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思鋒
摘 要 在社會道德實體化為法律的過程中,必須運用一定技術使法律獲得與道德有根本不同的可操作性效果。太平天國運動作為與宗教有密切聯系的農民運動,其政權建設的成敗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對其核心道德的堅持程度及其法律化的成敗。事實上,太平天國對“上帝信仰”“平等”“大同”等核心道德理想的弘揚造就了其最初的勝利,但在政權建設中由于缺乏有效地將道德轉化為法律的技術手段和在法律執行過程中對道德和立法的雙重背叛,使得政權逐步喪失其合法性并率先從內部瓦解了政權的道德和法律基礎,導致了最終的失敗。
關鍵詞 道德 法律 法的執行 天平天國
中圖分類號:D920.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0592(2009)10-005-02
一、天平天國基本道德觀念的現實與理論來源
胡旭晟先生在他的《法的道德歷程——法律史的倫理解釋(論綱)》①中為了說明法的道德淵源和法的形式化的必要性,專門就太平天國道德與法及其關系做了個案分析。他認為“從嚴格的國家法立場來看,太平天國還不是完全意義上的法律;也正是因為如此,它才具有例證的意義——代表著文明社會中法律的起源及其初級形態。而這一奇特法律體系的重要性在于:它始終只是特定世俗理論與宗教倫理的實體化產物,并且最為典型地反映出一個階級怎樣從其自身地道德立場出發來思考法律問題,又如何具體地從其自身地道德資源中汲取立法地原則和材料”。②
作者很敏銳地捕捉到了太平天國在體制內部道德與法及其層面所面臨的問題,而這個問題對任何一個成型政權來說都有可能是命運攸關的,即使作為中國農民運動最高峰的太平天國運動也不例外。本文就試圖進行這樣一種嘗試:按照胡旭晟先生開啟的思路,以上述法律與道德關系為理論預設,結合歷史事實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按照先樹立倫理道德然后使道德上升為法律最后法律得到執行的邏輯序列對太平天國道德與法及其關系做出綜合考察。
我國最早的基督徒之一梁發在他的從《舊約》改編而來的宗教宣傳小冊子《勸世良言》中根據基督教原罪說,將現狀歸咎于世人“一脫娘胎就有惡性之根”,并順著這個思路,開出一個藥方:“倘若全國之人尊信而行者,貧者守分而心常安,富者慕善義心亦常樂,上不違逆神天上帝之旨,下不干犯王章法度,不獨貪慕世樂之歡,不空費光陰之寶,君政(正)臣忠,父慈子孝,官清民樂,永享太平之福,將見夜不閉戶、道不拾遺的清平好世界矣。③”而這個藥方被在屢次科舉考試失敗后的洪秀全所認同并接受。
在更深的理論層面上還必須強調一點,天平天國自始至終在公開場合都站立在了儒家學說的對立面,全面查禁儒家典籍禁止儒家言論,但是天平天國的領袖們在宣傳拜上帝教的宗教信仰和自己的社會政治訴求時,依然不自覺的利用了傳統儒家思想的理論資源。比如太平天國的領袖們借用董仲舒“君權神授”理論宣揚清王朝的統治已經被天所拋棄而自己才是受天之命來取代清朝統治,建立“人間天國”。需要指出的是拜上帝教的“天”與儒家所講的“天”具有相當大的差異,但是太平天國成功地運用了這兩個“天”論證了自己的道德合法性。亦即根據上帝信仰理論,上古時期世界一起信仰上帝,結果清王朝妖魔出世,篡奪了上帝在人間的統治,現在上帝讓他們下凡捉妖殺賊;同時根據傳統儒家理論,清王朝統治下的種種危機表明,天已經拋棄清朝的統治也不再賦予其神圣性,相反選擇了太平天國作為新的人間代表來取代舊的統治秩序。
二、太平天國核心道德觀念的凸顯與立法實踐
基于上述事實和理論的考察,我們接下來就要厘定的就是太平天國所要堅持的基本倫理道德究竟包含哪些內容。而對天平天國核心得到概念的厘定必須著眼于這場運動得以迅速發展的主要支撐性道德信念。這些信念總結起來主要有以下三條:1.上帝信仰,由于太平天國政教合一的特質使得其宗教倫理道德在政權建立后必然上升為國家信仰。因此洪秀全接受了基督教拜上帝、敬耶穌、不拜偶像等基本思想。基于此,他認為皇上帝是萬能的,是世界萬物的創造者,是宇宙萬有的真宰。“予想夫天下凡間,人民雖眾,總為皇上帝所化所生,生于皇上帝,長亦皇上帝,一衣一食并賴皇上帝。皇上帝天凡間大共父也,死生禍福由其主宰,服食器有皆其造成。仰觀夫天,一切日月星辰雷雨風云莫非皇上帝之靈妙;俯察夫地,一切山原川澤飛潛動植莫非皇上帝之功能。”④2.平等思想⑤,平等思想是基于信仰上帝的思想的,按照基督教的觀點,凡間一切都是上帝在六天之內創造出來的,都是不完善的受造,一出生便帶有原罪,只有信仰并心向上帝才能得到拯救。太平天國的平等思想主要體現在敬奉上帝、領導人之間、組織安排、官員選拔、政務決策、司法制度、科舉制度和婦女地位等方面,這既是對歷代農民起義平等理想的繼承和發展,更是清政府黑暗統治下的現實反映。3.大同思想,基于上帝信仰和人人平等原則,天平天國提出了自己的社會革命目標,那就是去“物”之私與建立地上的“太平天國”大同理想社會。洪秀全發動了轟轟烈烈的農民起義,砸孔子牌位,抨擊孔學。但他畢竟也是一介儒生,飽讀孔孟詩書,他對《禮記》所描繪的大同盛世至為推崇,對人人相親相愛、社會安寧祥和的太平盛世至為向往。與古代大同思想家一樣,洪秀全認為,要實現大同,要在去私立公。不過,他在主張去人心之私的同時,更強調去除“物”之私。“天下皆是天父上主皇上帝一大家,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歸上主,則主有所運用,天下大家處處平勻,人人飽暖矣。”⑥
從上述文獻資料可以看出太平天國的的確是非常重視大同社會的理想宣傳的。這個大同社會的道德理想幾乎是我國歷次農民起義的目標之一,太平天國作為一場農民運動也提出了這個思想并將其作為自己社會政治訴求。
1850年9月,太平軍攻克廣西永安州城后,系統進行了軍政、法制方面的建設。頒布了早期的法律文獻《十款天條》和《太平條規》。定都南京之后,其軍政法制漸漸初具規模。然其主要法律文獻仍然是農民階層道德理想的文化教條,是其倫理生活的強制推行。比如《天朝田畝制度》,它被視為太平天國最重要的立法,但是,觀其條文可知,其核心內容恰恰是自然經濟下農民能和基督平等思想的道德理想,其精神實質是立法者借助法律的形式將其倫理追求和理想王國實體化。
散見的律文證明,太平天國突破了魏晉以禮入法的立法原則,確立了以信基督、拜上帝為指導思想,以輕教化、重刑罰為最大特點的立法原則。具體說來:1.沒有完整的系統立法和但有相對完整的法律體系。由于前期的流動作戰和后期的頻繁征戰,更由于太平天國立法主體的不統一:不僅天王起草的文件寫的宮廷詩,而且各王各高級官員的口令誥諭都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太平天國的立法是不系統的。但在長期對敵斗爭的過程中,不斷完善法律,并在不自覺中構成了一個包含有經濟立法、刑事立法、政治立法和婚姻立法,甚至也有專門的軍事立法⑦和專門的財政立法⑧在內的一個教為完整的立法體系。2.立法重點明確。它把打擊的重點首先指向敵對太平天國的反革命活動,即封建勢力的代表——封建官僚、豪紳、惡霸地主等。稱他們為“妖”,即反革命,堅決予以打擊。3.刑罰體系完整且嚴酷。太平天國的刑法還規定了一整套刑罰體系,有枷、杖、死刑,沒有徒、流。輕罪處以枷、杖,但無定式,有杖至二千板的。重罪處死刑。死刑保留了封建制的酷刑,據曾在天京生活了十一年,并與天國的上層領導人多有接觸的沈懋良稱:天律“一百七十五條:天燈者三,五馬分尸者三,斬者四十一,杖者五十二,鞭者七十八”⑨。4.建立一套具有民主精神的訴訟制度太平天國有關訴訟審判立法,既確立了建設司法機關體系,也規定了必要的訴訟程序,一般案件由各級行政長官和各級鄉官兼理。天王為最高裁判者,天王以下各王都有權親自進行審判。此外,還設有刑部尚書、典刑、典牢等專職官員。地方總制和監軍兼理“獄訟錢糧”、“民事之重,皆得決定”。
三、太平天國在法律執行中對道德與立法的雙重背叛
法律有效性的大小程度取決于它所獲道德支持的廣泛程度,一旦立法完成交由一定的社會共同體實施,它的有效
性就要看社會共同體對法律的認可度。法律執行中的失敗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于立法的失敗。在太平天國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無刑典可本,濫施刑威,一罪多罰或輕罪重罰的現象嚴重。律令是運用刑罰的重要準則,但如前述,太平天國缺少一部系統而且的刑典,量刑定罪的法律依據主要是以《十款天條》為主,加之一些天父詩,天王詔旨及主要官員的諭令。
如果說法律的執行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與法律的規定有所偏差尚可補救的話,那么對法律本身的否定甚至對法律背后的倫理進行背叛,完全可以表明一個政權的合法性已經完全喪失了。下面我們結合歷史發展進程看看天平天國如何實現對道德與立法的雙重背叛的。
天京事變后,上帝教在群眾中的威信大為低落,人們對于敬拜上帝教日漸冷淡⑩,洪秀全為了強化自己的統治,改善上帝教的形象,采取了進一步強化上帝權威的措施。不斷神化天主,神化幼主,也就同基督教教義的差別愈來愈多。從目前所見到在1862年至1863年間由忠王李秀成署銜的《陳金榮田憑》、聽王陳炳文署銜的石門《陳壽天田憑》、《高建繡田憑》、《福宿田憑》、《柴學高囚憑》等資料來看,太平天國后期蘇浙政權以法令形式支持地主收租。它明令宣布:“糧從租辦,理所當然”,“佃田者依舊收租,收租者依舊完糧”,“業戶田貴按畝輸糧,佃戶尤當照額完糧。茲值該業戶糧宜急征之候,正屬該佃戶租難拖欠之時,尚有托詞延宕,一經控追,抗租與抗糧同辦” 。并且設立租息局一類專門機構來代地主收租完糧。有的甚至動用武力鎮壓農民的抗租斗爭。
將太平太國后期的這些規定與《天朝田畝制度》那種充滿理想道德主義激情的條文對照起來閱讀,不難發現,太平天國已經從根本上拋棄和背離了自己最初的理想道德宣揚,而正是這些理想道德宣言有力得支撐這個政權一步步發展到現在。
法律是倫理精神之幕后活動的產物,在這里,人民并非真正創造法律,而不過是在運用某種社會技巧對倫理做一種宣告性的說明。換言之,法律是倫理的造詣;倫理道德乃是沉默的憲法。太平天國的道德與法律實踐無疑具有很強的悲劇色彩,但是這種歷史的實踐對我們當下具有極有價值的反思。
注釋:
①②胡旭晟.法的道德歷程——法律史的倫理解釋(論綱).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26頁.
③梁發.勸世良言.近代史資料(總39號).第100頁.
④洪秀全集.廣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⑤李海紅,邢戰國.太平天國平等思想述要.洛陽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12).
⑥天朝田畝制度.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太平天國(第1冊).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書店出版社.第322頁.
⑦肖季文.太平天國軍事法制建設探析.社會科學輯刊.1998(2).
⑧劉忠勛.太平天國前期財政法律制度研究.廣西社會科學.2007(6).
⑨沈懋良.江南春夢庵筆記.太平天國(第四冊).第437頁.
⑩陳貴宗,陳頌琴.洪秀全對待基督教的演變.史學集刊.1996(4).
羅爾綱.忠王豫馬丙興布告.太平天國文物圖釋.三聯書店.1956年版.第19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