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柳
化學學科由于學生到初三才開始接觸,而且里面都是元素符號、化學式、結構式與化學反應方程式等很抽象的知識,所以學生學起來不感興趣,產生了一部分化學學習的學困生,影響了這些學生的學業發展和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師要想法設法的利用化學學科的特點在化學教學中激發學困生的學習熱情。
一、利用實物和動手操作,積累化學表象
對一些常見的藥品,我反復提供實物,讓學生在潛意識里認識它們的色、態,甚至是物質狀態上的細微差別。例如堿式碳酸銅(綠色粉末)、二氧化錳(黑色粉末)、膽礬(藍色晶體)等等,需要記憶的藥品顏色狀態很多。我并不強調這些物質的顏色并要求他們記住,這樣會引起學困生對記憶的潛意識抵觸或失去記下來的信心。我只是在盡可能多的時候展示樣品,并在看似“無意地”擋住標簽的情況下問學生“這是什么”,或是讓他們取來某某藥品。學生從十幾個沒有貼標簽的試劑瓶中一眼發現老師指定其取來的堿式碳酸銅時,已經在潛意識里深深體會到這種物質的顏色竟是那樣與眾不同。大量表象的、直觀的實物和動手操作,實際上是在激發學生形象思維,將抽象的化學名詞、操作注意事項等轉化為學生頭腦中的實物形象,使其直接從直觀表象入手思考問題。而且,在不經意中,以暗示的形式教給他們知識,此時大腦處于松弛狀態,潛意識支配著學生的無意注意,更有助于學生的思維。
二、鼓勵學生從整體出發,用直接迅速的方式尋找可能、接近的答案
在一些常規推斷題、實驗題、計算題中,我摒棄了嚴密、有邏輯性的思維過程,盡管這些思維過程可能更科學更有說服力。因為這一類題目一般較困難,需要大量縝密的邏輯思維作鋪墊,而這恰好是學困生所缺少的。我將這類問題常出現的情況作為表象知識積累給學生做好鋪墊,在實際的作題過程中,我鼓勵學生大膽猜測,抓住學生的一閃之念,及時驗證。比如推斷題,可以直接從題目的敘述中找到他們熟悉的物質:藍色的溶液往往是硫酸銅溶液;黑色粉末變紅色往往指的是氧化銅;最輕的氣體一定是氫氣;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的多半是二氧化碳等。這些都是常規的猜測。也有更大膽的,比如常見的液體,看看是否是水;能與多種物質產生沉淀,沒準是氫氧化鋇等。這些猜測就沒有什么太大的道理了,一多半是在碰運氣。可是,這一過程激發了學困生的極大興趣,竟然也使他們對這部分從來都是空白的題目寫上幾筆,而且還能部分觸及正確答案。
計算題中,我鼓勵他們跳步,把一些繁雜的步驟跳過去,抓一些主要矛盾。對于實驗題,我則根據經常出現的一些類型,給他們一些感覺,讓他們在初懂題意的情況下直接填出諸如實驗結果偏大還是偏小、裝置如何連接一類的題,雖然答案不一定正確,我仍然鼓勵他們按自己的“歪理”猜測答案。
我并不認為這樣做是離譜或鍛煉他們的應試能力,對邏輯思維欠缺、基礎知識有明顯不足的學困生來說,他們解決一些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也往往靠的是直覺。事實上,有些問題不能靠邏輯思維分析出來,直覺卻往往有非常大的作用。如果挖掘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已經成效甚微,倒不如鍛煉他們的直覺思維更有意義。
三、貼近生活實際,盡量使題目的難度趨于思維過程,而不是趨于所需的鋪墊知識
學困生普遍成績較差,他們后天的知識積累很不夠,尤其是抽象思維的知識積累。在化學題目中,我盡量避免那些需要繁雜計算、巧妙設題和專業的特定解題方法的訓練。這些對大多數學困生來說,是非常頭疼的問題。我盡量引入鋪墊知識單一、思維形象、在思維過程上增設難度的題目。例如下題:
例:現有白紙,溶質質量分別為:A.10%的NaOH溶液;B.5%的H2SO4溶液;C.5%的紫色石蕊試液。試設計《“雨”落葉出紅花開》的趣味實驗:先在白紙上用玻璃棒蘸(填序號,下同)畫上花,再蘸畫上葉,將白紙掛上墻,用向紙上噴灑即可。
這題目所需知識只是石蕊遇酸、遇堿的變色問題。知識鋪墊單一,只要學生當堂注意聽講,就可以獲得所有的背景知識,而不需要前面較長一段時間的知識鋪墊。題目的思維難度限制在如何理解“綠葉”“紅花”的含義,如何將化學知識與這一趣味情景結合起來。這實際上是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后天抽象知識的積累,給學生的想象減少了障礙,可以說在這種條件下,學困生是與成績優秀學生在基本同步的起跑線上共同進行思維訓練。事實證明,在運用知識能力的方面,學習困難生與成績優秀學生是基本同步的。
作者單位:河北省大城縣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