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建成 文葉飛
走訪任職于占據梵凈山半壁江山的“綠寶石”旅游重鎮——江口縣太平鄉凱文村副支書、貴州省優秀大學生村官劉源泉,給人感覺是憨厚而樸實,談吐中凸顯敏捷的思維和才華。一堆厚厚的榮譽證書,在省地及國家級報刊雜志、電臺和網絡主流媒體上的鉛字文章與用稿通知,記載著他村官路上的深深足跡。“全國百佳青少年文藝先進工作者”、“全國少先隊工作調研三等獎”、“全國教師經典小論文選集金獎”、“貴州省優秀大學生村官”、“西南地區校園歌手大賽民族唱法一等獎”、“優秀山歌手(原生態·川音頒發)”優秀演員、團干、黨員及省地日報通訊工作二、三等獎及縣一等獎、校園硬筆書法一、二等獎20多個榮譽,講述著這個來自農村巴人后裔的突出故事。而在“梵天凈土”金色田野上,更多的是留下他辛勤的漢水和勤勞的足跡。
土家族青年劉源泉出生在梵凈山第二旅游線——怒溪十里畫廊巴人大灣古寨,2006年四川成都大學中文系本科畢業后響應黨和國家號召,經層層選拔考試,被貴州省委組織部、省人事廳選調為首批貴州省引導和鼓勵高校畢業生面向基層就業當代“知青”。農業貧困大縣最艱苦、最邊遠的農村——凱文村專門從事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劉源泉走過了80后這代年輕學子平凡而相似的歷程。在大學生村官位置上,開始了殫精竭慮察村情、風塵仆仆訪民意、老老實實扎基層、建設社會新農村這一光彩而神圣的基層工作。據江口組織人事部門及其所在鄉鎮相關人士和村民群眾的介紹,劉源泉非常吃苦耐勞,在各級黨委政府關懷和大力支持下,通過勤奮學習、苦練內功、上下奔波、出力流汗,為所在村與廣大群眾做了許多力所能及的實事,成為全縣最受歡迎的大學生村官。
心誠——撰出平凡戀歌
剛入村,劉源泉就積極與群眾融入生產生活中。除了工作,他利用貼近群眾、了解基層的優勢經充分調研,掌握了大量中國農村的第一手材料,撰寫出了近37000字的村情調查報告、新農村建設工作調研論文并發表在黨報黨刊上。對自己所在村的社會經濟發展、精神文明建設、基層組織建設等基本情況了然于胸。先后在《銅仁日報》、《貴州日報》、《人民日報(海外版)》、《中國人事報》、《黨建》、《當代貴州》、《貴州教育》、《貴州政協報》、《貴州都市報》、《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全國大學生村官網》等媒體上發表文章400多篇;結合實際制定出了掛扣、凱文兩村《2006年一2010年發展規劃》,理清了“一個龍頭帶動,兩個基礎調整,三個特色搞活”的發展思路,幫助村支兩委樹立了科學發展觀,讓大伙兒看到了新希望,有了新動力。
踏踏實實的駐村工作,讓劉源泉有了從2007年5月4日起被安排到鄉黨政辦值班施展才華的機會。一方面發揮自己會寫優勢,寫點新聞和工作簡報類材料;另一方面和其他村官一樣兼顧著村上的各項中心工作。白天,他經常頂著炎炎烈日輾轉于所駐村與鄉政府之間;晚上,無論天再黑都能按時值班。3年來,他前后回到近在咫尺的家的次數只有8次……
享受著黨委政府的關心教育,大學生村官大膽實踐,勇于探索,豐富了知識,增長了才干,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作為其中普通一員,源泉早已完成了角色轉換,并在這一位置上兢兢業業地工作,沒有辱沒省地縣鄉賦予的使命。3年來,他所在的村已由亂到治,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局面:社會治安形勢明顯好轉,婦女孕檢率大大提高,僅太平凱文村勞務輸出凈增200多人,壩盤掛扣人均純收入由上年底1000元,上升為如今的1430元,整村出現良性循環發展的好苗頭。而他自己也在當地縣鄉黨委政府和農村信用社的“綠色通道”下,貸款與自己的二哥在老家辦起了二三元雜交豬“青年勵業養殖場”。
勤奮——造就特色篇章
新農村建設中,源泉總是千方百計讓老百姓興業發家,畜牧養殖、高效無公害蔬菜類種植……他時刻牽掛著如何在小特色上做大文章。入村后,他發現村上幾家養鴨、鵝、野豬、肉牛、獺兔及孵化雞鴨個體大戶技術落后,缺乏統一組織,就著手組建了獺兔、蔬菜類各對口專業協會或合作社,同時多方宣傳,千方百計做廣告,進行市場調查與定位,積極聯系定單幫助專業戶合理外銷;進行技術革新,提高了整個流程的科技含量;做好遠景規劃,努力擴大規模。所在村以專業協會、合作社為支點追求產業化運作,時刻保證生產質量,爭取了“一年小變樣,三年大變樣”。專業合作社的組建和運作,讓掛扣、凱文兩村的特色種植、養殖在全縣日漸擁有了更高知名度和美譽度。
開通“村官熱線”,成立村官種養扶植點。源泉帶動兩村先后成立了種、養類8處大學生村干部扶植點,并約定每月至少前去義務勞動一次,遇緊急問題就讓他們撥打“村官熱線”;多次到養殖大戶義務勞動,提供全面技術和市場銷售服務。記得孵化雞鴨鵝期間,他象一名勤務兵吃住農戶家,忍著房內高溫翻雞蛋,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在源泉的指導下,現在像壩盤鄉掛扣龍塘嘴德國羅曼雞養殖場等處的養殖大戶們均先后重新科學設計了炕、圈、欄房;為幫王軍擴大養豬規模,他凌晨6點就到他家幫其沖洗豬圈、喂豬,如今楊秀明、王軍在養豬的致富路上越干越有勁。有如此榜樣示范典型帶動,其他村民紛紛效仿。
成立“農家書屋”,樹立一面鮮紅黨旗。為豐富黨員文化生活,提高思想水平、科學技能,劉源泉自費了3000余元從地縣新華書店買來《支部工作手冊》《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指南》等黨建、法律、科普類讀物,辦起了“農家書屋”。工作之余帶上圖書深入黨員家中供其挑選閱讀。全村已有很多人根據圖書收益,書屋規模也逐漸擴大起來。
辦好“村官之窗”,贈送科技下鄉一縷風。為辦好《大學生村官之窗》板報,送科技文化下鄉一縷春風,入村后源泉積極響應省地縣人事、組織部門的號召,自力更生創辦了江口縣“大學生村官之窗”黑板報,作為“精神文明”建設主陣地大力宣傳黨的政策,講解科技知識,介紹致富信息,弘揚社會新風尚。因多期內容為村民喜聞樂見,看者如云,讀得津津有味。
實踐——獲得鍛煉成長
“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基層工作的特點就是繁雜,每個工作人員都身兼數職,還時常有臨時性安排,自己剛上崗,對工作程序和方法都不熟悉。所以,當時的情況就是整天忙,加班加點是常事。”“我經常為趕寫一篇稿件而通宵達旦,反復修改,也總為關鍵時辦公設備‘罷工而焦頭爛額!”源泉說。讀大學時開銷少,還常用課余時間外出做兼職藝術團員、歌手啥的唱歌掙錢,不但養活自己且手上每月有三四百元活錢。但參加工作后因拿基礎工資,總共才600至900多元每月,工作性質決定了不能兼職。于是每月先借幾百元錢,下月發工資后趕快還上,便成了程序性的事情。3年過去了,開始熟悉了各項業務工作,懂得了機關辦事的方式方法,也熟悉了本職工作,完成了由一個普通公民向合格“公職”村官的轉變。
不經歷風雨,就見不到彩虹。那期間,源泉曾
被江口縣委辦、縣人事、宣傳部門“借調”,專門從事信息文秘和對外宣傳兼職工作,但均苦于“身份”系全國引導和鼓勵高校畢業生面向基層就業當代“知青”,不符合日前國家中組部、人事部、編辦、財政部和省地縣相關文件作罷。“既來之,則安之,勇于實踐獲真知!”源泉說。
追求——必達彼岸
多年來,閩忠勇一家4口人,靠著種植數畝地的黑甘蔗(又稱臺灣甘蔗)砍收之后,再拉著板車走村串巷地賣著,成為了家庭的主要經濟來源。“得感謝我們的村官劉同志啊,是他的報道引起了上頭的重視!”大豐收的自豪,成為了鄰居競相學習的榜樣,在他的傳技下,另8戶也種植起來,還帶動了30多個留守婦女在家門口掙錢。5.12汶川大地震后的那些日子,劉源泉為深入挖掘農村一線先進典型報道,長途跋涉到怒溪巴人大灣古寨、爾瑪民族文化村——桃映漆樹坪羌寨及民和、太平、壩盤等9個鄉鎮村采訪,撰寫出了《迎接震后明媚陽光》、《背著20斤苞谷子走出大山去捐款》、《一位六旬老人的“特殊黨費”》、《眾志成城抗震救災,戰勝困難涉過險境——迎來震后明媚陽光》、《江口開展“心系災區情滿校園”系列愛心捐贈活動》多篇好新聞發表在省地及國家級黨報黨刊上,《曾經受助推己及人六旬老農賣牛捐款》《他捐了15個雞蛋換來的油鹽錢》在貴州日報“關注汶川8.0級地震災情專題”發表、貴州衛視一句話新聞播出后,還被《當代貴州》相關媒體評為“2008年度十大最感人故事”新聞……
源泉,始終以一顆平常心對待這一切,在不忘知識的扎實學習同時,一如既往深研經典著作。正如他名字一樣,樸實而漂亮!他常說,人們總譏諷“螻蟻撼大樹,可笑不自量”,然他卻佩服螻蟻難能可貴的倔強勇氣!正因有了這種一廂情愿的沖動和毫不松弛的恒心,使他受到了當地人民群眾的歡迎,受到了省地領導的夸贊!
2007年5月17-18日,省委組織部、省人事廳在貴陽舉辦了“一村一名大學生”培訓班,學習貫徹省第十次黨代會精神、新農村建設有關問題及有關科技知識,同時聽取參會人員對開展“一村一名大學生工程”和“三支一扶”工作的意見建議,為進一步完善村官政策機制提供一些依據。來自全省9個市(州、地)的60g大學生村官代表參加了培訓。省委組織部副部長、省人事廳廳長何任叔向與會代表介紹了全省新農村建設形勢和任務,深刻論述了實施“一村一名大學生工程”的重要意義,特別在聽了銅仁地區大學生村官代表劉源泉的農村工作匯報發言后,對他將先進的文化、理念、技能帶到了基層,促進了農村的建設發展已有所作為取得的成績,給予了充分肯定,在發言中先后6次口頭表揚了他的努力和勤奮,要求學員們牢固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努力做好理論聯系實際大文章,勇于實踐,無私奉獻,在廣闊天地鍛煉成長,以實際行動為建設新農村、構建和諧貴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作者單位:銅仁日報、當代貴州)
責任編輯:靠漸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