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背景:
中央部委出版單位和非時政類報刊出版單位
轉企改制時間表明確
新聞出版總署3月25日發布的《關于進一步推進新聞出版體制改革的指導意見》明確了部委出版社改制時間表一所有中央各部門各單位經營性圖書、音像制品和電子出版物出版單位2010年底前完成轉制。8月28日,新聞出版總署署長柳斌杰在中國報業協會第四次會員代表大會透露,2011年年底之前,中國的非時政類報刊出版單位將全部由事業單位轉制為企業。新聞出版總署在全面推進經營性出版社轉企改制工作的基礎上,正會同有關部門制定報刊分類改革的實施意見。
2009年是全面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工作的關鍵一年。中央領導在年初召開的全國宣傳部長會議上明確提出,要“把文化體制改革同經濟體制改革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推動文化體制改革不斷取得新的實質性進展。7月22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原則通過了新中國成立60年來文化產業的首個專項規劃一《文化產業振興規劃》,文化產業發展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提升中國的文化軟實力成為文化部在國家戰略中肩負的神圣使命。
1機制創新:解決影響和制約文化科學發展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
歷史經驗表明,文化產業在經濟蕭條時期具有“反周期”的獨特屬性。對于發展中的中國文化產業來說,國際金融危機是挑戰,更是機遇。為此,中央領導今年以來多次強調,要不失時機地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隨著以電影、電視、動漫等為代表的文化產業在中央一系列創新政策的激勵下迅猛發展,“口紅效應”已經在中國變為現實。
7月22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原則通過了《文化產業振興規劃》,這是繼十大產業振興規劃之后,我國制定的首個新興產業振興規劃,這表明我國已經堅定地把發展文化產業確定為一項重要的國家戰略?!兑巹潯诽岢龅奈幕瘎撘?、文化傳播渠道等八大關鍵詞將引領中國文化產業的未來路向。為確保各項任務落到實處,8月14日,全國文化體制改革經驗交流會在南京召開,李長春同志專門對會議作出重要批示。江蘇、廣州等文化體制改革先進地區在會上作了交流發言。
國有院團體制改革是文化體制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此項工作雖已取得重大進展,但總體而言還處于“盆景”和“試驗田”階段。為此,中宣部、文化部7月27日下發《關于深化國有文藝演出院團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提出更加明確的改革路線圖和時間表。8月20日.文化部公布了首批42家擬在年底前完成轉企改制工作的國有院團名單。為確保改制工作順利進行,全國國有文藝演出院團體制改革工作培訓班8月25--26日在京舉辦。這是文化部文化體制改革工作領導小組成立以來舉辦的規格最高、規模最大的一次培訓班。
此前,為調整城鄉演出市場不平衡的二元結構,破除演出市場經營主體的所有制壁壘,文化部吸收豐富了2005年四部委《關于鼓勵發展民營文藝表演團體的意見》文件精神,于6月2日出臺了《關于促進民營文藝滾演團體發展的若干意見》。與此同時,其他部委也紛紛助力文化體制改革,一個合力推動文化體制改革走向縱深的合作機制已經形成。
2內容創新:影視動漫正成為保增長調結構的生力軍
8月19日,拉薩,廣東漫友文化傳播機構董事長金城將國學漫畫《論語》等動漫圖書交給藏族小學生。這是“中國原創動漫推廣計劃—優秀動漫產品進西藏”活動的一部分。而這,只是近年來我國文化產業內容創新的冰山一角。
2004年,我國迎來文化體制改革的“破題之年”。當年4月,中國出版集團更名為中國出版集團公司,成為國內首家具有企業身份的出版單位;12月,北青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聯交所掛牌上市,成為內地傳媒企業海外首發上市“第一股”。2006年以來,“文化湘軍”異軍突起,其首創的“超女”模式,成為中國文化領域最成功的產業模式之一。此外,11家省直院團和其他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制組建的江蘇省演藝集團則是國有文藝演出院團轉企改制后獲得良好發展、做強做大的典型。其推出的《1669桃花扇》在全國乃至全世界取得轟動,證明了即使像昆曲這樣的古老劇種,只要創新,一樣能贏得觀眾。而北京兒藝轉制后,在整合文化資源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探索,改制當年劇院創造的營業收入竟然是改制前的18倍。
話題背景:
文化部與地方政府合作首個項目落戶廊坊
6月1日.文化部與河北省人民政府在石家莊河北會堂舉行“廊坊萬莊文化生態旅游產業網框架合作協議簽字儀式”。
這是文化部與地方政府合作的首個項目.計劃總投資300億元。以文藝娛樂、藝術展覽、_文化創意、藝術教育、更物鑒賞、音樂美術、數字傳媒、康體休閑和農耕體驗為建設內容,主要面向京津冀地區以及外來旅游人群、產業因將實行“政府主導、企業運作、社會參與、多元投資”的發展模式,實現文化藝術與旅游相結合。
數據顯示,全國文化產業近幾年增長速度在17%以上,比同期GDP增速高6到8個百分點,文化產業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不斷上升,成為保增長、調結構的一支生力軍。截至2007年底,我國經營性文化產業機構已達27.2萬家,形成了由娛樂業、演出業、音像業、網絡文化業、文化旅游業、文物和藝術品業等構成的文化產業體系。2008年,中國電影產量達到406部,躋身世界前三名;電影票房攀升到創紀錄的42.15億元,首次進人全球電影市場前10名;中國書業創下了自1996年后12年間純銷售數量的最高增幅;出版物印刷業銷售產值2008年以976.9億元攀上新高;中國網游產業實現銷售收入183.8億元。
在這一系列數據的背后,是文藝創作日益繁榮,精品佳作不斷涌現。各級文化部門不斷加強對藝術創作的扶持和引導,組織中國藝術節、中國戲劇節等活動,開展文華獎、群星獎評獎,實施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和國家重大題材美術創作工程,為藝術創造營造了良好環境。與此同時,中國的文化外交優勢凸顯,海外文化陣地建設不斷加強。目前已在世界82個國家設有96個使領館文化處(組),建成海外中國文化中心7個、孔子學院140多所,中國文化的軟實力不斷提升。
數據還顯示,以網絡游戲產業、電影產業、出版產業為領軍的文化產業,進人2009年后,進一步呈現著繁榮景象。1~5月,電影票房達到19億元,同比增長40.3%:動漫產業更是迅猛發展,大有后來居上之勢。今年以來,文化部著手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推動其加快發展。6月4日,文化部、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聯合發出關于實施《動漫企業認定管理辦法(試行)》有關問題的通知:6月25日,文化部辦公廳發出關于“原創動漫扶持計劃(2009)”申報工作的通知;7月1日,國家動漫產業綜合示范園開工儀式在天津濱海新區中新生態城隆重舉行,標志著我國在加快動漫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產
業集聚上邁出了新的重要一步。據文化部副部長歐陽堅透露,文化部現在正在跟相關方會談,近期擬組建10億元注冊資金的中國動漫企業集團,力爭3年產值突破100億元,打造平臺之后逐步完善動漫產業鏈。此外,在演藝、影視制作、藝術品布場、出版發行、網絡手機文化產品、娛樂休閑、廣告等文化產業各領域中,文化部門也在積極探索和建立適應文化產業特點的體系和機制,逐一解決產業所面臨的體制機制性難題.以推動文化產業的跨越式發展。
3、渠道創新:打開文化資源寶庫的金鑰匙
渠道建設無疑是讓文化落地的一把金鑰匙。近年來,創建文化先進縣活動、全國萬里邊疆文化長廊建設工程、蒲公英計劃、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送書下鄉工程等文化工程相繼實施,擴大了公共文化服務的覆蓋面。其中,由文化部、財政部組織并實施的國家級文化工程—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的開展,給普通老百姓打開了一扇文化共享之窗。文化部副部長周和平6月9日在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進村入戶現場工作會透露,工程從2008年起已進入全面建設階段,力爭2010年基本實現“村村通”。2007-2010年,中央財政處一劃投入24.76億元,截至今年5月,各地已累計投人建設資金19.17億元。目前已建成1個國家中心.33個省級分中心,1687個縣級支中心,4797個鄉鎮基層服務點。
話題背景:
各地加快文化產業發展的政策魚貫而出
4月,福建省出臺《關于加快文化產業發展的意見》明確提出到2012年全省文化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超過5%:
6月,重慶市委作出關于推動文化走發展大繁榮的決定,提出到2012年全市文化建設要努力走在西部前列
8月,《山西省文化產業發展規劃綱要(2009年—2015年)》出臺;廣東省委、省政府出臺《關于加快提升文化軟實力的實施意見》;安徽省委省政府出臺《關于加快建設文化強省的若干意見》;河南省人民政府8月12日與國家開發銀行在京簽訂我國金融業首例支持文化產業發展的合作備忘錄。
為了挖掘文化這座金礦,“文化強省”戰略已成為越來越多地區的選擇,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成為各省最為緊迫的任務之一。最近,江蘇省委、省政府作出決定,設立初始規模為20億元的省級文化產業投資基金。這只是江蘇推出“一攬子”文化體制改革計劃中的一項。目前,南京、蘇州、無錫、常州、淮安、宿遷6個文化體制改革試點城市已先行一步,今年年內將提前完成經營性文化單位的改革任務。據悉,江蘇將于明年底全部完成縣以上劇團的改制,這個速度將是全國最快的。
6月9日,目前全國最大的文化投資公司一注冊資本22億元的陜西文化產業投資控股有限公司在西安正式掛牌成立。未來3年,文化投資公司計劃融資100萬元,整合陜西文化資源。6月18日,國內首家文化產權交易機構一上海文化產權交易所在外高橋保稅區正式掛牌成立,這是上海文化產業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事件。文化產權交易有了自己的交易所,無疑是我國文化產業發展與文化體制改革步人深水區后的新鮮產物。今后,這個文化產權交易所將展開物權、債權、等各類與文化有關的產權交易,力爭成為全國性、綜合性的文化產業交易平臺。
作為在全國率先提出“文化強省,戰略的湖南,這些年“電視湘軍”、“出版湘軍”、“動漫湘軍”和“演藝湘軍”的紛紛崛起令人矚目。2008年,該省文化產業總產值突破1千億元,實現增加值530G元,占當年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了5.1%,文化產業已成為湖南的五大支柱產業之一。下一步,湖南將打造一批文化產業的旗艦。根據該省實施“文化強省”綱要的部署,2010年全省文化產業增加值將達到700億元,占全省同期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6%以上。
2009年,山東省全面進人文化體制改革年。其中,山東出版集團有限公司等四家省直文化企業在濟南揭牌,標志著山東省文化產業發展進人新階段。目前,全省文化體制改革的“路線圖”、“時間表”已經確立,遍及文化領域的各個層面:6月前,泰山出版社、青島出版社、濟南出版社轉企改制;8月前,完成廣電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廣播電視節目制播分離改革,山東電影電視劇制作中心轉企改制;10月前,省歌舞劇院、省雜技團及山東劇院、省文藝演出公司等單位轉企改制,組建山東演藝集團;上半年,各試點市出臺綜合改革方案,完成文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年底前,全部完成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企改制、甲有文化企業股份制改造、黨報黨刊發行體制和廣播電視節目制播分離改革、文化事業單位內部機制改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