不是說現實都是對的,而是要高于現實,堅持社會主義價值觀的核心地位,用社會主義價值觀教育廣大青少年。
2.要切實加強科學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教育。在改革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時期,價值觀趨向多元化,尤其需要強調正確的社會主義價值觀教育。這樣才能使個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納入正確的軌道。這就要求青少年樹立國家、集體、個人利益相統一的社會主義價值觀。
3.德育工作渠道要多樣化,要分層次實施德育目標。面向全體學生、進行常規和行為規范方面的教育,使之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學習習慣,培養良好的品德;面向廣大團員和積極分子,幫助他們正確認識社會、正確理解社會主義必然戰勝資本主義的客觀歷史規律,讓“團員群體”帶動全體中學生,共同提高思想品德修養;實行學生思想品德教育校外輔導員制,定期或不定期地聘請一些社會上的模范人物、解放軍官兵、公安干警、街道辦事處人員和本校離退休教師,以及教子有方的一些家長等,來給學生做有教育意義的報告,促進德育工作。
4.抓好起始教育和系列主題教育。起始教育對中學生來講至關重要,在學生入學之初施教,從嚴要求,從嚴管理,能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和品質。同時要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特點,開展不同主題的教育活動,使之系列化、科學化、整體化、長期化、制度化,寓教育于各項活動之中,融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于活動之中,能有效地幫助中學生克服各種不良品德行為。
5.堅持對中學生進行耐挫折能力教育。學校德育工作者、特別是政治課教師,要幫助中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正確認識自己的人生價值,培養良好的學習動機。要幫助中學生正確認識社會,為將來進入社會迎接激烈的挑戰做好必要的心理準備。
三、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是青少年健康成長、良好品德形成的重要因素
1.父母應有正確的興趣、愛好和追求,不斷學習提高自身素養,給子女樹立榜樣。隨著父母自身素質修養的提高,一方面拓展了和子女交流的層次,使子女從觀望到服氣到模仿學習;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用各種高雅的興趣愛好引導子女的成長發育。
2.家庭和睦、民主是子女健康成長,良好品德形成的重要條件。父母應尊重子女的人格尊嚴,對子女好的方面要予以激勵,不良方面要及時引導矯正。
3.社會、學校開辦家長培訓學校,共同研討青少年教育問題。學校成立家長委員會,或采取家長例會制度,加強學校和家庭的雙向交流和信息反饋實行教育聯系卡,形成統一的教育網絡,通過密切配合把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
同時,家庭要做到“三多三少”:多一點勤奮學習氣氛,少一點推諉懶惰習性;多一點關心理解,少一點泄憤、責難;多一些正當興趣愛好,少一點不良的言行舉止。
作者單位:河北省固安縣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