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 蕾
摘要通過剖析刑辯律師訴訟權利的法理基礎,指出人本精神、程序正當性、權利意識與刑辯律師訴訟權利的關系,聯系辯護律師訴訟權利的實施狀況,反映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辯護權的行使水平及其公民人權保障狀況,從法理角度分析刑辯律師訴訟權利的主張基礎和價值取向。
關鍵詞人本精神正當性程序正義權利意識
中圖分類號:D926.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0592(2009)10-015-03
追本溯源,刑辯律師訴訟權利來源于被追訴人的辯護權,賦予刑辯律師充分的訴訟權利正是更好的維護被追訴人權利的體現。由于這種權利的保障在現代刑事訴訟中具有特別的性質和意義,因此成為刑事訴訟及其制度發展中不容忽視的一項原則。正是由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所處的地位以及知識結構的缺陷,再加上心理因素的影響,不能有效行使其自行辯護權,因此必須在辯護律師的幫助下才能最大限度的行使該項權利。正如沈家本所言:“蓋人因訟對簿公庭,惶悚之下,言辭每多失措,故用律師代理一切訴訟事宜”。因此,確認刑辯律師的訴訟權利就顯得至關重要。為了更好的確立刑辯律師相對獨立的訴訟地位,充分保障其訴訟權利,探究刑辯律師訴訟權利背后的法理基礎彰顯重要價值。
一、人本精神
在中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和諧向來是一種深刻、博大、并具有永恒生命力的觀念。人道、法治、大同的人文精神也正契合了人類和諧之道。將和諧觀念賦予人文精神,更有利于體現刑事程序中人本精神的內涵。
(一)人本精神的內涵
中國傳統儒家文化,就是以人為本,彰顯人文精神的文化。先哲們認為人是天地萬物的主宰,宣揚人的主體性。凸現人在宇宙中與天地并立而靈于萬物的主體與至尊地位。所謂“天生萬物,唯人為貴”①“天聰明,自我民聰明;天明畏,自我民明畏”②在人與自然、與作為自然現象的天的關系上,體現為強調人與天地同尊,而人處于天地中心的地位,強調人為萬物之靈。儒家認為,人與天、地一起并稱“三才”,是構成宇宙的三個基本要素,三者共同遵循陰陽對峙的基本規律。
中國的法治思想也源于中華文化的人文精神,在舜帝時期,法制的哲學理論就是法乎自然,以人為本。法乎自然,才能體現法律公正的屬性;以人為本,才能實現以利萬民的作用。從孔子的“仁者愛人”,孟子的人性本善論,到后來的董仲舒構建“天人感應”的儒學體系,中國傳統的人本精神具有很強的現世性。以關注現實的人為出發點,對人的本質、價值、理想、人格等進行了深入探討。兼顧人的自然與社會屬性,兼顧人的物質與精神需求,實現對理想人格的追求。此外,以人為貴、以人為本思想滲透了政治軍事、經濟、教育等各個領域,重視人的生命、重視人的全面發展成為各方面有識之士的共識。以人為本在政治領域,體現為強調“為政在人”,主張以人事而非上天的意志來主宰天下興亡,強調舉賢任能的民本政治。在軍事上,以人心向背決定戰爭的勝負,儒家還進一步強調“仁者無敵”。在經濟、教育等領域,更是注重人的內在修養和人際關系,體現對人性的關懷,和對人的尊重??梢哉f,儒學的重人倫、重群體就是從尊重個人出發,最終回歸到對每個個人的關注。
儒家傳統人本精神將社會倫理賦予人的本性,這成為每個人在社會關系中實現自我價值的內在依據和根本動力。中國傳統文化中有著關注人、重視人、崇尚人的優良傳統。如今,我們得以從時代精神的視角進行審視、理解,并加以承續與發展。人本精神,顧名思義,強調以人為中心,逐步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個人身心的和諧。在人本精神的統協下,重視個體的地位、價值和尊嚴,才能使個體享受最基本的人權。
(二)人本精神與刑辯律師權利
追本溯源,刑事程序源于人類社會糾紛解決中最古老的規則。作為人類社會中法律規則的精髓,人們之間糾紛的解決不必訴諸武力,而是通過正當的刑事程序,這是人類文明的標志。刑事訴訟從本質上看就是一種國家與個人沖突解決的替代措施。因此,“為了消除國家在解決人類紛爭過程中隨心所欲的使用暴力,防止國家利用其權力影響訴訟的結果,程序合法性原則就顯得尤為重要,它是法律取代武力解決社會沖突、紛爭后的首要規則——一個文化與文明的名副其實的免疫系統。”③在歷史長河中,人本精神不斷的向刑事程序中滲透,并最終確立為指導思想。
在刑事訴訟程序中,辯護權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憲法性權利,由國家根本大法賦予,并由相關法律加以保障。任何侵犯、剝奪或限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辯護權的行為,都是違法行為,理應受到法律的追究。作為刑事訴訟法的基本原則,在刑事訴訟的各個階段都要依法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充分行使辯護權。確立辯護原則,并在制度和程序上保障辯護權的充分行使,是訴訟民主的體現,是保障人權的需要。不可否認的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辯護權的有效行使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辯護律師的作用??梢哉f,刑辯律師的訴訟權利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辯護權的一種延伸。充分保障刑辯律師的訴訟權利也正是人本精神的體現,“一切為了人、一切以人為中心,以人為本位,逐漸成了人類共同體、群體或個體在構建、實施和參與刑事程序時的理想追求,并且終將匯聚為刑事程序中的人本精神?!雹?/p>
二、正當性
人本精神宣揚的人的自身價值和意義,在刑事訴訟的起源和發展過程中,不斷呈現為追求程序的正當性。在具體的司法實踐中,將抽象的法律規范適用于具體的案件事實,這是一個由一般向個別的演繹過程,也是“法律所確認的一般正義向個案處理的個別正義的轉化過程,因而是正義的實現過程。”⑤
(一)正當性釋義
正當性以人的行為為載體,在人與人的相互交往中,體現出的符合基本道德準則的一種基本屬性。談到法的正當性,“是指法律必須以人為核心,公正的平衡主體間的權利——義務關系、自由——秩序關系、個體性——社會性的關系?!雹薹勺罱K根據的正當性,來源于保障每個人作為個體各得其份。正如黑格爾所言:“做一個人,而且尊重其他人作為人之權利?!雹哌@也正契合了前述的人文精神在刑事司法程序中的體現。擁有了法律的正當程序,就會賦予個人道德和法律的要求,國家公權力就不會成為社會政策或強力違反自己意愿的工具。
關注人類歷史,自人類懂得運用刑事程序處理人與人之間糾紛起,對于刑事案件處理程序的正當性問題始終沒有被忽略過?!胺ㄖ贫鹊恼斝栽诠糯巧褚?在中世紀是王權,在今天則是通過民主程序而表現出來的民意。”⑧在人類社會早期,在人的主觀意識領域,通過神靈意識的指引,宣揚司法神圣。從中國的《禮記》到古巴比倫的《漢莫拉比法典》,無不體現著神靈裁判的刑事程序思想。因此,“人類是在無休止的、有目的的,并且是有理性的,為增進他們對生活中美好事物的享用而斗爭,為此,他們有能力選擇和追求適當手段。”⑨
(二)正當性與刑事程序
正當性與刑事程序的結合,隨著程序正義觀念的發展而不斷發展。程序正義觀念發源于英國法,成為英美法系刑事司法程序的主導思想。在英美法系中,只有滿足正當程序要件的司法程序才最終體現程序正義,程序正義的基本要求是與訴訟結果有利害關系的人,都有機會參與訴訟,表達自己的權利和主張。我們可以想象,當事人或控辯雙方一旦進入刑事程序,對于被追訴人來說,“是在一個和平狀態下對自身最有威脅或影響力的事件,涉及剝奪生命、限制自由、傷害身體健康、沒收財產、毀壞名譽等一系列的后果發生。”⑩因此,對刑事程序的正當性關注就成為判斷刑事裁判權威性的重要指標?!拔唇浄傻恼敵绦蜻M行答辯,對任何財產和身份的擁有者一律不得剝奪其土地或住所,不得逮捕或監禁,不得剝奪其繼承權和生命”“法律的正當程序就是法律為了保持日常司法工作的純潔性而認可的各種方法”刑事程序一直是正當法律程序的核心,當然,對個人權利的關注是前提。盡管正當程序仿佛一條布滿荊棘的道路,但是,也從不會妨礙人們對于刑事程序中正當性的追求,正當程序是確保刑事司法程序的可視性和對公眾負責的一種手段。
季衛東先生曾經說過,程序的構成要件之一,就是對立面的設置。通過對立面雙方對不同利益的追求,可以明晰刑事程序參與者的動機,促進程序的改善,也是抵制官僚偏見的最有效的工具。在刑事程序中,律師辯護權的價值和意義在這一層面尤為凸顯?!稗q護是上帝對人類最大的恩惠,辯護為被追訴人提供參與與表達意見的機會”刑事司法制度在程序正當性的要求下,在宣告有罪的道路上設置了許多程序障礙,每個案件必須清除每一處阻礙,這種阻礙可以看成是正當性的程序阻礙。法官在跨域阻礙后,通過充分的證據裁判被告人有罪,從而實現正當性的要求。律師以法定程序刑事辯護權,也是這諸多阻礙中重要的一環?!奥蓭煹霓q論等于使案件置于正、反兩方面意見之間懸而未決,使案件的正確類屬如此維持在未確定狀態中,便有時間可以探索它的一切特性和微妙差別?!蓖ㄟ^律師的辯護,使得正反兩方的觀點陳述到法官面前,可以從多角度、多層次剖析案件事實,從而使裁判者作出公正的判決。因此,如果律師辯護的權利得不到有效保障,就談不上辯護功能的發揮,也進一步損害了被追訴人的辯護權,難以實現程序正義。
三、權利意識
在當前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刑事權利保障呼聲的高漲情態下,我國立法、司法實踐中,對于刑辯律師訴訟權利的關注卻普遍缺失。律師的知情權、在場權、會見權、通信權、閱卷權、調查取證權等諸多權利都難以得到有效保障,這些難題成為嚴重制約刑辯律師業發展的瓶頸。我國立法上對律師權利的規定實際上僅僅是社會公眾權利的一種延伸,沒有把律師作為一種獨立的法律職業者對其權利進行規定。律師作為兼有公權與私權雙重權利、游離于國家和社會公眾之間的一種獨立法律職業者,自身權利難以得到保障,不能不說是律師業的一種悲哀。就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國廣大民眾,包括律師自身權利意識的普遍缺失。
(一)權利意識概述
縱觀歷史發展,人們的認識大多集中在老百姓只有義務,而沒有權利,更談不上權利意識。其實不然,高鴻鈞先生就指出,任何社會都是人與人的組合,人的社會屬性決定了人們交往之間的利益互惠性考慮。傳統中國許多詞語中都包含著權利的含義,如“當取”、“義得”。在封建統治下,被統治的民眾也并非沒有權利意識,當暴君濫用權力達到民眾忍無可忍的程度后,民眾敢于揭竿而起,從容起義,這無不體現著民眾對權利的渴求。與西方的自然法觀念相比,盡管與西方近代人文主義強調作為個體的自由與權利,尊重人的本能欲望有別。但以儒學為核心的中國傳統文化推崇人的價值實際上是把社會的和諧放在首位,強調人對集體的服從與道義的擔當,并沒有忽視個人權利與生命屬性。反而早期的“天命”“道”等觀念,在功能上與西方自然法觀念不謀而合。盡管古代中國人的權利意識不發達,但作為人的本能表現的“意識”,早在幾千年前的歷史中就有了權利觀念的萌芽。
按照高鴻鈞先生的觀點,權利意識是指“特定社會的成員對自我利益和自由的認識、主張和要求,以及對他人認知、主張和要求利益和自由的社會評價”。簡而言之,權利意識就是社會主體對自己應該和實際享有的權利、利益予以主動確認和維護的意識。權利意識的產生離不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與一定生產力相適應的個人行為自由的主張和要求成為權利意識的最初形態。當然,不同時代,人們的權利意識也各不相同。可以說,權利意識是與時俱進的。在權利意識的發展過程中,具有一定的連續性和承繼性。因為人的觀念本身與生產力的發展相比,就有很強的滯后性和一定的慣性。我國受傳統封建思想的影響,要建立全體民眾的權利意識也勢必會有很大的阻力,經過很長時間。
(二)刑事程序中的權利意識
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公民的權利意識普遍不高,存在很多缺陷。例如發展的不均衡性、對于財產的權利意識高于政治和人身權利意識,還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不健康的病態權利心理。具體到刑事程序中,刑訊逼供、超期羈押現象屢見不鮮,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身權利得不到基本保障。刑辯律師的會見權、閱卷權、調查取證權也屢屢受到國家公權力機關的壓制和剝奪。面對我國刑事程序中的權利意識現狀,中國的法治社會更需要一種符合中國國情的新型、健康的權利意識。在維護個人權利的前提下,使個人權利與社會和諧能夠最大限度的適應,使權利主體積極認知、主張和要求自己的正當權利。
為了培養我國公民在法治社會中的權利意識,民眾首先要有“敏感的權利心理”。具體來說,就是人們遇到案件事實和權利現象時,最直接的、自發的心理反應和情緒。這種個性化的心理狀態需要人們在長期的權利理念的熏陶下,身體力行,通過踐行權利,使人們的權利意識逐步成為一種心理習慣。這除了長期傳統文化的熏陶,整個社會環境的影響外,個人素質的提高也必不可少。在刑事程序中,被追訴人有權獲得辯護已經成為公認的憲法原則?!霸诠駲嗬c國家權力的良性協調下,通過被追訴人辯護權的獲得,制約國家權力的濫用。”辯護律師的訴訟權利,作為被追訴人辯護權的有效延伸,也理當在刑事訴訟中得到有效保護,這也是憲政原則在刑事訴訟中的具體體現。因此,作為刑辯律師本身,要正視自己的權利,遇到自身權利遭到破壞的現象時,應具備敏感的權利心理,積極捍衛自己的權利。
其次,還要有牢固的權利本位觀念?!皺嗬^念是人們在對權利現象反映的過程中,所形成的比較自覺的觀念形態?!睓嗬^念較之權利心理,更多了一層價值評價因素。西方法學家很早就有權利本位的觀念和意識,從羅爾斯正義論的提出,到富勒八大法治原則的影響性闡述,西方人早已習慣在法律沒有明確禁止或強制的情況下,可以做出某種權利推定。作為法治社會中的公民,我們要有一種樸素的觀念,來保障自己權利的承認、尊重和保護,從而創建一個公平正義的法治秩序。對于刑辯律師來講,除了在自己的權利受到侵犯時能夠用于尋求有效途徑加以保障外,還要善于根據社會的發展變化提出自己的權利請求。盡管《律師法》的出臺,在一定程度上強化了律師權利的保障,但現實不容樂觀的刑辯律師權利現狀仍需要律師提高自己的權利意識,并敦促國家通過立法程序及時將自己的新權利用法律的形式予以確認和保障。
在當下我國的刑事訴訟中,代表公權力的司法機構及其人員在超職權主義訴訟構造中,對于刑辯律師訴訟權利的不利影響還廣泛存在,而辯護律師的訴訟權利缺失將直接導致對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人權保護的障礙,也給刑事訴訟向科學化、民主化的變革造成極大阻力。深受儒家禮治熏陶的中國人,習慣了在以刑事實體法為核心的法律體系下,排斥程序正義理性思維的成長。作為法律職業共同體中的一員,律師應不辱法律使命,在人本精神的輻射下,提高自己的權利意識,為維護正當程序、捍衛自身權利而不懈努力。
注釋:
①列子·天瑞第一.
②書經·泰誓篇.
③卜思天·M·儒攀基奇著.何新慧等譯.刑法——刑罰理念批判.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225頁.
④⑩張品澤.人本精神與刑事程序.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17頁,第77頁.
⑤韋伯著.張乃根譯.論經濟與社會中的法律.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8年版.第60頁.
⑥周世中.論法的正當性.學術論壇.2001(4).
⑦考夫曼著.劉幸義等譯.法律哲學.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293頁.
⑧谷口安平著.王亞新,劉榮軍譯.程序正義與訴訟.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第10頁.
⑨邁克爾·曼著.劉北成等譯.社會權力的來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6頁.
丹寧勛爵著.李克強譯.法律的正當程序.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1-2頁.
谷口安平著.王亞新,劉榮軍譯.程序正義與訴訟.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第4頁.
哈羅德·伯曼著.陳若恒譯.美國法律講話.三聯書店.1988年版.第32頁.
高鴻鈞.中國公民權利意識的演進.夏勇主編.走向權利的時代——中國公民權利發展研究.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45頁.
程滔.辯護律師的訴訟權利研究.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84頁.
參考文獻:
[1]楊春福.自由·權利與法治.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2]程滔.辯護律師的訴訟權利研究.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