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懷宇
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形成
新時期以來我們黨對旗幟問題的提法,是有一個發展過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辟了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而1982年中共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提出“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中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思想,首先舉起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面偉大旗幟。之后,黨的十三大明確提出,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扎根于當代中國的科學社會主義,是指引我們前進的偉大旗幟。緊接著,黨的十四大提出了“鄧小平同志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概念,系統論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主要內容,并提出了用這個理論武裝全黨的任務。到1997年,黨的十五大則開宗明義地提出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全面推向2l世紀。2002年黨召開的十六大,又進一步強調提出了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全面貫徹“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繼往開來,與時俱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為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局面而奮斗。2007年黨的十七大,在我黨的歷史上第一次鄭重地鮮明地完整地提出了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并明確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在內的科學理論體系。
這個理論體系,堅持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凝結了幾代中國共產黨人帶領人民不懈探索實踐的智慧和心血,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是黨最可寶貴的政治和精神財富,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旗幟,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旗幟。
二、領會“理論體系”要把握的兩個關系
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與“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關系。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本身也是一個理論體系。它起源于毛澤東思想,傳承于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因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與中國化馬克思主義這個理論體系不同,依據十七大報告的論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則只包括鄧小平理論及其后的創新性理論,不包含毛澤東思想。
二是要正確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與老祖宗的關系。在對待馬克思主義問題上,鄧小平同志講過這三句話:“不丟老祖宗,要講新話,要搞清楚”。不丟老祖宗,就是我們要繼續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基本原則;要講新話,就是隨著實踐的發展和需要,講出一些過去老祖宗沒有說過的新話,做到與時俱進;要搞清楚,就是要搞清楚什么是真正的馬克思主義,什么是教條式的馬克思主義。因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既沒有丟老祖宗,又力求搞清楚一些基本原理,同時在實踐的基礎之上又講了新話,是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踐相結合又一次飛躍性的理論成果,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
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探索和回答三大基本問題
長期的實踐證明,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根本的是要清醒認識和科學回答三大基本問題,這就是: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都緊緊圍繞探索這三大基本問題,從實踐到理論,用一系列緊密聯系、相互貫通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進行了卓有成效的回答。
對什么是社會主義?鄧小平沒有像通常的教科書那樣,提出一般的定義,找出普遍適用的公式,而是針對要解決的實際問題,作出具體的回答,并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薄@這個基本問題,鄧小平指出:“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發展太慢也不是社會主義;平均主義不是社會主義,兩極分化也不是社會主義;僵化封閉不能發展社會主義,照搬外國也不能發展社會主義;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沒有法制也沒有社會主義;不重視物質文明搞不好社會主義,不重視精神文明也搞不好社會主義”。
對于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這個基本問題,江澤民同志指出:總結我們黨七十多年的歷史,可以得出一個重要的結論,這就是我們黨之所以贏得人民的擁護,是因為我們黨在革命、建設、改革的各個歷史時期??偸谴碇袊冗M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著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著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江澤民還強調:始終做到“三個代表”。是我們黨的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力量之源,推進黨的思想建設、政治建設、組織建設和作風建設,都應貫徹“三個代表”的要求,新時期黨的建設要用鄧小平理論武裝全黨,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堅持黨的最高綱領與最低綱領的統一,堅持民主集中制保證黨的團結和統一,加強新形勢下黨的基層組織建設,不斷增強黨的階級基礎和擴大黨的群眾基礎,努力建設高素質的干部隊伍,堅持不懈地進行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改進黨的作風,密切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
關于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這個基本問題。科學發展觀對相應的難題進行了破解??茖W發展觀,第一要務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從這些內涵我們不難看出,科學發展觀對“為什么要發展”、“實現什么樣的發展”、“靠誰發展”、“為誰發展”、“發展成果由誰享受”、“怎么樣發展”等發展觀的基本問題,做出了科學的回答。一是必須堅持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要牢牢扭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堅持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二是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造福于人民。三是必須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按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促進現代化建設各個環節、各個方面相協調,促進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相協調。四是必須堅持統籌兼顧,正確認識和妥善處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的重大關系,在繼續強調統籌城鄉發展、區域發展、經濟社會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五個統籌”的同時,抓好“統籌中央和地方關系,統籌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局部利益和整體利益、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的三大統籌內容,既要善于從國際形勢發展變化中把握發展機遇、應對風險和挑戰,又要總攬全局、統籌規劃,抓住事關群眾利益的突出問題,找到突破口。
四、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必須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
在新的發展階段,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是對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最好堅持,也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最好實踐。具體落實和應用科學發展觀,重點要在四個轉變上下功夫。
1、轉變發展觀念。當前,部分領導干部的發展觀念與科學發展觀的要求還有差距,有的因循守舊,比如100元錢在手中,更多想到的是如何精打細算地用完,而不是想方設法把這些錢用出101元出來,這就是沒有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有的依然追求粗放型的快速增長方式,不惜以犧牲資源、環境為代價追求產值的增加,“政績工程”、“形象工程”現象時有發生,從而歪曲和背離了科學發展觀的真正內涵。因此,轉變發展觀念仍然十分艱巨。
2、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經濟發展要進一步轉變到以科技進步為支撐,以提高質量效益為中心,以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為目標上來,形成有利于低投入、高產出、少排污、可循環的政策環境和發展機制,全面建設節約型社會。
3、轉變經濟體制。在當前金融危機的影響下,全球看美國,美國看中國,中國看自己。對此,我們更需要準確地運用科學發展觀,著力推進財稅、金融和投資體制等方面的改革,消除城鄉分割的體制性障礙,加快城鎮化進程,逐步解決城鄉二元結構問題,深化社會領域的改革,推進科學、教育、文化、衛生等體制改革,推進勞動就業和社會分配體制改革,完善社會保障體制,有力地推動經濟社會向前發展。
4、轉變工作作風。轉變各級干部的工作作風,各級領導干部切實弘揚“求真務實”的精神,堅決克服主觀主義、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堅持黨的群眾路線,注意在實踐中形成新思路,在群眾中尋求新辦法,著力解決關系到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突出問題,特別是對領導干部的管理機制和體制,出臺有效的考評機制,敢于向無所作為的干部“亮劍”,對科學發展觀進行“真抓、真學、真懂、真用!”
從改革開放以來的發展數據可以看出,我們用三十年的時間完成了西方資本主義要一百年才能完成的發展,但西方那一百年里出現的矛盾和問題也集中在這三十年里暴露了出來。因此,只有用科學發展觀才能有效的解決這些問題,唯有真正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才能充分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在實踐中的作用,才能真正有利于推進我國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地發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