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春梅
[摘要]中小企業在經濟發展中始終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對國民經濟的整體貢獻已經非常突出,但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似乎成了其發展的瓶頸。要想從根本上解決我國中小企業的融資困境,政府、銀行和企業必須協同努力。政府要為我國中小企業的發展和銀行改革提供良好的法制環境。銀行等金融機構要改變傳統觀念,加快改革,積極為中小企業服務。
[關鍵詞]中小企業 融資 發展 策略
一、加強內部管理,提高財務透明度,加強中小企業自身建設
1.加強內源融資,重視內部積累。根據融資理論,企業融資的選擇應該是先內源后外源。從經濟發展歷史和企業成長歷程來看,企業融資都有從內源融資到外源融資再到更高層次內源融資的交替變遷趨勢。我國中小企業無論是從自身的經營特點還是從外部的體制約束來看,外源融資的成本都是很大的,短時期內這種情況是難以得到改變的。因此,加強企業的內源融資不失為一條切實可行的途徑。
2.建立完善有效的內部控制體系,提高信息透明度,提高自身的融資信譽度,形成雙邊信譽約束機制。通過上述做法,中小企業自身積累能力將得到大幅提升,這也意味著融資能力的相應提高。
3.努力提高經營管理水平,努力提高資信度。中小企業要不斷提升自身的經營管理水平,健全企業治理結構,建立能正確反映企業財務狀況的制度,增加企業財務透明度。努力進行產品創新,提高產品市場競爭力,增強企業實力。同時,必須牢固樹立借債必還的思想,增強自身的信用觀念。
二、不斷完善金融市場環境,加快產品和服務模式的創新,增加金融供給
1.大力發展地方性中小商業銀行,建立區域性的中小融資機構。區域性的中小金融機構,其主要特點是業務對象主要是本區域的中小企業,業務范圍主要是為本區域的中小企業融通短期和中長期資金,及為其提供一系列金融服務。從成本角度看,國有大銀行從事中小企業的小額貸款成本是較高的,因此它的職業定位應是“批發行”,“零售行”的業務應讓位于中小金融機構。由于信息不對稱的存在,有些銀行有了解中小企業信息的優勢,那么這些銀行就可能更多地向中小企業貸款,現實中,地方中小銀行就有這種優勢。因此,發展地方中小銀行可以緩解中小企業貸款難問題。由于大銀行的運作成本較高,為了提高效率節約成本,可以發展區域性的中小金融機構,為中小企業的發展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務。
2.完善社會擔保體系建設。建立健全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確保擔保公司得到協作銀行、再擔保機構的支持。首先,各級政府要在本級預算中編列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支出預算,建立中小企業信用擔保基金。其次,組建國家中小企業信用再擔保機構,為省級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提供再擔保服務。最后,建立和完善擔保機構的準入制度、信用評估和風險控制制度、行業協調制度和自律制度,并推行中小企業信用擔保從業人員資格考試和從業證書制度。根據我國中小企業的自身特點和我國的實際國情,建立一套適合我國中小企業的新的資信評級體系。在建立和完善新的針對中小企業的資信評級體系的同時,要鼓勵并切實的促進信用評估業的發展。強化中小企業的信用觀念,建立起中小企業信用評級和信用登記制度;謹慎選擇擔保對象,建立起信用擔保的風險控制與防范體系;加強對擔保項目的跟蹤檢測,以便及時發現和處理問題,建立起擔保風險預警系統。
3.完善中小企業金融支持的法律法規建設。我國為了解決中小企業在發展中面臨的問題和困難,使中小企業在就業、技術創新和搞活經濟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出臺了一系列有關扶持中小企業發展的政策、法律和措施。特別是辦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小企業促進法》,中國人民銀行也頒布了《關于加強和改進對中小企業金融服務的指導意見》, 這使中小企業發展的政策環境有所改善,但許多實施細則并未頒布,以后還應更加完善法律法規建設,為中小企業融資營造良好的法律法規制度環境。
4.建立和運用資本市場,拓寬中小企業融資渠道。第二板市場,其上市條件較主板市場低,設立的目的是為了解決中小企業尤其是高科技企業的融資問題。近期,我國已經設立了創業板市場。同時逐步放寬中小企業特別是高新技術企業發行債券的條件。目前我國企業發行債券的條件對中小企業來說較為苛刻,政府管制也比較嚴厲。政府要開啟中小企業債券融資渠道,需逐步放寬中小企業發行債券的條件,尤其是對于發行企業規模的限制。
三、發展民間金融,促進民間金融合法化,拓寬融資渠道
民間融資是促進民營經濟發展以及利用民間資金與地方經濟增長的有效金融形式。它不僅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民營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局面,而且有利于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具有優化資金配置的功能,還減輕了商業銀行的資金供給壓力,分散和轉移了銀行的信貸風險,有利于優化社會金融結構,并與“地上金融”形成互補態勢。在我國,民間融資具有深厚的社會基礎。
由于我國金融監管理論與實踐相對滯后,以及一部分民間融資機構暴露出較大道德風險和流動性風險等方面的原因,長期以來絕大多數民間的非正規金融組織,都被冠以“亂集資”、“擾亂金融秩序”的罪名,被金融管理部門以行政方式予以封殺和整頓。隨著民間融資相關主體的風險意識不斷增強,對信譽要求很高,形成了特定的民間融資“市場準入”制度,使得民間融資違約現象很少。民間金融應被納入到統一的金融市場監管體系中,并成為整個社會融資體系中不可忽視的力量,并且無可否認其對促進經濟發展的貢獻。因此,民間金融市場的存在與發展是源于對正規金融的補充。或者說,民間金融制度產生于主流金融制度的缺位與錯位。然而,無法回避的現實是,無論正規金融業務如何發展,制度如何完善,民間金融市場都并未因此衰落或消失,卻反而在夾縫之中蓬勃發展,具有剛性發展的特征。這是民間融資市場所具有的獨立存在與發展特性的體現。原因在于,無論正規金融演進多久,也無論其發展到何種程度,都無法涵蓋所有的信貸業務,都無法從根本上扭轉資金作為稀缺資源的現實,都無法滿足不同資金需求偏好的客戶群體。所以發展民間金融,還民間金融以正確的身份,對于解決中小企業融資問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王玲,栗博.中小企業融資中的銀企關系[J].銀行家,2007,(9).
[2]樊綱.金融發展與企業改革[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