茍東梅
幾百年來的歷史表明,管理科學和其他科學一樣是處于不斷進步、不斷發展之中的。企業管理還沒有一成不變的理論和模式。而需要隨著時間和情況的變化而不斷加以創新。在當前我國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在學習國外企業管理的先進經驗基礎上進行我國企業管理的創新,是實現我國企業管理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如果說,管理是保證企業發展的永恒真理,那么,管理創新則是適應環境變化能夠不斷取得經營管理成功的永恒主題。
一、管理創新及其在企業創新體系中的地位
管理創新的含義有很多種理解。例如,熊彼特在其《經濟發展理論》中首先明確了創新的含義:創新是生產手段的新組合。這種創新是在技術和觀念創新的基礎上進行的對資源配置方式的調整和創新。復旦大學的芮明杰認為,管理創新是指創造一種新的更有效的資源整合范式。綜合以上觀點,我們認為,管理創新不只是生產手段的新組合,也不只是對企業內部資源的調整和創新。它也不一定是一種范式,只要能結合企業的實際,對本企業有效就可以。管理創新是創造一種新的更有效的方法來整合企業內外資源,以實現既定管理目標的這個概念不僅強調了管理創新的創造性,要求管理創新要在觀念和技術創新的基礎上創造出一套資源整合方式,而且又強調了管理系統的新穎性和有效性。只新而無效不是管理創新的目的,創新只是一種手段,其目的是更有效地實現管理目標。創新是企業持續發展的秘訣和制勝的法寶。特別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創新可以形成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所以,企業必須創建自己的創新體系。企業創新體系是一個大的系統,其中的主要要素有技術創新、制度創新、文化創新、管理創新。要確立管理創新在企業創新中的地位,就必須弄清它與其它創新的關系。簡言之,技術創新是指技術的進步和工藝的改進;制度創新則是指制度的變革和規則的修改;文化創新應該是企業文化的變遷和企業精神的重構。具體來講,首先,技術創新是管理創新的現實基礎,管理創新是技術創新的重要保障。技術反映的是操作層面上人與物的關系,管理反映的是具體層面上人與人的關系。一方面,人與人關系的改善有賴于人對物改造能力的增強;另一方面,人與人關系的改善有利于人對物的認識與改造,即技術創新對管理創新有一種支撐性,而管理創新對技術創新有一種駕馭性。其次,制度創新是管理創新的宏觀基礎,管理創新是制度創新的微觀運行。制度和管理反映的都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所不同的是前者是宏觀層次的,后者是微觀層次的。制度創新為管理創新提供操作平臺,管理創新將制度創新的成果細化并實施。制度創新與管理創新互為因果,相輔相成,共同提高,缺一不可。值得說明的是:制度并不能代替管理,制度創新并不能代替管理創新。因為制度并不是萬能的,再好的制度也需要人去操作,而操作就必需管理。那種“制度決定論”和“以改代管論”無疑都是有缺陷的。第三,文化創新是管理創新的內在源泉,管理創新是文化創新的外在表現。文化反映的是人對人(自身和別人)的基本態度。人對人基本態度的改變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到人與人的關系。同時人與人關系的狀況又反過來影響人對人的基本態度。文化創新只有通過管理創新才能現實地表現出來。如在管理學的發展史上,x理論反映的是“經濟人”的假定;人際關系理論反映的是“社會人”的假定;企業文化理論反映的則是“文化人”的假定等等。
總之,管理創新與其他創新關系密切,不可分割,并在很大程度上決定和制約著其他創新作用的發揮,其他創新也只有通過管理創新才能表現和實施??梢哉f,在企業創新中,技術創新是基礎,制度創新是前提,文化創新是導向,管理創新是核心。
二、國有企業管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改革將中國國有企業從計劃經濟下政府的懷抱中解脫出來,進入波濤洶涌的市場經濟海洋,國有企業對于不適應市場經濟發展要求日益顯現。盡管我國企業管理曾經在一定程度上借鑒了日本、歐、美等國的管理模式,進行了有益的探索,但是,在“向市場經濟過渡”的進程中,我國國有企業管理不可避免地帶有過渡期色彩,計劃經濟時代的管理模式烙印依然清晰,其弊端逐步暴露出來,主要存在以下幾個突出的問題:
(一)依靠權力關系管理。因為復雜的關系網的存在,每個人獲取的真正報酬直接取決于權力。在這種情況下,一名管理者所重視的是權力的攫取與權力的大小,很少關注企業的利益。管理方面存在的信息完全不對稱,導致管理效率極低。
(二)采取領導“拍板式”決策和“經驗式”管理。目前,我國國有企業大部分決策者是由政府直接任命的,政治色彩濃厚;有的企業只講權力和經驗,不講規則,不講科學和民主決策。企業管理決策采取領導“拍板式”權威決策,這樣常常會因為一個錯誤的決策使整個企業面臨絕境。決策者由于責任意識淡薄而忽視管理,造成“個人決策、集體負責”這種扭曲的決策行為,直接影響了管理效率。
(三)管理職位采取資深職位制。國企管理崗位選拔采取資深職位制,論資排輩,企業管理模式對職工業績的肯定除了提高薪金外,更多采用升職的方法,在選擇管理人員時大多依據在企業的工作年限與經驗,使得大量的技術專家升到管理崗位上以后不能勝任管理工作,年輕而具有管理能力的人才又不能得到有效提升,造成人力資源的極大浪費,形成升職“黑洞”。
(四)強調“物本至上”的管理理念。我國國有企業在管理理念上“物本”觀念突出,強調對設備、廠房、資金、物料等的管理,“人本”管理觀念淡薄。有的企業對人員的管理只是生產要素式管理,通過下達指令,讓其按指令操作,從而對其生產行為進行組織、安排。導致國企人才流失現象嚴重,很難吸引優秀人才加盟。
(五)“只抓一點,不及其余”的管理。目前,我國國有企業管理的方式更多地采取“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的模式。管理的對象總是針對某一孤立的對象,管理的著眼點是事物,或是生產、或是人事、或是銷售、或是材料。管理的出發點是哪里有問題管理哪里,對于管理問題的處理均為就事論事,就部門論部門,就環節論環節,管理體制條塊分割,很少作通盤考慮,缺少一條有效的聯接紐帶。
三、國有企業管理創新的途徑思考
管理是一項系統工程,因而管理創新是一項系統工程的創新,主要包括管理觀念、管理制度、管理組織、管理文化、管理技術等方面的創新,它們構成一個有機統一的整體,決定著管理創新的實踐效果,也直接影響著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形成。為此,企業管理創新應當堅持以下主要途徑:
(一)以觀念創新為先導,拓寬管理視野。觀念是行動的先導,先進的管理觀念總會帶來先進的管理模式,而落后的管理總是與落后的觀念緊密相聯。因此,管理創新首先要求在觀念上進行創
新。觀念的創新是企業一切創新活動的動力之源,海爾“只有淡季的思想,沒有淡季的市場”、“永遠戰戰兢兢,永遠如履薄冰”、“人人是人才,賽馬不相馬”等一系列觀念的創新,成為海爾超常規發展的強大動力。管理觀念的創新要求我們必須樹立四種眼光:一是世界眼光,不能將管理視野局限在一個地區、一個國家,而應放眼整個世界,關注世界的風云變幻和發展動態,這是經濟全球化的客觀要求;二是時代眼光,牢牢把握時代脈搏,密切關注當代企業管理領域出現的新趨勢、新動向,使管理緊跟時代步伐,打上時代烙??;三是辯證眼光,理性看待管理中出現的正負效應,合理使用管理手段,發揮管理最佳效應;四是發展眼光,時代在發展,管理也在發展,必須順應時代潮流,使企業管理與時俱進。
(二)以制度創新為基礎,增強管理活力。管理制度的創新能為企業帶來持久深遠的影響。美國工程師弗雷德克·溫斯洛·泰羅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創造性地把科學方法引入管理實踐,提出了工作標準化和科學管理,創立了影響深遠、惠及后人的泰羅制。在泰羅之后,雖然各種管理思想層出不窮,但其核心思想通常都可以在他的著作和實踐中找到。即使在人類進人2l世紀的今天,泰羅制仍然閃爍著科學的光芒。
(三)以文化創新為靈魂,塑造管理特色。從管理科學的發展來看,管理經歷了三個階段,即經驗管理階段、科學管理階段和文化管理階段。目前,文化管理是管理的最高境界。文化管理的內核是企業文化,企業文化是企業獨特的經營理念、企業精神、組織形式、管理風格和員工素質的綜合體現。文化是企業不老的靈魂。沒有文化,就沒有活力;文化不老,企業才能永生。持之以恒的企業文化建設能發揮凝聚力、生產力、形象力的作用,先進文化與企業管理的有機結合,必然給企業管理注入無限活力。
(四)以組織創新為保障,優化管理模式。企業管理組織的創新包括組織機構的基本形式、部門設置、權力分配、崗位設立、人員配備等方面的創新,它直接關系到企業的管理水平、管理效率和管理成效。在當今復雜多變的市場經濟環境中,一個高效靈活、適應性強的管理組織是企業快速應變市場的重要保障。當前,國有企業管理組織的創新必須堅持“精簡、合理、高效”的原則,通過減少管理層級,壓縮職能機構,裁減富余人員,增強機動性能,建立起一種緊湊而富有彈性的新型團體,最大限度地發揮管理組織的效能。
(五)以技術創新為動力,提高管理效率。目前我國企業界存在一個認識上的誤區,認為技術創新就是指生產技術的創新,而往往忽視了管理技術的創新。生產技術是企業打造名牌、贏得市場的前提和基礎,管理技術是企業完善管理、提高效率的強有力手段,兩者都直接影響著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形成。管理技術包括硬體技術和軟體技術兩方面的內容。管理硬體指的是管理設施、設備、手段,如:監控設備、通訊設備、辦公設備等;管理軟體指的是管理理論、方法、經驗,如:麥格雷戈的“X-Y理論”、馬斯洛的“需求層次決定激勵方法”、張瑞敏的“斜坡球體理論”等。管理技術的創新對企業的管理成效發揮著事半功倍的作用。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高新技術、管理思潮廣泛滲透到企業管理的各個環節,誰率先進行技術創新,率先引進先進管理方法、手段,誰就會在競爭中處于優勢。這就要求我們的國有企業必須加大科技創新和資訊化建設力度,積極主動地將先進管理成果轉化,應用到企業、管理的各個環節中。
(作者單位:貴州省煤田地質局)
責任編輯:郭漸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