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之豪
圍繞著溫室氣體減排,全世界正在哥本哈根展開一場有史以來可能最為復雜的巨型博弈。與此同時,低碳也成為人們生活中的一個熱門詞匯,全國各地很多地方也紛紛以此為目標,開始打造自己的低碳經濟、低碳城市等等。
以上種種變化,確實反映出了節能減排、環境保護意識在中國取得了可喜的進步。然而,筆者認為,對于眼下的中國環保事業而言,過于強調低碳,把眼光盯在低碳上,卻很有可能偏離了中國環保事業的實際情況,對環保事業產生誤導作用。
中國眼下的實際情況和西方截然不同。西方發達經濟體都已經進入后工業和信息化時代,而中國在很大程度上仍在為工業化、城市化而奮斗。由此中國和西方面臨的環境問題也各不相同。中國面臨的問題一是對自然資源的嚴重破壞,森林覆蓋率低,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鹽堿化,生態多樣性脆弱,第二個問題是工業城市發展帶來的污染,如工業“三廢”排放導致的污染,水體污染富營養化,垃圾回收率低導致的資源浪費處理困難。這些問題給中國帶來的麻煩不斷,2006年中國土地沙漠化已占國土面積的近18%,同時洞庭湖鼠災、太湖藍藻爆發,還有某些地方兒童集體鉛中毒事件等等此起彼伏。以上各種問題在西方卻早已不存在了,他們所擔憂的更多是百年之后的問題,而中國卻有許多問題迫在眉際。對中國而言,低碳問題可能只是“病在肌理”,而上述問題則可謂已“病在腸胃”,兩者輕重緩急截然不同。眼下倘若只是簡單盲目地緊跟西方的方向,忽視我們自身的情況,一味只強調低碳指標,反倒會因小失大。
事實上,對低碳的需求只是人類環保要求中的一部分。無論是對低碳生活還是對低碳經濟的需求都是建立在環境保護這一基本要求上的,不能為低碳或僅僅為經濟目的而講低碳。目前,中國生產了大量太陽能電池,然而其基礎材料多晶硅卻有可能成為高能耗高污染行業,如此“南轅北轍”實在讓人遺憾。
眼下,低碳的呼聲日趨高漲,這種情況下,中國環保事業更是要保持清醒和對自身明確的定位。在環保事業上,我們要辛勤耕耘自己的園地,不能因為聽到別處的呼聲便拋下自己的鋤頭跑到別人的田地中去湊熱鬧。我們應當尋求符合中國自身國情的道路,對于碳排放,我們可以通過多種樹的方式,既可以恢復植被,保持水土,也可以吸收碳排放。我們要把有限的資金和精力用到對中國更有效和有用的地方去,應當追求的是一個天更藍、水更清、草更綠的世界,而不僅僅是一個到處都是風車和太陽能發電板的世界。▲(作者是華東師范大學社會學系學者。)
環球時報2009-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